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中醫病因病機理論2。中醫病因病機理論的發展史

中醫病因病機理論2。中醫病因病機理論的發展史

中醫獨特的病因病機理論是中國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醫的形成和發展,逐步得到完善。從病因病機的發展歷史來看,壹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早期階段、形成階段和發展階段。

前期,從時間上來說,從上古到春秋時期。這壹時期的病因病機理論尚未完全形成,仍處於萌芽和積累階段。因此,它是原始的、分散的、簡單的、自發的,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

我們的祖先“古代人吃了果蛤(〔羅音裸),弄得臭烘烘的,傷了腸胃,給百姓造成許多疾病”(韓非子《五賤》)。正是因為有了火,才有可能“使炮成熟,使人無腹疾”(《禮記》)。這不僅讓人類有了質的進化,也讓人類在改變飲食的過程中認識到了飲食與胃腸疾病的關系。而且,那時候人類簡單的生活條件可想而知。尤其是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下,非常容易引發壹些關節疾病。這種情況在《常古樂春秋》中有所描述:“陶、唐初,陰氣滯積,水道壅塞,民氣郁結[e音不良],筋骨萎縮,達不到,故作舞傳。”這段話是什麽意思?陶(此處讀喲聲搖)。湯濤,也就是在古代。在古代,人們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水濕停滯,氣血停滯受阻,形成“筋骨萎縮”的病理變化。說明人們對水和潮濕的環境容易導致骨骼和關節的疾病有了壹定的認識,所以發明了舞蹈通過鍛煉四肢來治療。這其實是後世第壹個按摩指導的方法。

然而,在文字出現之前,我們對古代醫學仍然知之甚少。以上例子只能根據傳說記載來分析。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應該是甲骨文。“盔甲是龜甲,‘骨頭’是牛和其他動物的肩胛骨。這是壹個古老的漢字,記錄了商朝占蔔的原因。到目前為止,已經出土了16萬多塊甲骨。據初步統計,關於疾病的記載約323條,415字。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商朝對疾病成因的認識水平很高。比如甲骨文裏有詛咒,有齲齒。《說文解字·骨》:“腹有蟲”,指骨之證,系腹有寄生蟲所致。齲齒意味著牙齒上的洞,是由昆蟲引起的。特別值得註意的是,“病年”、“雨病”、“減病”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對疫病的認識。當然,這些記載遠非商代的全部醫學知識,但足以說明當時對某些疾病的病因和流行的認識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

到了西周,中醫有了很大的發展,醫學向專業化發展,形成了壹套醫療管理體系。在《李周》壹書中,明確記載了當時的宮廷醫生分為食醫、疾醫、選醫和獸醫。

食品醫生,管理食品衛生的醫生,類似於現代的營養醫生。疾病醫生,相當於醫師;選擇醫生,也就是外科醫生。“獸醫,治療牲畜疾病的醫生。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這壹時期形成了壹些科學的婚姻制度。如《》明確指出“男三十而嫁,女二十而嫁”,“李不娶同姓”。在《左傳》壹書中,也有“男女同姓,終身不少見”的說法。這是現存文獻中最早的關於優生學的文字記載。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知道晚婚的好處和近親結婚給後代帶來的危害。也可以說是對遺傳病的最初認識。

在春秋時期,中醫已經到了成熟的前夜,其標誌是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當時天文、歷法計算等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壹定程度,陰陽五行學說也已經成型,為醫學的發展創造了壹定的條件。同時也為病因病機理論的逐漸形成奠定了基礎。從現存的古籍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疾病的成因有著深刻的認識。初步認識到,天象、節氣、氣候以及水、土壤等某些地區的特殊自然條件的變化,與人類的健康和疾病有著重要的關系。比如《李周》壹書中有壹段話“春有疥瘡之首,夏有癢疥瘡,秋有瘧疾感冒,冬有咳嗽”。說明不同季節可以有不同的多發病和常見病。春季頭部疾病多,夏季氣候潮濕,容易得瘙癢、疥瘡等疾病;秋天容易得瘧疾和感冒,冬天容易得咳喘。《禮記》進壹步指出:“季春若秋去,民患重疾”,“季春若夏去,民患重疾”。疫指古代文獻中流行的傳染病。這說明在那個時代,已經認識到四季氣候的異常變化會引起疾病流行。此外,郭征之子曾嚴肅地指出,疾病是“吃喝之事,山河之神何在?”齊國的晏嬰也說:生病是“色欲自厭”的結果,不是鬼神造成的,所以病後祈禱是沒有用的。

