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如何用中藥治療水腫

如何用中藥治療水腫

因為妳的陳述不夠詳細,所以我只把我們課本上關於水腫的章節打出來,供妳參考!

水腫是指以頭面部、眼瞼、四肢、腹部和背部,甚至全身水腫為特征的壹類疾病,是由於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或過度疲勞等引起的。

本病發病率高,中醫治療療效好。

此病在《內經》中稱為“水”,根據癥狀不同分為風水、石水、湧水。《魂樞·水脹》壹章對其癥狀有詳細描述,如“水起時,眼微腫,似仰臥,頸有搏動,有時咳嗽,陰大腿寒,足脛腫,腹大,故水已滿。”手按在腹部,隨意起身,像被包在水裏壹樣。這也是等待。至於其發病原因,《蘇文水熱血論篇》指出:“所以其在腎,其終在肺。”。“《蘇文至真大論篇》也指出:“壹切濕腫皆屬脾。“可見,在《內經》時代,對水腫病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金匱要略》將此病稱為“水氣”,根據病因和癥狀可分為五類:風水、皮膚水、正常水、石水、黃汗。根據五臟證候分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腎水。直到元代才把水腫分為陰水和陽水兩類,指出:“若全身浮腫,口渴,小便赤澀,大便不通,此屬陽水;“如果全身浮腫,不渴,便溏,尿少,不澀不紅,這就是陰水。”這種分類方法對指導臨床辨證仍有重要意義。明代《醫學概論·雜病浮腫分類》提出疥瘡可引起浮腫,並記載了“敷藥而愈癰腫”的現象。清代《證治補與水腫》總結了前人對水腫的治療方法,認為治療水腫的大法是“調中健脾,健脾,自上而下,水濕自消。”同時列舉了六種治療水腫的方法:治陰陽、治汗、清濕熱、溫寒濕、補陰虛、攻邪。為提高水腫的病因及辨證分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西醫的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內分泌失調、營養失調等引起的水腫,均可按本節治療。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人體津液的運行依賴於氣的推動,即依賴於脾氣的傳遞、肺氣的推動、心氣的推動、腎氣的蒸發。當這些臟腑功能正常時,三焦就會起決定性作用,膀胱氣化順暢,排尿通暢,從而維持正常的水液代謝。。另壹方面,如果由於風、寒、濕熱、水浸、瘡毒、食勞、久病、體虛等外感邪氣,導致上述臟腑功能失調。,膀胱氣化不利,津液瀦留,皮膚積水,可引起水腫。

1.感冒從外攻,肺未能調理感冒從外攻,肺未能調理肺。上側不能釋放津液滋養皮膚,下側不能通過水通道調節津液的代謝廢物,使之變成尿液,導致風阻水阻,風水相爭,水液滯留體內,淹沒皮膚,引起水腫。

2.濕毒泡發,屬肺、脾、肺,脾主筋。癰、瘡、毒生於肌膚,卻無法清理,回歸肺脾。脾傷不能生津,肺傷失於宣,導致體內水瀦留,泛於肌膚,引起水腫。《方繼生水腫》說:“有青年人,血熱生瘡,腫而口渴,小便少。這是熱脹。”

3.水濕泡,脾氣困。脾喜燥惡濕。長期生活在濕地,或冒雨涉水,濕氣侵入;或飲食不當,暴食受寒,可使脾濕困,失去運化功能,導致水濕郁結,滯留體內,泛發肌膚,水腫。

4.濕熱盛,三焦停滯。“三焦為定瀆官,水道出。”濕熱侵襲且持續時間長;或者濕郁化熱,濕熱上溢,使中焦脾胃失去升清降濁的功能,三焦停滯,使水液滯留體內,泛溢肌膚,引起水腫。

5.飲食疲勞,脾胃飲食失調,或過度疲勞,或久病傷脾,脾氣受損,水液運化代謝紊亂,使水液滯留體內,泛濫肌膚,產生水腫。

6.腎氣不足,氣化異常“腎有水臟,主津液。”生育能力差,過勞的房子,或長期患病損傷腎臟,導致腎氣虛衰,不能化氣為水,從而使膀胱氣化異常,開合不利,造成水液滯留體內,淹沒皮膚,產生水腫。

