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美學思想之比較

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美學思想之比較

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美學思想之比較

儒道之學重在生活,而無意討論美。其美學思想都來源於審美人生哲學。所以,討論儒道美學,就是討論其哲學,即其人生境界觀。

第壹,孔孟的學說以“仁”為基礎,“仁”是其理想;老莊的話以“道”為原則,以“身道”為歸宿。這兩所學校有許多不同之處。前賢有治天下治身之論,閻石有入世之判,兩者都是以法度和自然為依據的。審美精神的差異也無非如此。蓋先有人生境界的概念,後有藝術美學的理論。

1,美善與自然和諧。

孔子論樂,“紹”,“至臻,亦善也。”“吳”,“都美,不都好”(《論語。巴蜀),因為邵的主人堯舜以德讓道,而吳的主人則以武力征服。這種美善樂論源於他的仁學思想。仁是內在情感與外在倫理的融合,內外外交的仁是“禮”與“樂”的基礎“雲,玉上雲哉?樂韻樂韻,鐘鼓雲?”(《論語》。陽貨)仁的精神集中在藝術的東西上,不僅愉悅人們的耳目,娛樂人性,而且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善良的良知。

子雲:“興在詩,禮在禮,成在樂。”(《論語》。泰伯)“音樂”是音樂的藝術,它既有愉悅氣質的形式美,又有情感意誌的仁愛美。“樂成”是精神上的陶醉和純粹的超越,達到自由的境界1。孔子聞邵於齊,不知三月肉味。他的壹生都是從音樂中獲得藝術和道德,他沈浸在美與善的統壹中。思樂陶染了靈魂,感受到了善良,讓每個人固有的良知充盈身心,自覺思考就能成仁。紫雲:“我要善良,我就是這麽善良。”(《論語》。及》)又雲:“為仁由己,而由人乎?”(《論語》。顏元》)真摯的話語!

孟子曰:“仁義悅我心,仁義悅我口。”(孟子。商)在中國美學史上第壹次賦予“仁德”以美學價值。以善為美,美與善統壹。這善是堅實的,輝煌的,壯麗的;這種美充滿了仁愛和完美。美與善相互享受,達到完美。後世的儒家美學傳承了很久,對這個根本的人沒有什麽反對的。

老莊哲學以“道”為宗。《道德經》有七十三個“道”,是以宇宙本身為基礎的。莊子的書《道》看了320遍,自由的境界最重要。老莊之道壹脈相承,其異也判為現。老子再思再知,寧願思考無限永恒的道路;莊子又重修了,偏道的人卻精神舒坦,遠離了。許說的方法通過思辨發展了宇宙哲學體系,具有重要的形而上學意義。莊周的道以努力體認生命的超然境界,藝術精神更為明顯。2.“道”是宇宙的形而上之根,是萬物之門,萬物之母,所以老子傾向於觀察和思考這個大源頭。“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生,我來觀察。世間萬物回歸本源。說到底是靜,就是恢復了生命,恢復了生活,知識總是清晰的。”(“老子。第十六章》)靜觀其變,追根溯源,便可知道自己始終和而無體。“道”是莊子的壹種人生體驗,所以莊子更願意去體悟和實踐這種人生境界。從外界和外物,外生,超脫,見獨立,無古今,以“入不死不生之境”(莊子。大師),無憂無慮,不自在。

孔孟所達到的道德境界是形而上的境界和藝術自由的境界。老聃棄美,“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聾”(老子。第12章),聲音和色彩都是感官享樂和自命不凡的扭曲的虛假之美,沈迷於此只是壹團亂麻。“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四十壹章)可以用莊周的無樂論來發明。

莊周把無為與虛空視為天地之和,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知北遊》),“樸素與世爭不美”(《莊子。《天道》),鄙夷世俗之美,違背真理,欲“惑六律,發出聲音,塞住耳朵,世間人含其智慧。”滅文章,散五采,膠從朱之眼,而天下初含其。(《莊子。莊周的病虛,是世俗虛妄的病,是為了保存真實,拋棄感官之美,尋求大美,但他是任真,搖曳執著,祈求逍遙空靈的自由境界。

莊周以真論美,開心物,融主客為壹體,以藝術之心觀萬物,從而達到生命的圓滿與自由。他的生活理論與藝術理論融為壹體,藝術的人性化就是生活的藝術化。

2.人格充實之美,生命自由之美。

儒家強調美善,特別是道德人格的豐富和光輝,道家強調美和真,特別是生命的自由。

子曰:“質勝於文,文勝於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文為教養;素質就是道德素質。君子以仁為本,性格和諧,舉止中庸,品德純潔高尚。師父視富貴為浮雲,顏回卻不改中庸巷之樂,進退有度,以及籍貫,無不體現出人格飽滿之美。

