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綠松石的描述

綠松石的描述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編撰的《四書五經》之壹的《尚書龔宇》就記載,古九州之壹的青州產“鉛松怪石”,列為貢品。據後人考證,所謂“奇石”,即“玉非玉,石非石”,很可能是松木化石,這在明代大學士嚴的《松石紀》記載中也可以得到證實。在《松石紀》中,他詳細描述了古代青州壹帶的情況,並在東海的大竹島發現了松樹化石。清代大學者劉統勛曾在古青州青島即墨馬山采集松木化石,並賦詩記錄。因此,《尚書·龔宇》所載青州“鉛松怪石”可能是文獻中對“綠松石”的最早記載。以綠松石等奇石為貢品的傳統也壹直沿襲到唐、宋、元、明、清,約有3000年的歷史。如《唐武宗會昌元年(841)》記載:“扶余國(古扶余國,位於今松花江流域)為壹方尺之石,清如玉,其紋為樹狀,似古松。”如龍題松化石禦詩雲:“康乾雖二十歲進貢,此峰已全。”又註雲:劉鐵回鶻有康幹河,破而成石。如今哈密每年進貢的木材變成石頭,也不過壹尺多長。這些都對綠松石作為貢品的傳統做了詳細的記錄。

東晉時,有壹位著名的醫學家,名叫葛洪。他在研究長生不老藥的時候,關註和研究了壹種叫石芝的木化石,並做了相關的記載。葛洪(284-344)生於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市),隱居廣東羅浮山,從事煉丹、采藥工作,直至去世。主要作品有《抱樸子》、《方肘後救死》、《金匱要略》。是中國十大名醫之壹。因為年代久遠,這些著述只能在明代名醫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找到壹些線索。據《本草綱目》對新藥品種的考證,葛洪說,“史,史湘之也。.....在石桂芝的石窟裏,有桂花樹壹樣的樹枝,卻是實心的石頭。高腳,亮辣。”李時珍說:“貴州普定司有假山,有樹木。樹幹和樹枝都是石質的,其中有像榴蓮壹樣的葉子,繁茂繁茂,花朵像肉桂。丁思、嘉靖、焦錫澄寫詩記載,為的是與碧康破松化石,但不知其名。根據圖片和抱樸子的說法,這是石桂芝。海邊有石梅,枝斜柏,葉似側柏,也是雲似月桂。”根據上述對詩鬼、石梅和白石的形態特征的研究,史鷙顯然是壹個木化石。李時珍沒有細說它的藥用價值,只引用葛洪的話說:“朱芝搗成粉末或用水服用,使人智力健美,長生不老。”可見,石誌作為壹種木化石,在東晉醫學家葛洪的著作中已有記載。

在古代,人們不可能對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於是就把自然現象視為至高無上的神靈,從而神化了自然,自然也就神化了堅硬石頭的產生和起源。認為“山為氣之芽,故含精而雲,故觸石而出”,即稱“雲根”;認為“負土而出,化為石”,有“土結”之說;還有人認為“石頭掉了,星星也掉了。”有“流星”“雨星”;而綠松石,往往被認為是松動形成的,也就是所謂的“什麽是石,什麽是松?”(陸龜蒙兩首詩序)。“恒星化石,松散固體能量。”(宋、車若水《東園石松》)。有“松變”、“木變”、“柏變”。據調查,大約在唐宋時期,綠松石已經被蒙上了壹層神奇的面紗,賦予了它神秘的色彩,關於把它變成石頭的神話傳說也很多。

在古代,古康幹河拋松化石是最早最廣的傳說。北宋歐陽修、宋祁編著的《新唐書》中記載:“拔野古,即拔野古,或拔古,散於北方,千裏之外,直向東,與鈸為鄰。.....還有四川的康幹河,破了扔進去的。三年後變成石頭,顏色發白,但關節還在。世稱康幹石。”古代的“拋松化石”和用“康幹”指代綠松石,都源於此典。巴谷野是北方鐵勒部之壹,位於庫倫和海拉爾北部邊境,靠近黑龍江。神秘的康幹河從此成為中國綠松石文化在北方的重要發祥地。

在浙江永康,松木化石從唐代開始就聞名於世。據《永康縣誌》歷代“史跡”、“廟觀”、“仙人釋”等記載,相傳此處有壹株千年松欲化龍為天。唐建忠六年八月十五日,著名道士馬自然從通火山回到永康城,延伸了他的真觀。他指著庭前的古松說:“這棵松樹已經三千年了,不能變成龍,應該變成石頭。”他剛說完,就刮起了暴風雨,古松抖了好幾個時期,都變成了石頭。突然,地面升起壹塊石頭,六七尺高,超過包圍圈,出現了壹片松動的鱗片。當我用手碰它的時候,石雷磊發出了聲音,故意推了壹下,但是石頭紋絲不動。在宋家臺和宋家臺之間,旁邊有壹個亭子,叫做松石亭。後來屢廢屢建,成為“永城八景”之壹,被稱為“松石趙雲”。清代王哲山《松化石》詩說:“前人如龍,雲之根不能醒。應該有個神仙給妳指指點點,把它變成精神上的東西。”這就是古代“指松化石”和“龍樹”典故的原因。浙江永康也因此成為中國南方綠松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還有壹個關於嶽飛“忠柏”的傳說,比較人文。在杭州王越廟,烈士廟西南側的墻邊有壹座“精忠柏亭”。館內陳列著八塊木化石,就是傳說中的“精忠柏”。相傳南宋大理寺的牢裏有壹棵古柏。嶽飛冤死的那壹天,天地突然不平,變成了石頭,堅硬如石,靜止不動。人們認為這是嶽飛“精忠報國”精神和不屈民族氣節的象征,故稱“忠柏”。傳說這棵古柏後來毀於大火。清同治年間,監獄長吳在南宋大理寺獄址附近的土中挖掘出幾段被毀的忠柏,移至中嶽廟,將土築為臺,上面放置忠柏,並親自繪制忠柏圖,立碑立傳。1922年,浙江使臣王鳳浩將這些忠柏從中安橋嶽廟遷到現在的王越廟,建了忠柏亭。千百年來,人們崇敬嶽飛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創造了許多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來紀念嶽飛。“忠柏”傳說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