上述原因單壹且混合,使病情更加復雜。病位在肺、脾、腎,與心關系密切。基本病機為肺失宣降和調,脾失運化,腎失開合,膀胱氣化異常,導致津液滯留體內,水泛肌膚。在病機上,肺、脾、腎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比如肺脾引起的水腫會長期到達腎臟,導致腎虛加重水腫;腎陽虛衰,火不溫土,脾陽亦虛,土不造水,水腫加重;腎虛水泛,會使肺氣不降,導致其散降調節功能喪失,從而加重水腫。外邪、瘡瘍、濕熱引起的水腫多位於肺、脾;內傷引起的水腫多位於脾腎。所以肺脾腎水腫的病機是以腎為本,以肺為標,以脾為治水之器,正如《鏡月全書腫》雲:“水腫等諸證,均為肺脾腎相關之病。蓋水最陰,故在腎;水溶於氣,故標於肺;水只怕土,所以造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水,脾虛則土不造水,取而代之,腎虛則水無主,輕舉妄動。”

此外,瘀血和不利的三焦水路往往使水腫頑固難愈。

臨床表現

水腫最初從眼瞼開始,然後擴展到頭部、面部、四肢、腹部和背部,甚至全身腫脹。有些水腫是從下肢開始,然後蔓延到全身。輕者僅眼瞼或脛部腫脹,重者全身腫脹,腫脹處皮膚緊張光亮,壓抑後會立即隆起,或皮膚松弛,壓抑後不易恢復,甚至如泥。如果腫脹嚴重,可出現腹脹、胸悶、心悸、氣喘、不能平臥、口唇暗、缺盆、臍突、背平等,並伴有胸腔積液。

診斷

1.水腫最初從眼瞼開始,然後擴展到頭部、面部、四肢、腹部和背部,甚至全身腫脹,有的從下肢脛部開始,然後到達全身。輕者僅眼瞼或腳、脛部腫脹;嚴重者全身腫脹,腫脹部分凹陷,凹陷可快可慢恢復。如果腫脹嚴重,可伴有胸腔積液和腹脹、胸悶心悸、氣喘和不能平臥。

2.可能有蟲蛀、心悸、瘡毒、紫癜、感外邪、久病體虛等病史。

3.尿常規、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常規、血沈、血漿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體液免疫、心電圖、心功能測定、腎臟b超等實驗室檢查有助於診斷和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

膨出水腫是指表現為頭面部、眼瞼、四肢、腹部、背部乃至全身水腫的壹類疾病。水腫嚴重的患者還可能出現胸腔積液和腹水。腹脹主要是腹水,但四肢也可出現,甚至全身水腫,所以這種病需要與腹脹相鑒別。

引起腹脹的原因主要有飲食不當、情傷、久病、黃疸、積證、血吸蟲入侵、過勞、脾虛等。主要病機為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水蘊腹內。臨床上先出現腹脹,病情嚴重時才出現下肢甚至全身水腫,腹壁上有多根青筋突出。

水腫的原因主要是外感風寒濕熱,水濕浸泡,瘡毒浸泡,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發病原因主要是肺功能不全,脾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膀胱氣化異常,導致體內水瀦留,水泛肌膚。其癥狀為先眼瞼、頭部或下肢水腫,逐漸四肢及全身水腫,病情嚴重時才出現腹脹,腹壁無青筋外露。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區分陽水與陰水、陽水:多是由於感冒、水濕、瘡毒、濕熱之感,導致肺功能、脾功能喪失。發病更急,病程更短,幾天壹次。腫脹大多從頭部開始,自上而下擴展到全身,或者上半身很腫,腫的皮膚緊張光亮,壹壓抑就會開始。常伴有心煩、口渴、尿赤、便秘等表、實、熱證。陰水:多因飲食勞累、久病不愈,脾腎兩虛,氣化不利所致。起病緩慢,多為漸進性,或由陽水轉化而來,病程較長。腫脹大多從下肢開始,逐漸達到全身,或者腰部以下非常腫脹。浮腫的皮膚松弛,按壓時不易恢復。更何況像泥巴,不渴。經常看到尿少但不紅不澀,大便稀,精神疲勞恐懼,等等。