孟子善於培養“浩然之氣”(孟子。上醜日),身心俱足,幹坤滿,浩瀚無比。這種情況是至高無上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不足以形容它。孟子第二次論修養時說:“妳所要的是善,妳所要的是信,妳所充實的是美,妳所充實的有光彩的是偉大,妳所放大的是聖潔,妳所不知道的是上帝。”(孟子。朱子解釋充實之美,說:“實踐其善。至於充實紮實,美在其中,外無所求。" 3.這種美吸收了善與德,但又超越升華,充盈於內,形成於外,化為壹種勇敢剛健的精神和崇高莊嚴的氣氛。

生活的美好,對於被老莊看重的人來說,是自然而然的。我崇尚嬰兒的天性,努力保持壹顆童心。他說:“大家熙熙攘攘,如果享受太多監獄,就會像春天壹樣登臺。我壹個人,像嬰兒未出生的孩子。”(“老子。第二十章)和:“常德不離,歸嬰兒。”(《老子》。第二十八章):“常德厚於子。”(“老子。第五十五章”)。5000字贊美寶寶的話比比皆是。但是,老聃對嬰兒的贊美,並不是真的基於他混亂無知的精神狀態,而是基於天地境界難以形容,他不得不硬生生地說出來,拿嬰兒作比喻。

莊子的人生觀和藝術觀都是以自然為基礎,拒絕世俗的矯飾,保護生命的常然。“常然,彎者不用鉤,直者不用繩,圓者不用尺,方者不用矩,附者不用膠漆,約束者不用繩。”(《莊子》。大拇指》)理所應當,驅散磕磕絆絆,高舉搖擺,與大道融為壹體。故雉不求畜於欄,馬不求立於義臺。”脛骨雖然短,但繼續下去會令人擔憂;鶴脛雖長,斷則悲”(同上)。壹個自由、活潑、充滿活力的人怎麽會被人為的束縛所阻礙?故精於解牛,因其課程,“適桑樹之舞,乃經首會也”(莊子。養生主”);畫史畫圖,衣華麗,“君不動”,而不立(莊子。田子芳);滾為糧為業,要像樹壹樣,“不論誌氣如何,都凝聚於神”(莊子。盛達”);子清伐木忘其肢,意為“禪定”、“天人合壹”(同上)。四者都是身心俱留,物是人非,創造了壹個自由和諧的環境。

綜上所述,把自由生命變成宇宙才是至高無上的真理。

3.中和之美與天地之美

儒道兩家的內涵、傾向、旨趣不同,品評標準也有差異。孔子的禮儀理論是建立在“和”的基礎上的。“中庸也是德,殊為不易”(《論語》。雍也),既要統壹對立的差異,又要和諧均衡,這樣才有公平、正義、圓滿之美。《中庸》說:“喜怒哀樂,喜怒哀樂在中;所有發在節中,為和。”朱子解釋道:“喜、怒、哀、樂、情。若不發生,則性不偏,故稱中學。頭發全在節中,感情對了,也沒什麽別扭的,所以叫和。”4以性情說話,則中庸,以德行說話,則中庸。中庸是倫理學的根本原則,中和是美學的最高標準。孔子“剛柔並濟,強而不猛,恭而安”(《論語。“淑兒”的人格是中庸之道的圓滿成就,是最高的德性,“官遂”則是“樂而不淫,悲而不傷”(《論語。巴蜀藝術是中和與大美的完美體現。“中和”和“中庸”都是以沒有錯為原則,堅持忠、和、和的原則。

儒家美學以道德標準規範情感活動,適度消除矛盾沖突。道家美學以擺脫強制性規範為目標,追求自然無為和自由,使自然自然得以自由實現,故取名“與天地和諧”(莊子。天道”),縱任真而遊天地萬物,“和為貴,浮於萬物之祖”(《莊子。山木”)。這個天地之美,既是超然的,又是內在的。周浦包羅萬象,在天地大美中真誠。後人從這種大美中,分出兩條脈絡,壹條是平調和,壹條是豎和。前者輕後者真,前者內向後者外向。

儒家和道家的美學有很多不同之處。其他的,比如強調內在規律與外在制約的區別的審美意識,強調教育功能與超越功利的區別的審美態度,以及陰陽、剛柔、虛實、動靜之美的區別,這裏就不細說了。

第二,儒道互補,兩種美學也可以相通。中國美學的兩大主流同而不同,同而不同,不能以輕重來評判對方。所以,堅持自己的名字,就等於白生;如果妳對底蘊研究很差,儒家和道家有什麽區別

1.審美本質:精神觀察

先秦時期的儒道美學具有人本主義美學觀。看東西就是看我,妳拿情況看就明白了。在神隨物而行,乘物而行至心之際,心物互容,有* * *,愛如施,樂如答(《文心雕龍》。找”)。傳統美學的特點是對人格精神和生活感受的欣賞。這在儒道美學中並無二致。

子曰:“寒則知松柏衰。”(《論語》。子涵》)稱贊傲霜松柏恒常,不愧為自以為是。朱子時解釋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永夜》)說:“知者達因而無滯於其周圍之流,與水相似,故樂水;仁者安於仁義厚,如山,所以樂山。“6知者的智慧回轉,如水流明,跳躍不息;仁者仁厚,似山巍峨,壹望無際。所以大師用山川來比喻他的自然感。孟子也是日夜取流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謂君子之德崇高,學問淵博(《孟子。離婁”)。孔孟的“比德”都是將人格精神傾註於物,物我交融,往復不息,開啟了被陶冶過程中的道德精神和藝術境界。

