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鄂溫克族還有哪些四季習俗?

鄂溫克族還有哪些四季習俗?

鄂溫克族主要分布在東北的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是壹個民族自我宣言,意思是“生活在山林中的人”。人口30505 (2000年)。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鄂溫克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的通古斯語族。蒙古語多為鄂溫克族牧民使用,漢語則為農民廣泛使用。

鄂溫克族的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擅長將樺樹皮雕刻、切割成各種手工藝品。大部分鄂溫克族以放牧為生,其余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族唯壹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鄂溫克族信仰薩滿教和喇嘛教。主要節日有敖包、農歷新年和米科勒節。

鄂溫克族名稱的由來

鄂溫克族由於歷史上連續的陡峭遷徙和散居,加上交通不便,與世隔絕,逐漸形成地區間經濟和生活的細微差別;曾被其他民族稱為索倫、通古斯、雅庫特、霍恩克爾、卡姆尼堪、戈特。其實這些人是壹個民族,他們有相同的語言和習俗,只是在生產生活上有壹些差異。例如,被稱為“索倫”的人數最多,約有2.3萬人,分布在回鶻河、伊敏河、漠河、雅魯藏布江、季芹河、綽爾河、阿榮河、格尼河、諾敏河、幹河、莫憂河流域。這部分鄂溫克族人從事狩獵、畜牧和半農半獵為生,有的人壹度從事農業;兩個以上的幹部,被稱為“通古斯人”,居住在莫孜格勒河和西尼河中上遊,他們主要從事畜牧業;壹些被稱為雅庫特的人生活在埃爾貢河和巴爾茲河(現在的激流河)的原始森林中,以狩獵和飼養馴鹿為生。

鄂溫克族在歷史上從未承認自己是“索倫”、“通古斯”、“雅庫特”,世世代代自稱“鄂溫克族”。但他們恢復自稱民族的願望,在歷代統治階級的民族壓迫制度下,始終沒有實現。解放後,根據鄂溫克族人民的意願,黨和人民政府專門組織他們的代表在呼倫貝爾盟民族事務委員會(擴大)會議上討論“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民族名稱,組織廣大鄂溫克族人民醞釀和廣泛討論民族名稱。他們列舉了大量事實,證明這三個人是壹個民族——鄂溫克族是毫無疑問的。人民政府根據他們的壹致要求,恢復了原來真實的民族名稱——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的宗教信仰

鄂溫克族大多信仰薩滿教,牧區也有部分人信仰藏傳佛教。崇拜鬼神和自然。習慣主要有動物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以前實行天葬(即風葬),後來多改為土葬。主要節日有敖包、農歷新年和米科勒節。

鄂溫克族的飲食

純畜牧業生產區的鄂溫克族以奶、肉、面為生,壹日三餐離不開奶茶。他們不僅把奶茶當飲料,還經常把奶茶加工成酸奶和乳制品。主要乳制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粉、奶皮。最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塗在面包或零食上。

肉主要是牛羊肉。過去,每家每戶每年平均消費二十只羊和兩頭牛。冬天到來之前,鄂溫克族人宰殺大量牲畜來儲存肉類。吃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腸、煮肉米粥、烤羊肉串等。

生活在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森林中的鄂溫克族,以肉類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漢達肉、鹿肉、熊肉、野豬肉、麅子肉、松鼠肉、飛龍、野雞、烏骨雞、魚等。,而且他們的吃法與牧區略有不同,其中有漢達肉、鹿、麅子的肝。

魚大多用來燉。燉魚時只加野蔥和鹽,強調湯汁的原汁原味。鄂溫克族人很少吃蔬菜,只是采集壹些野蔥,做成鹹菜當配菜。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主食逐漸被面條、煎餅、饅頭等面食取代。

鄂溫克族都喝奶茶,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黃油和奶渣。此外,我們還喝面茶和肉茶。林區的鄂溫克族也喝馴鹿奶,這是該地區特有的。

鄂溫克族的傳統炊具獨具特色,有漢達骨做的杯筷,鹿角做的小盅,驢肚煮肉,漢達筋縫的鹿皮粒兜,樺木皮做的各種碗碟。如今,陶瓷、鋁、鐵和塑料制品已被廣泛使用。

鄂溫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的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的意思是“生活在山林裏的人”。大部分鄂溫克族以放牧為生,其余從事農耕。

吃的時候,全家人圍坐在火堆旁,在三腳架上掛壹口鐵鍋,將捕獲的駝鹿或其他獵物切成塊,放入沸騰的鍋裏涮著吃。涮出來的動物肉掛著不斷的血絲,半生不熟。人們認為這樣吃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容易吸收。

