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脾胃濕熱臨床方藥

脾胃濕熱臨床方藥

溫膽湯來源於三因、病證肢方,其藥物組成為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棗。原文“治大病後,因虛煩而睡不著覺,感寒,亦治驚悸。”其藥性的涼性完全取決於成分的多少。這個藥方簡單,性質溫和。通過靈活加減,虛實寒熱表裏皆可應用,其臨床應用遠超證治的原始記錄。

常用於治療脾胃濕熱證。鐘芳二陳湯能祛濕化痰,理氣和中。半夏有祛濕化痰,和胃散結,陳皮理氣和胃,潤燥益氣,茯苓健脾滲濕,甘草和藥,益氣和中,生姜大棗健脾和胃,固土化濕,枳實導滯消積,消腫利濕,竹茹性味甘涼和胃,清熱化痰。* * *發揮祛邪扶正、燥濕清熱、理氣導滯的功效。雖健脾而不滯,祛濕而不助熱。治療脾胃濕熱證,清熱不助濕,還是挺對癥的。

由於濕熱之證揮之不去,所以要考察證因,分清濕熱,靈活加減。脾胃濕熱證表現為腹脹、飽脹、惡心、嗜睡,口幹不飲或少飲,口黏、便粘或暗結,舌質淡或紅,舌苔黃膩,脈滑或緩。當濕重大於熱重時,加入蒼術、藿香、薏苡仁、豆蔻和石菖蒲;將生姜和大棗去濕熱,加入黃芩或黃連和茵陳;難得熱重於濕,寒涼不宜過多使用。加入蘆根兼濕熱,清熱生津,利小便,加入萊菔子、焦檳榔,使大便散熱。與焦三仙、蘿蔔同食;肝氣郁結者加柴胡、蘇梗、厚樸;脾虛明顯加蒼術、白術。外感脾胃濕熱在辨證論治方中與溫膽利腸相結合,表裏兼治。脾胃濕熱證患者,胃鏡檢查常發現胃內有大量瀦留液,呈粘稠狀。此時重用蒼術,用其芳香化濕,醒脾助運。

需要註意的是,熱屬於陽,濕屬於陰。清熱的話要用感冒藥;寒則助濕;治濕,宜用溫藥;如果妳是溫暖的,妳應該幫助加熱。另外,治濕藥味香燥,易耗津液。所以在臨床上要仔細區分,掌握用藥的分寸。脾胃虛寒是濕的來源,往往先發生,後轉化為熱。臨床上濕重於熱,即濕熱並重。治療以祛濕理氣為主,因為濕最容易阻滯氣機,而理氣有助於祛濕。最常見的芳香溫和的祛濕之品,如藿香、佩蘭、砂仁、石菖蒲、茯苓、薏苡仁等,在祛濕清熱時,加入清熱藥。

  • 上一篇:鼻炎和鼻咽癌的癥狀是什麽?
  • 下一篇:2019廣西金秀杜鵑花節信息及活動日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