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治療各種異常出汗的思路與方藥

治療各種異常出汗的思路與方藥

從臨床實踐和診療情況來看,患病期間出汗可分為正常出汗和異常出汗兩大類。

壹般來說,正常出汗符合發汗規律的主要診療方法有:陽熱發汗,清熱止汗;表虛不固而發汗,調和營衛,固表止汗;陰虛盜汗出汗,滋陰清熱,收斂止汗;自汗陽虛,益氣固表,止汗。

本文討論的是除了正常發汗之外的異常發汗的特殊治療。

壹、陰虛自汗

主要表現為:白天或微運動時,身體發熱出汗,量多或少,或質地黏黏糊糊;口幹舌燥,或口唇幹裂脫皮,五心煩熱,甚至腰膝酸軟潮熱骨蒸;大便幹燥,小便短而黃。

治療:養陰清熱,養陰斂汗,要懂得白地黃湯的加減;藥物應為生地、澤瀉、山茱萸、牡丹皮、知母、地骨皮、玉竹、沙參、檳榔、烏梅、五味子、面粉、防風等。

調和要點:與俗稱的“陰虛盜汗,陽虛自汗”相反,該證為內外失調,陰陽不和,陽虛不斂陽,虛熱蒸騰,陽盛自汗;治療宜養陰清熱,養陰發汗;藥物與滋陰清熱、養陰斂汗、固表相結合。

二、氣虛盜汗

主要表現:夜間出汗,但清涼如水;晚上睡覺不安分,氣短乏力,容易有外感。

治療:健脾益肺,益氣止汗;方壹玉屏風散、木梨散加減;藥物應為生黃芪、黨參、白術、山藥、防風、五味子、枳殼、桔梗、制升麻、生牡蠣、大棗、浮小麥、糯米根等。

調和要點:與俗稱的“陰虛盜汗,陽虛自汗”相反,證候為內外失調,氣血不和,肺脾兩虛,夜臥更甚,氣虛不取,汗不收,夜盜;治療是補脾肺,益氣止汗;藥物宜益肺、健脾、益氣、止汗、固表。

第三,局部出汗

主要表現:局部出汗,各有特點和機理。在氣機不暢,心中充滿怒火,心神不寧,急躁不安時,心胸出汗更為明顯。腋下出汗多為黏黏糊糊,多為腋下濕熱蘊結;手腳出汗多是因為陰虛火旺,伴有五心煩熱,或者濕熱熏蒸。雖無陰虛五心煩熱,但手足汗出,持久而黏稠,小便短而黃;下焦陰囊出汗多為下焦濕,大便不適多為濕熱蘊結於下焦。

治療:清熱瀉火,或理氣清熱,或滋陰清熱止汗,宜黃連解毒湯、防風湯加減;主藥為黃芩、黃連、黃柏、炒梔子、連翹、白芍、秦艽、牡丹皮、防風。

和諧要點:這種出汗的證候是臟腑氣血局部失調,總是以邪熱發汗為主導,迫使汗液排出;治療總是清熱瀉火,或理氣清熱,或滋陰清熱止汗,需要結合特定部位及相關並發癥進行治療;藥物應與相應的相關藥物聯合使用。

加減:心汗、心神不安時,加烏梅、檳榔、炒棗仁、五味子、合歡皮;腋下出汗粘稠,加入紫花地丁、萹蓄、金錢草、赤芍;手足出汗伴五心煩熱,加入生地、山茱萸、知母、地骨皮、牡蠣、龍骨;手足心汗粘,加紫花地丁、金錢草、海金沙、赤芍;下焦陰囊多汗、黏濕,加苦參、敗醬草、紫花地丁、蛇床子、金錢草。

第四,出汗失去平衡

主要表現:因身體某壹部位出汗不對稱,或上、下部出汗,或身體、四肢壹側出汗,或頸部出汗而上、下部不出汗,多伴有氣機不暢、情緒煩躁、手腳麻木、夜眠不安等。

治法:理氣、調和營衛、止汗斂汗;防己疏肝散合防風湯;適當的藥物是桑葉、白芍、制香附、郁金、檳榔、合歡皮、枳殼、桑枝、防風、白芷、五味子和生牡蠣。

和諧要點:證候為內外氣不和,經絡不暢,絡脈失常,營衛不和,傅玄開合不暢;宜調暢氣機,調和營衛,止汗斂汗;藥物配合行氣通絡、調和營衛、止汗斂汗等藥物。

五、反季節出汗

主要表現為:反季節出汗,但天冷時皮膚發熱出汗,天熱時皮膚冰冷無汗,皮膚幹燥緊繃,甚至片狀;皮膚黝黑,脈象多弦。

治療:理氣調傅玄,僅逍遙散合防風湯加減;適宜的藥物是防風、槁本、白芷、柴胡炙、桑葉、白芍、郁金、香附炙、枳殼、桔梗、升麻炙、糯米根和丹參。

和諧要點:證候為內外失調、氣機失調、絡氣失調、傅玄開合失調、反季節出汗;宜理氣調傅玄;藥物配伍疏肝理氣、益升降、調肺衛、止汗。

六、汗液發黃

主要表現:黃汗,或黃皮,或黃衣汗;多為黏汗,常伴有胸腹部脹滿、脘腹脹滿、口苦、大便稀、小便短黃等。

治療:清熱利濕,利膽退黃,清熱止汗,加減茵陳蒿湯、防風湯為宜;藥物應為茵陳、金錢草、海金沙、敗醬草、紫花地丁、炒黃柏、茯苓、赤芍、牡丹皮、防風、白芷等。

和諧要點:證候為內外失調、濕熱蘊結、肝膽熏蒸、膽汁溢泄、汗出;治以清熱燥濕,利膽退黃,清熱止汗;藥物宜與清熱、化濕、利濕、涼血、利膽、退黃、止汗藥配伍。

  • 上一篇:牛鼻出血的治療
  • 下一篇:鹿蹄草的功效與作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