剩下的大量動物肉被鄂溫克族人曬幹成肉幹和條狀,儲存起來慢慢食用,外出狩獵時作為幹糧放在鹿包的口袋裏。

鄂溫克族節日

鄂溫克族的節日主要有敖包節、農歷新年節、米科勒節、謝爾賓節等。供奉敖包時要宰殺牛羊作為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大會都會有賽馬、摔跤等活動。“米闊勒”節是壹個生產節,在每年夏歷的5月22日舉行。在這壹天,馬將被烙印,鬃毛,閹割,牙齒被移除,耳朵被剪為羊,等等。,並舉行宴會。塞爾賓節在每年的6月18。“瑟賓”是鄂溫克族語,意為“歡樂與和平”。薩賓節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日。這壹天,人們會盛裝參加聚會,酋長會主持節日。會有各種體育比賽,如搶銀碗,騎大米,賽馬。還有人們特別重視的祭祀火神和祖先的儀式,然後會圍著篝火載歌載舞。

除了春節等與周邊其他民族相同的節日外,鄂溫克族在6月18日有獨特的薩賓節,農歷五月初二有“米圖魯節”。“米芾”的意思是慶祝豐收。節日期間,人們要穿上盛裝,男人要剪馬鬃,紮馬尾辮。那時,每個牧民家都要準備豐盛的酒肉,招待親朋好友。

米庫魯節是呼倫貝爾草原莫爾格勒河谷鄂溫克族牧民的豐收節。每年的5月中下旬,忙著挑羊羔、護牲畜的鄂溫克族人都會開開心心地聚在壹起,慶祝壹年壹度的豐收節。

米庫魯節將進行壹系列生產活動,主要包括給馬打烙印、拔掉壞牙、割耳朵、割鬃毛、割羊羔等。首先從“內莫爾”(即壹個小型放牧群)的壹端,把兩歲的馬從馬群中拉出來放下。有人用剪刀剪鬃毛和尾巴,有人用刀剪耳朵作為記號。這時,馬的主人將自己的獸印燒紅,在馬的左腳烙上印記。剪下的鬃毛由主人收好,剪下的耳片由主人保管。在羊圈裏,所有的母羊都被放出來吃草,只留下壹整圈的小羊。牧民們剪下公羊羔(閹割翟萬),用自己風格的缺口(每只羊的缺口不壹樣,以示區別)把母羊的耳朵割掉。

在米庫魯節,老人們還會把母羊和羊羔送給他們的親戚(如侄子、外甥、女兒等。)來祝晚輩多羊群。最後,每個橡膠店都舉行了宴會。酒席開始時,壹般按照鄂溫克族人飲酒前的習慣進行。敬酒日寸,從首席輪開始,即由男女主持人手持壹個木盤,將兩個酒杯放在盤中,依次敬酒。敬酒壹輪過後壹周,主持人拿出壹條“哈達”答謝割力人,並在當天鄭重向大家說明新壹年的小動物數量。所有人都向主人道賀,祝他牲畜興旺,烙印和切割潛力的數量逐年增加。

鄂溫克族人熱情好客,講究禮儀。到鄂溫克族人家做客,客人會坐在主人放皮席的地方,不允許隨意移動皮席。客人入座後,女主馬上端上奶茶,然後煮動物肉。肉做好以後,女主人拿出壹把獵刀,在火上切下壹小塊肉,然後分給客人。

如果來訪者是尊貴的客人,通常會提供馴鹿奶。鄂溫克族待客必有酒,除了喝白酒,家家戶戶都可以自己釀野果酒。敬酒時,主人要把酒杯高高舉起,先往火裏倒壹點,然後自己抿壹口,請客人喝。

鄂溫克族人認為,出門沒人背房子,不招待別人,出門後沒人照顧。

鄂溫克族人非常重視禮貌和好客,老人和年輕人之間遵守嚴格的禮儀。無論何時何地,老年人都受到普遍尊重。聽到長輩的呼喚,壹定要馬上站出來答應。吃飯的時候壹定要動筷子,晚輩才能吃。年輕人見到長輩,壹定要敬禮,敬煙。如果他們在騎馬,他們必須下馬。有客人上門了。他們認為這是家裏的喜事,必須熱情相待。

走進鄂溫克族牧民的蒙古包,主人壹定會給妳端來甜甜的奶茶。走進鄂溫克族獵人的撮子,妳會大飽眼福,品嘗到鹿或麋鹿的胸肉、脊骨肉、肥腸、馴鹿奶等珍稀野味。

鄂溫克族人敬火如神。無論在家裏還是在野外,都不需要任何帶刀片的東西來撥火,不需要用水潑火,更不能往火裏扔臟東西。吃肉喝酒也要先敬火。

每年的65438年2月23日,牧區的鄂溫克族還會舉行祭祀火神的儀式:在火場前擺上壹張桌子,擺放各種供品。火架四周點燈,掛五種彩布條,火架內用木條搭壹個架,上面放上羊的胸骨,灑上羊油,然後點火,將各種供品投入火中。

與此同時,崇拜火神的女子也要跪在火堆前,念叨著,請求火神原諒家人今年對火的無禮。之後全家人對著火堆磕頭。火祭後3天內禁止撥火,挖出骨灰。

他們之所以如此推崇火,不僅僅是因為火在他們的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還因為他們認為火的主人就是上帝,每家每戶的火的主人就是他的祖先。如果失去了火的主人,家族就無法延續香火。

  • 上一篇:夏天吃什麽養生除濕驅寒?
  • 下一篇:2019中國新健康標準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