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儒家的養生理論是什麽?

儒家的養生理論是什麽?

儒家是推崇孔子學說的大學派,其思想主要是在孔孟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成為歷代封建統治的思想支柱。儒家並不把保健作為壹種特殊的服務,然而,其思想體系和道德行為準則中也包含著保健的基本原則,這也對中國的保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在《論語》中,“仁”字出現了100多個地方,其含義遠不止是《說文》中所謂的“仁、親屬關系”,更深層次的含義是其所謂的“仁者之愛”,即“兼愛”。

儒家仁愛思想還包括孝、恕、信、敏、儉、禮、謙、柔、堅、剛、勇,以追求道德修養的完美為最高目標,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比如《論語》中所謂的“仁”,要求“忠恕”,寬以待人,給人好處;對自己而言,要“硬說”,節儉有禮。儒家鼻祖孔子不僅稱贊顏回這位“壹食壹瓢水,在陋巷,人不堪而去而不改其樂”的弟子,還稱贊自己“節衣縮食,屈臂倚之,樂在其中”。不義之財,於我如浮雲。“這種思想品行的修養,從養生的角度來說,也屬於長壽之道。

所謂“仁者不憂”、“君子坦蕩蕩”、“仁者長壽”,反映了“修身”與“長壽”的內在聯系。《春秋》故事是這樣理解這壹點的:“所以仁者之所以長壽,乃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平而不失義,取天地之美。是越來越多了。”

至於《孔子家傳》中的說法“智者仁厚,必有紀,行之有義,情之適時,不傷其性。雖然會長壽,但不會在家”和《孟子》中“養心不擅情欲”的說法,對養生尤其有意義。

“孝”是儒家道德規範的另壹個重要內容。比如《論語》中的“弟子進則孝,出則孝”、“父母能盡,諸侯能引其生”,固然體現了忠孝節義的封建倫理,但也有壹些美德是中國傳統倫理所推崇的。

儒家強調的“孝”,不僅主張“養”,更主張“敬”父母。子曰:“今之孝,謂之能養,至於犬馬,皆可養。若不敬,何不與眾不同?”天下百姓無不以不孝為恥,從而客觀上形成了尊老敬老的道德風尚。就儒家而言,張仲景、孫思邈等名醫也以“治親人之病,救貧賤,保長久”為己任。關於生兒育女養老的著作層出不窮,養老研究蔚為壯觀。唐孫思邈《千女展翅》有《養老》、《飲食養老》等專著。宋元時期,出現了以養老養家庭的書籍,以及以與父母同住養老的新書等。明清時期有《壽氏清編》、《壽陽叢書》、《老老方恒》等,對養生學的發展,特別是對今天的老年學研究很有幫助。

儒家非常重視“禮”,包括治國的法規制度和各種禮儀儀式。儒家的“禮治”是其實施道德政策的保障,道德政策非常復雜,壹些涉及日常生活、婚喪嫁娶的制度都與保健直接相關。

比如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衛生方面,《論語》講“魚饑肉衰,色惡,臭,烹壞,食不定時,切不正,絕不能吃。”雖然肉很多,但並沒有比吃更好。唯酒無涯,不亂如麻。市場上賣臘酒的不吃”,“吃了沒話說”等等。

在睡眠方面,提出了“睡覺時不要說話”“沒有屍體不要睡覺,不要和客人住在壹起”等。這些認識講究衛生,預防疾病。

此外,《論語》還記載了康子給藥,孔子以“未登峰造極,不敢嘗之”為由拒絕服用的故事。很明顯,當時他就知道,性質不明的藥物,不能輕易使用。有句老話叫“不吃藥的人就是中醫”,可能就是出自這裏。

在婚姻中,也有禮制。拋開封建等級制度和繁文縟節,孔子說的“非禮勿離壹男壹女,姻緣是遠交”(《禮記·問公》),“娶妻不同姓”(《國語·於今》)都具有優生學意義。

《論語》中記載,魯國娶了壹個女兒國,魯國和吳國都姓姬。為了裝點他們同姓通婚的不雅行為,召公把吳季氏改名為吳夢子。由此可見,“禮”的約束力如此之大,即使是身居公職者,也受其制約。

類似這種規定,在壹定程度上防止了近親結婚的陋習。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母系家族為了維護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有時會采取雙方聯姻的方式,以獲得父母的某種支持。這種做法在壹定程度上限制了“同姓不結婚”的優生意義。

中庸是儒家思想和行為的準則。所謂“中庸”,就是要求人們對自己的行為和事情不偏不倚,要“允許”;禮是衡量太多或太少的標準,意為“禮”。

《孔子家註》五儀中所謂的“過度勞累,過度休息者,必病死”,正是中庸之道理念在養生中的具體表現。就其影響而言,幾乎所有的養生學都沿襲了法國的風格。比如蘇文的《古代天真論》說“法以陰陽為基礎,和以術為基礎,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可輕舉妄動”,《淮南子·釋文·訓詁》說“睡在適當的地方,吃喝,生氣,就會動來動去”,“人若不知節,陰陽(指性交)不可復 而妳的心滿了,氣味就偏了,和合之氣就散晚了,妳就病了,等等。

  • 上一篇:論異性知己的最高境界
  • 下一篇:肝不好的人早上起來有哪些表現?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