隨著人們對自然的認識,逐漸對地理條件、環境衛生與發病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左傳》壹書中記載“中國人追狗”,證明當時對狂犬病可以傳染給人有明確的認識,所以采取了“追狗”的預防措施。這本書還記載“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淺...而其惡易死[〔茍音韻]”。邪惡就是疾病。形成的意義。水和土壤等壹些生活條件會導致疾病,因此需要改善環境衛生以預防疾病。這種認識水平不僅在世界醫學史上是最早的,而且是非常突出的。

這裏特別值得提出醫學和諧的“六氣致病說”。義和是秦國的名醫。他在公元前514年晉後看病時,對這種病的病因做了精彩的闡述。根據《左傳》,我們從《義和》中摘錄了這段話:“晉侯有壹場病...秦伯讓伊河看到了。嶽:有病不可為,指近女室。病如法,非鬼亦非食,倦於安樂,令人迷惑。.....男的說:女人不能親近?右:節。”在這壹段中,“魔法”和“混亂”這兩個詞指的是精神失常。女房指性交,即後世所說的房事勞動。晉侯因操勞過度,患上了蠱惑性精神障礙。妳必須節制性交。醫學上進而提出六氣在異常情況下會導致疾病。他說:“天有六氣,五味生,五色生五音,六病生淫。六氣:陰、陽、風、雨、陰、明。分四季,序列五。晚則為翟,寒病,熱病,風陰終病,雨陰腹病,糊塗病,心臟病。”從壹禾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個問題:

(1)形成了四季五時六氣等氣候變化是主因的觀念。如果把前面子產提到的“出入食、哀、樂”和顏英的“耽於私生活”、醫和的“近女房”等疾病進行分析,就可以看出後世“三因”說的端倪。

②“陽陰熱寒”之說是後世“陽陰熱寒”病機學說的前身,而“風陰為末病,雨陰為腹病”之說對後世“風邪致肢痛,雨濕可瀉”學說的主要啟示,也可以說有著密切的關系。

③解釋五味、五色、五音與“六氣”的關系。這些概念也為日後診斷學和藥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④也可以看出陰陽五行學說、天人相應思想及其在醫學上的應用也已成型。

總之,頤和“六氣致病”理論是對以往大量零散經驗的系統總結,在後世的病機理論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它對中醫病因病機理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進入戰國時期,開始了封建社會。從戰國到三國的700多年間,中國的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尤其是在醫學方面。在長期醫療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已進入理論總結階段。《黃帝內經》的出現標誌著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張仲景《傷寒論》的問世,確立了臨床醫學的辨證論治原則。《神農本草經》壹書是我國第壹部系統總結藥理學的著作。、陳、、華佗、張仲景等壹大批名醫的出現,標誌著醫學發展到了壹個嶄新的階段。總之,先秦兩漢是中醫發展的關鍵時刻,使零散的醫學經驗上升為系統的理論,是對前代的歷史性總結,也是為後世奠定全面基礎的重要歷史階段。

在這樣的條件下,病因病機理論發展到了形成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表現是;壹是具有系統完整的理論指導;其次,內谷完善,對臨床有重要的實用價值。我們不妨先看看《黃帝內經》對病因病機的論述。

《黃帝內經》包括《蘇文》和《靈樞》。因為是來韓之前的醫學總結,而且不是壹個人壹次寫的,所以內容相當豐富,信息量也很大。壹直被中外醫生視為經典之作。就病因病機理論而言,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本文提出了四時陰陽與四時常見疾病的關系,強調“自古以來,生命的起源就在於陰陽”(《蘇文·通奇天論》)。所以人必須“和陰陽,調四時”。如果陰陽違反了四時,就會發生疾病。比如“逆春氣”就是“肝氣內變”;“逆夏氣”即“心在洞中”;“反秋氣”會導致“肺氣滿”、“反冬氣”,進而影響腎臟,導致“腎氣獨沈”的變化,等等。《內經》中有很多這方面的內容,無法壹壹列舉。同時,《內經》還有“五運六氣”理論,了解氣候的周期性變化和某些疾病的規律性,解釋某些疾病周期性發生的原因。《內經》系統講述了“六淫”學說。認為風、寒、熱、濕、燥、火的自然氣候在異常情況下會致病。這與“六氣”致病理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把“六淫”作為病因學說的重要內容。

人的意識和思維在中醫裏統稱為意識。《內經》強調精神心理因素與疾病的關系。都說“百病生於氣”。並指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對臟腑氣血的影響。

