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眩暈:多見於內耳病變。癥狀包括突然頭暈、有意識地旋轉自己或周圍的景物、站立不穩和惡心。治療中度痰濁,應根據癥狀加減二陳湯(半夏、橘紅、茯苓、炙甘草)和澤瀉湯(金匱要略:澤瀉5,白術2)。
風眩暈又稱風眩暈,是由於身體虛弱,風邪入腦所致。癥狀包括頭暈、嘔吐,甚至暈厥,反復發作,並伴有四肢疼痛。治療要扶正祛風。根據癥狀選用川芎散(附丹溪心法:山、菊花、茯苓、川芎、山茱萸肉)、獨活散(外臺秘方:獨活、白術、防風、阿莎麗、幹姜、舒天雄、桂心、瓜蔞)。
風邪眩暈是由外感風邪引起的。癥狀包括頭痛、關節痛、身體發熱和出汗、上身哮喘、易怒和頭暈。處方為羌活防風湯(羌活、獨活、柴胡、前胡、防風、荊芥、甘草、川芎)。
風熱眩暈:由風熱上升引起。癥狀包括頭暈,甚至頭暈,胸部不適,嘔吐等。治療應以祛風清熱為主。選擇羌活湯(石蘭秘藏:炙甘草、澤瀉、酒天花粉、茯苓、黃柏、柴胡、防風、黃芩、酒黃連、羌活)和防風童生散(玄明論:防風、荊芥、麻黃、連翹、薄荷、川芎、當歸)進行治療。
寒邪眩暈:外感寒邪所致。癥狀有體熱不出汗,惡寒,頭痛身痛,時有頭暈(感覺頭暈目眩,眼前壹黑)。治法以解表散寒為主,方中以羌活、敗毒湯加減(“病因脈診”:羌活、防風、廣皮、甘草)。
燥火眩暈:由燥熱的外感邪氣引起。癥狀包括體熱、煩躁、口渴、睡眠不安、頭暈、眼睛發黑、尿紅和脈搏加快。宜清火潤燥,選用柴胡清肝湯(病因脈治:柴胡、青皮、枳殼、梔子、木通、鉤藤、蘇梗、黃芩、知母、甘草),竹葉石膏湯(《傷寒論》:竹葉、石膏、半夏、麥冬、炙甘草、粳米)。
暑濕眩暈:夏季外感濕邪所致。眩暈有兩種:濕熱眩暈和寒濕眩暈。濕熱眩暈表現為頭暈目眩,體熱自汗,面臟背冷,煩渴,脈弱。治療要清暑祛濕。根據癥狀選用白虎湯、黃連香薷飲。寒濕眩暈,表現為頭暈、惡寒、身痛劇烈、側旋不利、脈弱緩。治濕散寒,方藥為羌活史聖湯合疏附湯(內外兼治):羌活、獨活、炙甘草、川芎、防風、蔓荊子。《活經》中的舒腑湯(白術、附子、炙甘草),或藿香正氣湯(方菊:藿香、紫蘇葉、大腹皮、茯苓、白術、陳皮、半夏曲、厚樸、桔梗、白芷、炙甘草)。
中暑性眩暈:又稱暑眩、暑眩,由中暑邪引起。癥狀包括頭暈、嗜睡、發熱、口渴、易怒,甚至昏厥和脈虛。治療要解暑祛濕。根據癥狀選用清熱解暑益氣湯(溫經衛:人參、黃連、石斛、竹葉、麥冬、荷梗、甘草、知母、粳米、西瓜崔屹)和黃連香飲(方藥集:香薷、厚樸、扁豆、黃連)。
氣虛頭暈:癥狀有頭暈、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脈虛、乏力等。用四君子,補中益氣。
血虛眩暈:多由失血、熱傷血、心火過盛或心脾兩虛所致。頭暈目眩,伴有心煩、失眠、盜汗、消瘦、舌紅、脈細五種癥狀,屬於陰虛。如果面色蒼白、精神疲倦、心悸,接受量少者屬於心脾兩虛。治療應該是滋陰養血,或者益氣生血。選擇當歸補血湯(內外兼治:黃芪、當歸)、白質四物湯(治則兼脈:當歸、川芎、知母、黃柏、白芍)、歸脾湯(濟生方:白術、茯苓、黃芪、龍眼肉、酸棗仁、木香、炙甘草、當歸、遠誌)作為癥狀。
陽虛眩暈:由於陽氣不足,清陽不能到達頭部。癥狀有頭暈頭痛,惡寒耳鳴耳聾,或頭暈目眩,氣短自汗,手腳冰涼,脈沈細;或者早上起來頭暈,決定什麽時候拍片。治療宜溫陽益氣。根據癥狀選用三五七散(附子、阿莎麗、甘草、幹姜、山茱萸、防風、山)、參附湯(女方:熟附子、生姜、大棗)、鄭源飲(丹溪心法:赤小豆、肉桂、附子、川芎、山、川烏)。
