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經典驗方65:炙甘草湯

經典驗方65:炙甘草湯

經典驗方65:炙甘草湯|心悸、神經性心動過速、心臟病、突眼性甲狀腺腫。

炙甘草湯是以《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為基礎的滋陰強身經典方劑。主要用於強心和瘦弱幹燥皮膚的止血。

其組成、劑量和煎藥方法如下:

炙甘草四兩,生姜三兩(切),人參二兩,桂枝三兩(去皮),地黃壹斤,阿膠二兩,麥冬半升(去核),火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碎)。

要服九味,七升清酒八升水,先煮八味,取三升,除我,化膠,取壹升溫,每日三服。壹種復脈湯。

這種主要劑量有四種特殊患者:

壹個是地黃壹斤,是《傷寒論》方中用量最大的。

二、冬麥半升,據實測約三盎司。

第三,半升大麻子。按實際稱量,半升大麻子約45克,相當於三兩。

四、大棗30枚,也是傷寒雜病方中使用最多的。相當於八兩。

炙甘草湯推薦劑量(克):

原方:炙甘草60、生姜45、人參30、桂枝45、生地240、阿膠30、麥冬45、芝麻45、大棗120。

常規標準量:炙甘草12、生姜9、人參6、桂枝9、生地48、阿膠6、麥冬9、芝麻9、大棗24。

根據中醫程博士的說法:

1.解釋:

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有兩個甘草名方:

首先是“甘草湯”,沒有標明是生吃還是烤著吃。但通常是生吃。

二是配方,註明是“烤”甘草。我們壹般認為“烤”就是用蜂蜜烤。但據考證,漢代所謂炙甘草,就是將甘草切片放入煎鍋中加熱,散發香味,直至呈狐貍色,攪拌均勻。

在這個方子裏,用量最大的是地黃,但為什麽命名為“炙甘草湯”?柯雲伯曰:以甘草為方者,用其載藥、載人心,補中不足以安神耳。

2.處方:

本方的方藥和證候在《傷寒》、《金匱要略》中均有表現。

《傷寒論》只有壹篇,即第177條:傷寒,生脈,心悸,以炙甘草湯為主。

出現在金色大廳,所有附件:

壹、千金翼炙甘草湯:易雲復脈湯。治疲乏,汗悶,脈悸,行動如常,百日之內,病危者,十壹日死。

第二種是臺灣以外的炒甘草湯:用於治肺痿、涎多,心溫津液。

本方臨床應用主要依據《傷寒論》第177條,故我們將本方重新定義如下:

少陰病,脈代,炙甘草湯。

臨床應用此方,主要癥狀是“脈結代”,那麽什麽是結代呢?

結脈和代脈在經典原文中也有解釋和分析,但不太好理解。結合現代醫學和臨床,可以認為心律失常是炙甘草湯治療最常見的心臟病。《傷寒論》中所說的“脈結代”,是壹種脈象緩、脈斷續的脈象。即脈結,是指脈搏不快,即脈搏跳動緩慢,有時停止。結合心電圖所見,即結脈為代償期外收縮所致,替代脈為房室不全傳導阻滯所致。

多位醫生的臨床經驗表明,炙甘草湯對各種心臟病或心外其他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3.藥物證據:

方藥方面,炙甘草湯可以理解為桂枝湯,去掉了芍藥,加了其他五味藥。

分析這五味藥的藥性,都屬於潤燥補虛,即本方的潤燥功效體現在麥冬、火麻仁、人參、阿膠、生地。

麥冬有治療幹咳的作用。

火麻仁有減緩的作用。

地黃有補血的作用。

人參有補氣的作用。

阿膠有鎮靜止血的作用。

因為去掉了芍藥,這個方子的適應癥通常沒有腹痛,它的腹肌綜合癥沒有腹直肌緊張。

由於本方以地黃為主,適用於臍下不仁,熱煩,心尖及腹主動脈亢進者。

4.癥狀:

通過對以上方劑和藥物證候的分析,可以知道本方適用的病癥是針對燥證和虛證,即患者經常出汗,容易疲勞。治療心悸(心動過速)、貧血、便秘等癥狀。

5.見證人:

炙甘草湯的證候在黃煌老師提到的桂枝的體質中比較常見,就是身體消瘦憔悴,常有貧血的樣子。比如肥胖、膚色暗沈或油膩者,多為痰熱證或痰濕證,炙甘草湯不適合使用。

6.煎煮方法:

這種煎煮法的特別之處在於用“清酒”和水作為溶菌酶。

用酒的原因可能在於其主藥的使用。因為在《傷寒論》中,醫聖對所有使用生地的藥方都是用酒。其作用可能是將多種藥物的有效成人有效煎服,酒可分散心神,活血通絡,增強藥效。

7.註意事項:

胃腸無力,食欲不振,腹瀉,或服用本方是禁忌。

  • 上一篇:心悸、神經性心動過速、心臟病、甲狀腺突眼。
  • 下一篇:我有壹個秘方,對帶狀皰疹很有效,基本上3到7天就能治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