《內經》還詳細論述了地理環境、飲食疲勞、人體體質與疾病的關系。同時從多方面探討了病機的變化規律,總結出19條著名病機條目。特別要提出的是,《內經》中“邪合則氣虛”、“正氣存內,邪不可為”的命題仍然體現著重要的意義。從整體概念出發,闡述了疾病的發生是由於體內的動態平衡和正常升降氣化功能的破壞所致,是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和內在基礎。

從上面的簡介中,我們不難看出,《內經》的出現使中醫的病因病機理論發展成為壹門獨具特色的科學理論。

東漢張繼(仲景)所著《傷寒論》也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最有影響的著作之壹。這本書被歷代醫家奉為“經典”,張仲景被尊為醫聖。《傷寒論》傳到晉代,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它以其辨證論治的特點,在指導臨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六經”理論不僅是急性發熱的辨證論治綱領,也是病機理論的重要內容,揭示了急性發熱的病理機制規律。同時,在《金匱要略》中,首次提出了三因論。我們可以看壹下這段話:“災難無非三種:壹種是經脈受邪氣影響,因內因而進入臟腑;二者,四肢九竅,由血傳於血,淤血不通,亦為外皮所致;三、房室、金刃、蟲獸受傷,病詳盡。”這為中醫病因理論做出了巨大貢獻。

西晉以後,中醫進入全面發展時期。從歷史上看,病因病機理論也可以說是壹個發展階段。為了清楚地看到病因病機理論的發展階段,我們介紹幾部有代表性的著作。

《病因論》是這壹階段的第壹部代表作。它是隋代晁等人的集體作品。全書50卷67章,論述1739種疾病。內容豐富,對魏晉以來的醫療經驗做了詳細的總結。詳細討論了各種疾病的病因、癥狀、診斷和預後。對疾病的廣泛而詳細的記錄是這本書最大的貢獻。

其中,對病因的認識既繼承了前人的寶貴經驗,又在臨床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理論探索。如《疫熱》壹書中認為,某些傳染病是由外界有害物質因素“脾氣暴躁之氣”引起的。這些物質也很容易被染色。對某些病原體的認識是相當真實的。比如關於寄生蟲病的感染,明確指出疥瘡中“並非都有蟲”,尺蠖(絳蟲)的病是吃了未煮熟的牛肉引起的。《漆瘡》說:“人天生怕漆,但見之則怕其毒...有的人也是自我忍讓,壹天到晚做飯(畫畫),但並無大礙。”說明這種疾病的發生與人的體質稟賦有關。這其實是對過敏體質的具體分析。

南宋陳艷(吳璇)編撰的《三因——病證方》,簡稱“三因”,在病因學發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主要貢獻在於進壹步闡述了“三因致病”理論。他把復雜的原因分成三類。壹是內因,即喜、怒、憂、思、悲、恐、驚、內傷,起源於臟腑,外因,即風、寒、暑、濕、燥、火、外六淫,起源於經絡,起源於臟腑;內外三因,其實是指六淫以外的外因,包括饑飽、呼傷、虎、狼、蟲毒、金瘡傷、其他偶然因素。這種分類方法雖與東漢《傷寒論》中張仲景的分類方法相似,但其內容已有很大發展。也就是說對各種疾病的概括更具體,範圍更全面,所以更符合臨床實際。使中醫病因理論更加系統化、理論化。三因分類原則壹直是後世病因學著作病因學理論所遵循的,並在《黃帝內經》以來的各個朝代得到發展。

特別是到了唐代,王冰在註釋《內經》時,增加了“七大論述”,病機十九條,成為後世討論中醫病機理論的主要依據。宋元醫家結合臨床經驗,對病機理論做了具體的補充和發展。如劉(河間)提出六氣皆宜火化的論點,將《內經》十九條的38種病機豐富為97種;

朱(丹溪)從內熱的病機研究,提出“火動於狂”、“苦實為陰”的論點;高力(董源)強調脾胃內傷,“百病皆生”。這些病機學說大多被後來的明清醫家繼承和發展。這使得病因學理論向更高層次發展。

金元時期,開始出現治療熱病的新觀點。特別是劉(河間)明確指出,發熱初期不宜重用辛溫藥,主張用辛涼之法解表裏,養陰清熱,並制定了雙溶方,突破了以往外感發熱初期先辛溫解表裏的治療方法。明朝初年,呂望提出“溫病不可與傷寒相混淆”,認為溫病是由內伏引起的,應以裏熱為主。這就形成了溫病與傷寒理論進壹步區分的趨勢,為今後建立獨立的溫病學體系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明清時期,溫病學逐漸成熟,形成了獨立的溫病學體系。在這壹過程中,明代吳有興創立了“戾氣”學說,這是對溫病病因的壹個偉大創見。

