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疾病大全 - 陽明,太陽,少陽是什麽意思

陽明,太陽,少陽是什麽意思

陽明是陽氣最盛的意思(陰氣最少)。 少陽陽氣較弱(但陰氣較多) 。 太陽陽氣算足(但陰氣較少) 。 少陰陰氣較少陽氣較盛 。 厥陰,由陰轉陽 。 太陰,陰氣較重,陽氣較弱。 十二經絡就是這樣陰陽循環的。

這幾個名字出自周易,中醫講究天人合壹,所以會把大自然的壹些變化規律也總結在人體上,陽明,少陽,太陽是所謂十二經絡中的三陽經,與臟腑聯系起來,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 ,足太陽膀胱經。

這幾個器官都是中醫臟腑中所說的“腑”,在中醫中臟屬陰腑屬陽,所以這些都是陽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而中醫有種辨證的方法就叫做六經辯證,就是根據他的循行的經絡辨認。

擴展資料

足陽明胃經

1、經脈循行

起於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與旁側足太陽經交會,向下沿著鼻的外側(承泣),進入上齒齦內,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任脈)處,再向後沿著口腮後下方,出於下頜大迎處,沿著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過上關(足少陽經),沿著發際,到達前額(神庭)。

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聯絡脾臟。

缺盆部直行的支脈:經乳頭,向下挾臍旁,進入少腹兩側氣沖。

胃下口部支脈:沿著腹裏向下與氣沖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蓋,沿著脛骨外側前線,下經足跗,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厲兌)。

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足三裏)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跗部支脈:從跗上(沖陽)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2、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胃腸病、頭面、目、鼻、口、齒痛、神誌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谷善饑,口渴,咽喉腫痛,鼻衄,胸部及膝臏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病證。

3、經穴分布

足陽明胃經經穴分布在頭面部、頸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側面。起於承泣,止於厲兌,左右各45穴。

二、足太陽膀胱經

1、經脈循行

起於目內眥(睛明),上額交會於巔頂(百會,屬督脈)。

巔頂部支脈:從頭頂到顳頦部。

巔頂部直行的脈:從頭頂入裏聯絡於腦,回出分開下行項後,沿著肩胛部內側,挾著脊柱,到達腰部,從脊旁肌肉進入體腔,聯絡腎臟,屬於膀胱。

腰部的支脈:向下通過臀部,進入腘窩中。

後項的支脈:通過肩胛內緣直下,經過臀部(環跳,屬足少陽膽經)下行,沿著大腿後外側,與腰部下來的支脈會合於腘窩中。從此向下,通過排腸肌,出於外跟的後面,沿著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側端(至陰),與足少陰經相接。

2、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神誌病,背部第壹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

如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血醜,頭痛,項、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證。

3、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眼眶,頭,項,背腰部的脊柱兩側,下肢後外側及小趾末端。起於睛明,止於至陰,左右各67穴。

三、足少陽膽經

1、經脈循行

起子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達額角部(頷厭),下行至耳後(風池),沿著頸部行於手少陽經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陽經的後面,向下進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眥後方。

外眥部的支脈:從目外眥處分出,下走大迎,會合於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下行經頰車,由頸部向下會合前脈於缺盆,然後向下進入胸中,通過橫膈,聯絡肝臟,屬於膽,沿著脅肋內,出於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經過外陰部毛際,橫行入髖關節部(環跳)。

缺盆部直行的脈:下行腋部,沿著側胸部,經過季脅,向下會合前脈於髖關節部,再向下沿著大腿的外側,出於膝外側,下行經腓骨前面,直下到達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

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處分出,沿著第壹、二跖骨之間,出於大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後的毫毛部(大敦,屬肝經),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2、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誌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目外眥,顳部,耳後,肩部,脅肋,下肢外側,膝外側,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於瞳子髎,止於足竅陰,左右各44穴。

百度百科-十二經絡

  • 上一篇:蘆薈軟膠囊哪個牌子好
  • 下一篇:人為什麽會口吃?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