腎虛眩暈:由於腎精不足,不能充滿腦髓。癥狀包括頭暈、耳鳴、精神疲勞、健忘、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者屬於腎陽虛,宜補腎溫陽。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等。應根據癥狀進行選擇。內熱心煩者屬腎陰虛,佐桂丸、白質地黃丸隨癥選用。這種綜合征可見於西醫所謂的神經衰弱和腦動脈粥樣硬化。
氣滯眩暈:多為七情郁結、氣滯生痰所致。癥狀包括抑郁、心悸、時不時的面部發熱和額頭疼痛。治療要安神化痰。可以用十四油丸(“證治要訣”:熟地黃、酸棗仁、茯苓、茯苓、蛤粉、遠誌、當歸、肉桂、柏子仁、紫應時、黃芪、朱砂、龍牙)或茯苓湯(“奇方”:茯苓、獨活、黃芪、遠誌)。
肝陽眩暈:多為情誌不遂、肝耗暗、肝陽過盛所致。癥狀包括頭暈、頭痛、睡眠不安、易怒和脈搏。治療應以平肝潛陽為主,方劑以天麻鉤藤飲(治雜病新義:天麻、鉤藤、石決明、杜仲、益母草、梔子、黃芩、牛膝、桑寄生、何首烏、茯苓)加減。對於肝陰虛的患者,心煩意亂,睡眠少,舌紅少苔,要用二至丸和杞菊地黃丸治療。這種綜合征可見於西醫的高血壓、腦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
肝火眩暈:腎水不足,肝膽火炎所致。癥狀包括頭暈、頭痛、眼睛潮紅、口苦、舌紅、脈數。上火者,用龍膽瀉肝,陰虛者,用白質地黃。
痰濕眩暈:痰瘀互結所致。癥狀為頭暈、胸悶、惡心、肥胖、舌苔白膩、脈細。治療宜祛濕化痰。本方以半夏白術天麻湯合二陳湯加減。偏氣虛者,宜用六君子湯。
痰火眩暈:因痰濁火盛,上蒙、青陽所致。癥狀包括頭暈,頭重,焦慮和心悸,惡心,吐痰,口苦,小便赤,舌苔黃膩,脈滑。根據癥狀選用尚青丸(赤水朱軒:石菖蒲、酸棗仁、膽南星、茯苓、黃連、半夏、神曲、陳皮、僵蠶、青黛、木香、柴胡、竹汁)和黃連溫膽湯(六因辨證:黃連、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脾虛痰飲眩暈。癥狀包括頭暈、頭重、胸悶、嘔吐、痰多、氣短。治療應以健脾化飲為主。隨癥選用桂苓豬肝湯、止敏茯苓丸(“醫法”:半夏、茯苓、枳殼、風化芒硝、姜汁糊丸)、二陳湯。
戒酒引起的頭暈:飲酒過量,陽氣不運,水也就不喝了。癥狀包括頭暈、心悸、心悸或臍下心悸、嘔吐和流涎。治療采用通陽化飲、桂苓豬肝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澤瀉湯等。
風痰瘀阻所致眩暈。癥狀包括頭暈、頭痛、視力模糊、肩背焦慮、體重過重、睡眠過多、胸悶、心悸、嘔吐、有痰。治療應以祛風化痰為主。隨癥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天麻丸、白附子丸(丹溪心法:全蠍、白附子、天南星、半夏、旋覆花、洋甘菊、天麻、川芎、橙子、僵蠶、幹姜)。
以上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似乎不太好診斷。其實,只要從脈象和舌象入手,重點區分虛實、氣血、痰濁、風、火、濕、燥、寒,就不難做到異同、辨證準確、運用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