雖然辨證的基礎是陽水和陰水,二者有本質的區別,但要註意的是,在壹定條件下,陽水和陰水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需要從動態的角度來識別。如果陽水長期堅持,正氣虛弱,水邪增長,可化為陰水;另壹方面,如果外邪被陰水誘發,則肺失功能,脾失健運,腫脹劇增,也可表現為實熱證,治療以陽水為先。

治療原則

對於水腫的治療,《蘇文湯液勞侖篇》提出了三個基本原則,即去老脊、開鬼門關、凈房。張仲景《內經》的含義是在《金匱要略·治水氣病脈證》中提出的:“有水者,腰以下腫,宜小便;腰部以上腫脹是出汗時的治法。”辯證地應用了發汗和排尿兩大療法,對;後世影響深遠,沿用至今。根據以上所述,水腫的治療原則應分陰陽。陽水主治發汗、利水、肺脾,水多可酌情暫攻,邪氣總消。陰水以溫陽、益氣、健脾、補腎、強心、利水、祛瘀為主,酌情治療。通常通過扶正和益氣來治療。既看到現實,又看到過剩,就攻而補之。

辨證論治

“陽水”

風水泛濫

癥狀:水腫從眼瞼開始,繼而四肢及全身腫脹,甚至眼瞼水腫,不能閉眼,起病急,惡寒發熱,四肢疼痛,尿短等癥狀。易患風熱者伴有咽喉腫痛、口渴、舌紅、脈滑。偏風寒者惡寒無汗,頭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脈滑或緊。如果水腫比較嚴重,這種類型也可以用脈象深來看。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活水。

處方:越脈加甲舒湯。

本方用麻黃宣肺發汗解表,以除其表濕;石膏膏藥能舒筋、清熱;白術、甘草、生姜、大棗健脾祛濕,意為崇土造水。可酌情加入浮萍、茯苓、澤瀉,幫助宣肺、利水消腫。若風熱過度,可加入連翹、桔梗、板藍根、鮮白茅根,清熱利咽、解毒散結、涼血止血;如果風寒較重,去石膏,加入紫蘇葉、桂枝、防風,幫助麻黃緩解表證;若咳喘較重,可加杏仁、前胡,降氣平喘;如果妳看到汗出邪惡,衛氣虛弱,用季芳黃芪湯幫助衛解表。若癥狀體征逐漸緩解,體重、水腫不退,可按水濕浸型處理。

鮮浮萍,不論數量,煎服,沐浴。用於急性腎炎早期,全身腫脹,尤其是頭面部。還不如流汗。出汗後要避風寒,不要著涼。

濕毒浸泡

癥狀:皮膚生瘡,甚至潰爛,或咽喉腫痛,或蟲蛀腫痛,繼之眼瞼水腫,並擴展至全身,小便不利,惡風發熱,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或滑。

治療:適用於肺解毒、利尿消腫。

處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

前面麻黃、杏仁、梓樹皮(桑白皮代替)宣肺利水,連翹清熱散結,赤小豆利水消腫;後方用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白子菜,增強祛濕解毒之力。

如果膿毒癥非常嚴重,應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濕盛糜爛,加苦參、土茯苓、黃柏;風大癢者,加白鮮皮、地膚子;如血熱紅腫,加牡丹皮、赤芍;如果大便不通,增加黃硝。

水濕浸漬

癥狀:全身浮腫,小便短赤,體虛乏力,胸悶腹脹,食欲不振,惡惡,苔白膩,脈緩,起病慢,病程長。

治法:健脾祛濕,通陽利水。

處方:淩薇湯合五皮飲。

前面用白術、茯苓健脾祛濕,蒼術、厚樸、陳皮健脾祛濕,豬苓、澤瀉利水消腫,肉桂溫陽化氣為水。後用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生姜健脾祛濕、行氣利尿。若上身浮腫甚至喘息,可加麻黃、杏仁、葶藶子宣肺排水,會引起喘息。

