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廖沫沙軼事。

廖沫沙軼事。

2月27日,三村唯壹的幸存者廖沫沙同誌去世了。

廖沫沙不僅是壹位老革命,也是壹位著名的雜文作家。他壹生都在和“書”打交道。廖老曾說“書是老師,也是朋友。壹個勤奮頑強求知的青年,如果與書籍結成血肉聯系,就會變得聰明、博學、有道德、有修養。隨著知識的積累和眼界的開闊,越學越想學,各方面的知識相輔相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這的確是廖老吉壹生修行的心得。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尤其是文學書籍。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閱讀《儒林外史》、《紅樓夢》等中國古典小說,閱讀了冰心、茅盾、鄭振鐸創作或編著的大量作品和書籍,以及許多外國作品。1927年,廖老從長沙師範學院畢業,搬到上海做了壹年的大學審計師,從此走上了自學之路。期間,他和同學合住壹間破舊的房子,白天去圖書館學習,晚上在“工作室”整理筆記,練習寫作。

廖老讀了魯迅的雜文後,對雜文產生了興趣,後來開始在《自由談》上發表雜文。由於雜文的“雜”性,要求作者知識面廣,閱讀從此突破了文學的界限,進入天文、地理、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從1932開始,廖老在雲中日報、抗戰日報、救國日報、新華日報等新聞單位做編輯,工作需要他。抗戰爆發後,報紙上對時局的報道劇增,廖老埋頭研究軍事。從中國古代兵法,到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等軍事著作,再到德國軍事家科芬維茨的《戰爭論》和魯登道夫的《全民戰爭》,他學習和理解了許多軍事上的術語和用語,並很快地運用了這些概念和理論。

廖老曾深有感觸地說:“好好學習,持之以恒。”任何知識都是無限的,壹個人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裏到達路路通。"

身心健康規則

廖沫沙老人於1991年,65438+2月去世。1月1988,16,廖老81生日,他在湖南的時候,介紹了自己的養生之道。廖沫沙曾經是冤案“三村”的壹員,這壹點幾乎人人都知道。另外兩個成員,鄧拓和吳晗,在文革中被殺。因此,他的養生之道是從批判當時“三村”之災開始的。“我保健的第壹點,就是事事不操心,遇事能挺過去,有點阿q精神”,十年浩劫期間,廖老常常自嘲解悶:“我本來是個無名小卒,林彪、“四人幫”的所作所為,使我‘舉世聞名’。”

有壹次他和吳晗被拉到壹個礦區批評。他看到吳漢愁眉苦臉,耷拉著腦袋。為了解決他們的煩惱,他低聲對吳昊說:“我們都成了有名的演員了。四大名演員出場時,有很多人沒有看到我們在北京演唱。”吳晗歡呼起來,問:“我們要唱什麽?”廖老說:“我們唱的是《五門飯彎腰》。身為歷史學家的吳晗當然知道陶淵明為了五鬥米不彎腰的故事,兩人會意地壹笑。批判會後,廖老提出吃完就回去,幽默地說:“我們吃不飽,妳就沒有‘活靶子’了。"在回程的火車上,廖老在沈思中寫下了壹首《嘲諷吳晗,自嘲》的詩:"文人自得,自投羅網,今日文人愛彎腰。扭扭胳膊,把頭埋進噴射舞裏,妳就充滿了競爭。"

以後在江西方山林場工作的時候,他經常給自己解悶。他在冬天偶然買了壹些橘子。他用手指或大頭針將橘子皮刻成朵朵橙花,放在桌上欣賞。面對這些獨壹無二的“手工藝品”,他還寫了壹首詩:“壹株綠植贈祥雲,是贈無辜者。不畏寒暑,在幽巖下過夜。”他養成了冷靜豁達的性格,這是他保健的基礎。