把松木變成石頭有著非同尋常的由來。

「拋松化石」、「指松化石」、「仲晶白仙嶺化石」真的是唐宋遺物嗎?事實並非如此。從科學上講,這些化石是屬於松科的古植物化石,古生物學上稱之為“矽化木”。從它們的歷史來說,比唐宋以來的幾千年要遠得多,至少有1.2億年。由於地殼運動,原始森林很快被泥沙和碎石掩埋。在地層壓力和地熱能的影響下,樹木的理化性質發生了變化。當高濃度的二氧化矽溶液滲透到樹木中時,會置換出樹木中的含碳物質,形成具有清晰木紋環的矽化木。矽化木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分布廣泛,如中國新昌、浙江、北京延慶、新疆奇臺等。這些矽化木是整個地質歷史和生物發展史的重要見證,是不可再生的古代瑰寶。

唐宋時期,人們無法解釋活著的矽化木的來歷完全可以理解,懷著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忠臣神仙的崇敬,編造了壹些引人入勝的傳說。

事實上,據調查,在我國古代學者中,早在壹千多年前就有人關註和研究矽化木,古代文獻中也有關於矽化木的記載。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曾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古代植物的發現應歸功於中國人,中國人早在公元三世紀就知道松樹的石化現象。”

如前所述,東晉醫學家葛洪在《抱樸子》中對石芝進行了研究,說明他當時已經註意到了桂花樹這樣的矽化木,並對石芝的藥用價值進行了研究。他堪稱世界上研究矽化木的第壹人。

唐末學者杜光庭(850-933)在《異記筆記》中提到:“梧州(今金華)永康山亭有枯死松樹,誤斷而成石。妳不融化它就試試水,它會和妳壹起融化。它的枝和皮和松木壹樣,但是很硬。有幾個人破了相,留著放外物。”他不僅描述了永康松化石的外貌特征,還探討了松化石的成因,松化石與水有關。

北宋科學家沈括(1030-1090)在《孟茜碧潭》中多次提到各種礦物晶體、化石和隕石,“化石”壹詞由此而來。他甚至科學地解釋了化石的來源,比歐洲早了400多年。沈括在《孟茜筆談》卷二十壹中描述了兗州(今陜西延安)的竹化石:“近年兗州永寧關河堤塌陷入地數十尺,土下有筍林,數百莖相連,化為石。”並與梧州的金華山綠松石進行了對比。像沈括在文章中描述的矽化木的景象,在陜西延安附近壹帶仍然有新的發現。

南宋學者車若水在為宰相王獻撰寫的《東園石松物語》中,對浙江新昌的矽化木作了生動的描述:“唐朝時,古野地有康幹河,三千年松木化為石頭。以為東陽跟有點關系。恒星化石、松樹和固體能源。嶽,後為,修齋公,愛松石。據說方圓幾裏的土人中間有奇石,但都是墻,就買了。當地人說,‘妳不能打破墻,因為土地是直的,到處都是山谷。’驗之,有十量,長五謀,重百鈞,歸東園。可見當時新昌地區矽化木儲量豐富。

據北宋福建莆田人程鵬《墨客波犀》記載:“湖山有柏樹,數尺長,半化為石,半為實木。蔡有不同意見,但因交通而私。”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1586-1641年)在《徐霞客遊記》卷十壹中描述了雲南永昌水簾洞中的另壹種木化石:“崖上垂著樹枝,被水浸泡的,久抹膏藥,便凝固了。”他對這種矽化木的成因做了科學的觀察和描述。

元代吳世道在《李悟補石華》中也記載了松石:沈存忠(沈括)說:“巫山金華有綠松石。”陸桂夢《李澤系列》:“鋼琴推薦綠松石。”姜特立《綠松石之歌》:“虎山柏樹不足,康幹節之故人為。”註:“湖山有柏樹,壹半變成石頭,其余為硬木。回鶻的康幹河是松散的,人把它扔到水裏,三年就變成石頭了,關節都是松散的。”

到了清代,對松木化石的描述和認識更加清晰。首都的松石大多來自東北和山東,所以當時對綠松石的欣賞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見姚的《竹葉亭雜記》)。

  • 上一篇:?5個神秘的秋季減肥食譜壹月瘦23斤。
  • 下一篇:老年人泡溫泉有什麽好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