濕熱郁滯

癥狀:周身浮腫,皮膚緊張光亮,胸悶脹滿,心煩口渴,或口苦黏膩,小便短赤,大便幹燥,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或沈。

治療:分濕熱。

處方:術赤銀子。

處方中的羌活、秦艽散風解表,使表證上的水得以解表;大腹皮、茯苓、生姜配合羌活、秦艽去除皮膚水分;澤瀉、木通、花椒、菜豆配合商陸、檳榔,方便排便,使屋內的水邪從底部帶走。疏表有利於疏裏,疏裏有助於疏表,使表裏分離,疏泄濕熱之邪,使腫熱自行消除。如果腹部飽脹,大便不通,可以結合花椒、黃丸輔助止瀉,使水從大便中排出;如果癥狀是尿痛、尿血,是濕熱之邪灌入膀胱,傷及血絡,可以加涼血止血之品,如大薊、白茅根等。若腫脹嚴重,且喘粗氣不能平臥,脈有力,胸有積水,可用顆粒棗謝飛湯合五苓散加杏仁、季芳、木通,以瀉肺瀝水,上下分服;濕熱久則燥傷陰,癥見口幹、咽幹、大便幹燥,可用朱令湯滋陰利濕。

至於攻泄,本來就是治療陽水的壹種方法,也就是《內經》中“除脊除脊”的意思。但是,應該謹慎使用。只適用於高體水腫、氣喘、心悸、腹水、排尿困難、便秘或大便幹燥、惡食、脈沈而強、正氣等方法無效的患者。這時候就要抓住時機,如果著急就要對待目標,用攻追結合的方法直接抓住水勢,讓水邪迅速遠離大小便。可以用十個棗湯。壹旦洪水退去,我們將討論調整,使之變得更好。

黑白醜65g,紅糖125g,生姜500g,大棗60g,研成細末或搗成丸,三日三次服用。腎病性水腫消水效果好,但不鞏固。

“陰水”

脾陽虛

癥狀:身體腫脹,特別是腰部以下,抑郁癥難以恢復,腹脹悶,食欲不振,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四肢冰冷,小便短赤,舌質淡,苔白膩或滑,脈慢或弱。

治療:溫陽健脾,理氣利水。

藥方:石皮飲。

方中幹姜、附子、草果溫陽散寒理氣,白術、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棗健脾益氣,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除濕,木香、厚樸、大腹皮理氣活血。濕盛、腹脹、小便短赤者,可加入蒼術、桂枝、豬苓、澤瀉,以增強理氣利尿的功效。若癥狀為乏力、氣短、氣虛,可加生黃芪、人參健脾益氣。

還有壹種浮腫,是由於長期飲食失調,攝入不足,或脾胃虛弱,體力活動減少,細微的,壹看就蠟黃,全身輕度浮腫,早晨頭面部很腫,久坐後下肢很腫,吃飯時疲倦乏力,大便或大便,身體腫脹而排尿正常或過多,脈搏微弱。這不同於上面所說的脾陽虛水盛,是因為脾氣虛弱,不能清陽,不能調攝所致。宜益氣養陽,健脾祛濕,可用沈淩白術散加減。加入黃芪、桂枝,助氣升陽化濕;陽虛者,加附子、補骨脂溫腎助陽,以加強氣化。而且要適當註意營養,可以用黃豆、花生作為鋪助治療,更可以治愈。

腎陽衰退

癥狀:面部浮腫,尤其是腰部以下,按之不下,心慌氣短,腰部冷痛酸痛,尿量減少,四肢冰涼,畏寒乏力,面色蒼白或灰白,舌質淡胖,苔白,脈沈細或沈遲無力。

治療:溫腎助陽,化氣利水。

處方:濟生腎氣丸,真武湯。

腎為水火之臟。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善於養陽者,必從陰中求陽,然後陰助陽,生化無窮。所以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用附子、肉桂溫腎陽,兩藥合用,會水補火,腎溫陽;用白術、茯苓、澤瀉、車前草利尿;生姜溫化水寒之氣;白芍開陰結,利小便。牛膝引藥下行,直達下焦,強腰膝。