廖老養生的第二點是堅持有益的生活習慣。從抗日戰爭到北京解放,他堅持早睡早起。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也就是在床上從頭頂按摩到腳底,然後穿好衣服,上廁所,洗臉,喝壹杯涼開水。天氣暖和每天跑步,冬天過後打開門窗,在書房鍛煉。運動程序是:擺動手臂,擺動雙腿,雙腿壓在書桌上。然後揉腹部,上下左右,順時針逆時針,做180次,邊揉邊深呼吸。廖老說,揉腹能使六氣補谷,止痛,通絡,祛病延年。

廖老早餐壹個雞蛋,壹杯牛奶,壹碗玉米粥。午飯後廖老照常睡覺,晚上用溫水擦洗全身,晚上11準時上床睡覺。據廖老太太說,這種規律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廖老壹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壹程。

閱讀體驗

廖沫沙認為,提倡多讀書無疑是壹件好事。很多人認為讀書就是看文學、語文、歷史方面的書。廖沫沙認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他提倡有目的地學習,把讀書和自己的工作結合起來。比如農民需要多讀農業技術方面的書,進行科學種田;為了提高工廠和企業的管理水平,廠長和經理需要更多地關註現代管理的A、B和C。在讀書上,他從來沒有教過自己要更自學,從學習到更擅長讀書。

廖沫沙從小就喜歡文學書籍。小學三年級,讀了《東周歷史》《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說。高中階段,除了閱讀《儒林外史》、《紅樓夢》等壹些古典小說外,還背誦了大量古典詩詞,閱讀了謝冰心、詹大北的小說,以及沈雁冰、鄭振鐸等的《新小說》、《小說月報》等刊物,接觸了壹些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1922年,廖沫沙15歲時,考入徐特立創辦的湖南長沙師範學校。從此,他開始讀創造社和文學研究會出版的書,魯迅先生編的帛書和自己的文集,他逐字逐句地讀。25歲時,他在《自由談》上發表了幾篇散文,於是與散文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覺得魯迅先生的雜文寫得很好,很有戰鬥性,所以處處註意調查研究。因為雜文包羅萬象,要求作者有廣博的知識。從此,他的閱讀範圍突破了文學的藩籬,進入了天文、地理、社會、歷史、政治、軍事等領域。

從1936到1949,廖沫沙在《抗戰日報》、《王久日報》、《華商報》、《新華日報》等報社擔任新聞編輯。抗日戰爭爆發後,報紙上刊登的戰報占據了主要版面。所有的政治討論和評論都少不了抗日戰爭。軍事問題成了所有文章的主題。為了適應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他不得不承擔起談論和書寫軍事的任務。

不是軍人,但是寫軍事論文,從哪裏入手,怎麽寫?雖然這是形勢所迫,但也為他的學習、工作、寫作開辟了壹條新的道路:過去,他讀什麽就寫什麽;後來改成了寫什麽,讀什麽,學什麽。以前都是先學習再做。以後,我邊寫邊讀。他讀的第壹本軍事書籍是毛澤東同誌六月在武漢《新華日報》上發表的《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後來又陸續讀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論新階段》,同時又讀了壹些中外軍事名著:中國古代的孫子和伍茲,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魯登道夫的《全民戰爭論》。讀了這些書,他不僅明白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和軍事不能脫離政治的道理,而且對軍事學中的許多術語和名詞也有了清晰的認識,能夠運用這些概念分析和綜合當時報紙上反映的戰局,探索其發展規律,估計其發展態勢,預測其發展趨勢、前途和結局。

這種邊寫邊學的方法是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用這種方法,在1947到1949的兩年間,在香港的《華商報》和《人民》雙月刊上發表了60多篇軍事論文,幾乎每周都有壹篇。去年,5438年6月+10月,廣東花城出版社將它們編成壹本書,名為《紙上談兵》,出版發行。

廖沫沙認為好的閱讀方法可以加快年輕人自學的進程。“讀萬卷書,自學成才。”這是他學習經驗的總結,也是對後輩的鼓勵!(張朝陽)

  • 上一篇:歸元秘籍中蘊含的絕學
  • 下一篇:21心靈修煉雞湯文案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