在《傷寒論》之前,中醫對溫病病因的認識多以“傷寒論”為基礎。比如《內經》說:“凡溫病皆傷寒。”所以《傷寒論》以後,此類疾病統稱為“傷寒”。

從晉代開始就有“四季不健康”的說法,就是冬天要冷,但要暖,或者春天要暖,但要冷,引發疾病。這就導致了“時令病”“時令病”“時令病”等疾病的出現。然而,這類疾病與傷寒的界限仍然模糊不清。後來又有壹些說法如“出疹氣”、“瘴氣”,但這些都是指壹些特殊的疾病,如瘧疾,而不是指壹般的溫病,更不是指溫病。直到明末,吳有科才以《論鼠疫》的出現,首次提出了全新的病原學說。這不僅豐富了中醫病因學理論,也為溫病學的形成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

吳有科首先提出疫病是由“戾氣”引起的。在《溫病論》的序言中,他在第壹句就明確地寫道:“夫疫是壹種病,不是風,不是寒,不是暑,不是濕,而是天地之間的壹種奇氣。”他還把這種怪氣稱為暴戾、雜或疫。這就突破了明代以前醫家關於瘟疫病因的說法,如時令氣說、潛氣說、瘴氣說,以及百病皆因六氣的說法。吳有科認為敵意是物質的,可以通過相應的藥物來制服。戾氣的傳播途徑是通過口鼻侵入人體,侵入人體後能否發病取決於戾氣侵入的量、毒力的大小和人體抵抗力的強弱。敵意有很多種,“各種病很難壹壹列舉。”不同類型的戾氣引起不同的疾病和不同的器官,這是對病原體具體位置的認識。吳有科還指出,敵意是“中性”的。他說:“那些偏於動物的,比如牛瘟、羊瘟、雞瘟、鴨瘟,是不是應該算人疫?”但是,牛病羊不病,雞病鴨不病,人病畜不病。傷因其氣不同而異。“這其實是對病原物種易感性或免疫性的壹種理解。不僅如此,他還意識到痤瘡皮疹、疥瘡等外科傳染病也是由暴怒引起的。從上面可以看出,“戾氣”理論的內容是相當全面的,基本涵蓋了傳染病的病因和特點。需要指出的是,在世界上還沒有發現細菌等微生物的時代,吳可能有這樣的科學思想,實在難能可貴。這是壹個很棒的意見。

繼吳有科之後,壹大批著名的溫病學家相繼湧現,如葉桂(石天)、吳棠(鞠通)、(白勝)、王世雄(孟贏)。他們根據溫病的臨床特點,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自己的學術見解,從而完善了溫病學。

首先,什麽是溫病?溫病是由溫病的致病因素引起的壹類外感疾病,易發燥傷陰。這些疾病雖然病因不同,季節不同,癥狀不同,但在發病過程中都具有溫性的特點,所以總稱為溫病。

《傷寒論》在病因學說上有了創造性的發展,指出病因是外溫之邪。除了前面介紹的吳有科的原發病氣學說外,他還對風熱、暑熱、濕熱、燥熱、溫毒等致病因素提出了新的見解,發展了傳統的“六淫”概念。這就使得溫病病因學說的意義不僅僅局限於解釋溫病的病因,更重要的是指導臨床“辨證論治,以診治病”,豐富了中醫的內容。

溫病的發病具有傳染性、流行性、季節性和區域性。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具有壹定的規律性。發病後的臨床表現可歸納為兩類,即新覺和潛邪。感受外邪立即發作,稱為新覺;感受外邪並不立即致病,而是隱藏人體。過時而引起疾病的,叫做潛邪。同時,葉對溫病的病機提出了衛氣養血的辯證規律。吳鞠通認為溫病的病機是上、中、下焦的變化,而王孟英認為濕熱的病因病機是同時受濕和暑的影響,即濕溫。當然也有長期受濕熱之苦的。這些理論的現實意義主要是闡明了溫病的病因,疾病開始時的不同類型,區分了病變的輕重,揭示了病機的傳遞趨勢,確立了辨證壹致的規律,為中醫病因病機理論增添了光輝的壹頁。

以上是從病因病機理論的早期、形成階段、發展階段的簡要介紹,讓我們大致了解了病因病機發展的歷史和各種學術爭論的由來。希望讀者在學習病因病機理論時少走彎路,理解得更清楚,收獲更多。

  • 上一篇:「養心健脾」的內容和方法有哪些?
  • 下一篇:壹個月大的寶寶拉肚子該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