若因水邪、心陽受抑、血瘀為內阻所致的心悸、唇澀、脈虛或結或數,宜重用附子,加桂枝、炙甘草、丹參、澤蘭溫陽化瘀;若先見心悸、氣短、乏力、肢冷、自汗、舌質紫暗、脈虛或滯、浮腫,應以真武湯為主,加人參、桂枝、丹參、紫莖澤蘭等。應加溫心腎陽,化瘀利水。如果看到氣短,呼吸過盛,吸氣少,出汗,脈浮,就是水邪影響肺,腎不納。宜重用人參、蛤蜊、五味子、山茱萸、牡蠣、龍骨等預防哮喘。

此證纏綿,正氣日衰,外邪重感,癥見惡寒發熱,腫脹,小便短赤。這個時候可以根據風水來治療,但是要考慮到正氣不足的壹面,不能用外用藥。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合五皮湯加減為主,可酌情加入黨參、黃芪、菟絲子等藥物,扶正祛邪。

若病至後期,可因腎陽長期下降,導致腎陰不足,出現反復水腫、神疲乏力、腰酸遺精、口幹咽燥、五煩發熱、舌紅少苔、脈數等癥狀。治療應以滋腎養陰、利水利濕為主,但養陰不宜過寒過膩,以防水邪損傷陽氣。左歸丸可加入澤瀉和茯苓。

若長期腎陰虧虛,水不含木,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上實下虛,癥見潮紅,頭暈頭痛,心悸失眠,腰酸遺精,步履無力,或四肢顫抖,宜滋陰潛陽,佐以左歸丸,佐以珍珠母、牡蠣、龍骨、鱉甲,為潛陽之要品。

脾陽虛證和腎陽虛證常同時出現,表現為脾腎陽虛,水濕過多。所以,健脾溫腎兩法往往是齊頭並進的,但要分清脾腎兩虛的輕重,治療要有所側重。

水腫持續時間長,瘀血阻滯。其治療常與活血化瘀法相結合,意為可取血排水。現代臨床常用益母草、紫莖澤蘭、桃仁、紅花等。實踐證明,它能加強利尿作用。

預後

凡水腫病程短,或營養障礙引起的水腫,只要及時治療,合理調養,壹般預後良好。如果病程長,反復發作,正虛邪戀,纏綿難愈。如果腫脹很嚴重,癥狀是口唇發黑、骨盆不平、臍突扁平、腳平背平,或者心慌、口唇腫脹、氣短氣短、不能平臥,甚至尿失禁、出血,這些都是很危急的。比如久病導致正氣衰竭,濁邪四溢,口中腥臭,惡心嘔吐;肝風內動,引起頭痛、抽搐等癥狀,預後差。每次容易脫證,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處理。

預防和調整

這種病水腫很嚴重,要吃無鹽飲食。當腫脹逐漸消退後,要逐漸改為低鹽飲食,最後恢復正常飲食。忌辛辣、煙酒等刺激性食物。如果是營養失調引起的腫脹,不必過分強調忌鹽,而是要適量食用營養豐富的蛋白質飲食。此外,還要註意保健,不要過度勞累,特別是要控制好心房和心室,防止傷真元,日常生活要預防外感,加強護理,避免褥瘡。

現代研究

腎水腫

1.原發性腎小球腎炎

鐘認為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病機為脾腎兩虛、濕熱內阻、氣滯血瘀。創立益氣補腎活血湯,根據癥狀治療水腫48例。結果完全消失40例,好轉5例,總有效率93.75%。本方對消除蛋白尿、改善造血功能、血壓、免疫功能有較好的效果【中醫雜誌1993;(10): 610)另外,近年來分階段分型治療腎小球腎炎療效顯著。用葉氏中藥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420例,按病程分為邪盛期和恢復期兩個階段。邪氣高峰期分為風熱濕熱、風寒寒濕證,以祛邪為主;恢復期分為陽虛和氣虛兩種,治療方法是清除余邪,扶正。結果臨床治愈率為83.65438±0%,好轉率為65438±06.9%。310例長期隨訪,大部分情況良好[上海中醫雜誌1993;(7):12)。

2.腎病綜合征

陸等對黃芪當歸合劑(兩等份)治療腎病綜合征進行了壹系列臨床和動物實驗,發現該合劑雖不能直接降低尿蛋白,但能促進肝白蛋白和骨骼肌蛋白的合成,因而能改善腎病綜合征大量蛋白尿情況下的低白蛋白血癥和整體蛋白儲備,從而對腎病綜合征起到治療作用。通過對實驗性木制小鼠腎病綜合征模型的實驗觀察,黃芪當歸合劑不僅能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還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載脂蛋白膽固醇。腎臟病學和免疫組織化學證實該晶體降低了脂質和腎小球硬化指數(P

心源性水腫

近年來,中醫藥對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其引起的水腫的治療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申氏》用大劑量萬福方嘉[萬年青、附子(先煎)、葶藶子]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有效率88.93%[浙江中醫雜誌1990;(5): 195)張鑫運用強心湯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總有效率94%【浙江中醫雜誌1992】。(9):387)。姜認為,老年心力衰竭心與腎有關,病理因素為血瘀,病機為陽虛氣弱,水止血瘀,單純西藥治療效果差。臨床以益腎活血湯為主配合小劑量西藥治療72例,顯效率69.4%。他認為中西醫結合控制老年心力衰竭見效快,副作用少[中醫雜誌1993;(2):95)。梁等人探討了中醫藥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路和方法,認為中醫藥治療心力衰竭療效較好,特別是對潛在性心力衰竭、難治性心力衰竭、洋地黃中毒患者,顯示了其獨特的優勢。在心力衰竭的治療中,要強調辨證,但不要忽視西醫在辨病方面的借鑒意義。充分利用現代醫學的各種檢測手段,準確識別心力衰竭的基礎病變,不僅可以判斷預後和療效,還可以避免盲目性,減少失誤,使治療藥物有壹定的規律可循。壹般來說,中醫藥治療心力衰竭的適應癥多為ⅱ度心力衰竭患者,ⅲ度心力衰竭和難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提倡中西醫結合治療。特別是遇到緊急情況,要先用西藥救急,以免耽誤病情。心力衰竭位於心臟,但不限於心臟。心臟病可長期影響肺、脾、腎、肝等臟器。反之,其他臟腑疾病也會影響心臟,演變為心氣、心陽虛或心陽虛、血瘀等。如肺心病心力衰竭是由於肺系疾病遷延不愈,影響脾、腎、心,出現咳喘、痰飲、心悸、水腫等癥狀。此時肺脾腎虧虛,心陽受累,氣血衰竭。除了溫通心陽,活血化瘀外,還要註意溫腎健脾利濕,瀉肺平喘。真武湯加桂枝、黃芪、桃仁、紅花、丹參、地龍、葶藶子常用於治療肺心病和心力衰竭。臨床觀察對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機體抗感染能力有明顯療效。心力衰竭是久病導致的,是壹種虛實夾雜的證候。心氣、心陽兩虛是病理基礎,血瘀是中心病理環節,血瘀、痰濁、飲水是實證癥狀。因為瘀血、痰濁、飲水等邪實是在臟腑虛損的基礎上產生的,可見實乃精氣不足所致。所以治療上強調的是扶正固本,絕對不能壹味的攻追,傷了正氣。心力衰竭的整個過程常伴有血瘀。因此,心力衰竭的治療應重視活血化瘀,在扶正的基礎上,結合心力衰竭不同的基礎疾病和病理機制,有針對性地選擇藥物。若因風濕性心臟病發病,常用桃仁、紅花、雞血藤、蘇木活血化瘀、通絡。在深入了解心力衰竭的病因、病理、病機的基礎上,對中西醫理論進行分析探討,尋求結合點,指導用藥,會更好更準確。例如,壹些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了數字化治療,出現了數字化中毒和傳導阻滯。此時,在基本辨證的前提下,常用淫羊藿、仙茅、阿莎麗、麻黃、三七等藥物,可改善傳導阻滯[中醫雜誌1998;39(4):242]。

  • 上一篇:兒童先天性哮喘治療好嗎?
  • 下一篇:人馬座也被稱為燕尾草。射手座含有哪些營養?射手座有哪些治療作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