與儒家的“道法自然”相聯系,道家專門研究“道法自然”,這是主體精神下的自然,已經深深地浸入了主體的意誌和理想。老朋友知道,老子對天地不仁。莊五章》),四季明法天地之美(《莊子。北遊),以其理想人格,賦予世間萬物,天的本質是主觀的。它想規範人性,糾正虛偽,讓人們在不違反法律的情況下,遵守法律,為法律服務。其原理與孔孟無異。反映在美學思想上,都是對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審美照片,外在形式則是對世界、對世界的欣賞。

錢鐘書說:“遊景即物見我,如我含物,身異。”物我關系並沒有消失,只是物我關系被承包了。相未消,故物猶在我外,故我能欣賞;愛情被承包了,所以物如我心,可以與之融為壹體。”幾句話道出了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的精髓。雖然形式不同但有趣,但意義相同,揭示了儒道美學融合的關鍵。

2.審美方式:在直覺感知的審美過程中,廁所主體的審美方式不是直覺感知。孟子以眼睛為喻,講精神與形式的關系。“那些存在於人眼中的不美好。眼神掩飾不住自己的邪惡。胸直則眼拙,胸不直則眼拙。”(孟子。離婁)存在於中間,形成於外部,美、醜、惡都是積極的。壹眼就能看出,這種本能是抓不住的。藝術欣賞是“違心的”(孟子。萬章》),用知性知識進行道德修養,其方法是直觀的。

至如莊子論自然(《莊子。萬物之論),老子大響象論(老子。四十壹章),它不僅是直觀的理解,內心的體驗。老子雲“肅反玄劍”(《老子。十章》),有論者將其解讀為“清除雜念,擺脫妄想,回歸內心的自我反省”。老子說聖人不看不知道(老子。第17章)也是強調內心直覺和內省的證明。莊子的“禁食心”更是如此。”不用耳朵聽就用心聽,不用耳朵聽就用心聽。.....氣也,空而待物也。唯道是空,空者亦齋。”(《莊子。許認為,“忘掉已分解的、概念性的知識活動,剩下的就都是空的、待物的,也就是開了眼、開了耳的純粹感性活動,也就是美的觀察。”這種對境界的直觀把握,就像照鏡子,不迎客,孤獨而生動。莊子說:“聖人心平,天地之鏡,萬物之鏡。”(《莊子。天道”)。妳必須像壹面鏡子,以壹種空靈的精神看待壹切,這樣妳才能理解世間萬物,透視宇宙的根源。

莊子也用孔子來解釋他的觀點,“夫人若為證人,不可壓低聲音”(莊子。田子芳),直觀地了解他的精神氣度和人生境界,不借助語言工具和理性思辨,直觀地把握真諦。在《莊子》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難以壹壹列舉。莊周觀魚,賞魚;我的技術接近道。其他的如《紫青》中的砍柴、輪平輪等,都是在世俗與功利之上,在邏輯與認知之上,在身體與物化之間,在心靈與道之間,死於忘我、超越萬物的自由境界。

3.人與自然的和諧。儒家和道家的審美體驗在內涵和努力程度上是不同的。儒家看重道德人格,道家看重生命精神;儒家意識到之前,克己回歸仁義;道法空靜,忘我失我,隨大華而去。但兩個學派都無意歸壹,都創造了天人合壹的境界,即“天下歸壹而道異,壹以貫之而憂也”(易。系詞傳世”)。

孔子在《修身境界》中說:“立誌學十之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聽,七十而行,不逾矩。”(《論語》。對於政治,解說員解釋說,知天命是知萬物本體之真的境界,聽耳是直觀把握宇宙審美境界的境界,而至善至美的境界是不逾矩,為知真而求美。孔子從真到美善,得宇宙人心。他贊幹坤修德,氣象如天地。孟子胸襟凜然,如泰山北鬥,其“所行皆化,所存皆神,與世同升降”(《孟子。專用”)。“壹個成年的人,與天地、與日月、與四季、與鬼神都是和諧的。先天非自然,後天也。”(“容易。我操。文言文),這種知難而進,自強不息的偉大品格,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在日常生活中是離不開生活的,又是超越現實的。

老子“從事道,在道”(《老子。第二十三章),雖然說它的哲學意識,也是對它的美學觀點的極致。莊子在這裏論述了很多東西,他有很深的體會。解釋最全面最清楚的是“逍遙遊”壹章。與道合者為惡,“取天地之義,抗六氣之辨,以遊無窮。這種“無憂無慮的旅行”是人與自然合壹的生活境界。船山對這段話是這樣解釋的:“天高地高,上者不愁其多動,下者不愁其流汗,包容萬物而不抵觸其害.....為了學鴿子,小有盈余,但也不小。“對坤和彭來說,是大而宜,而不是大。不遊泳不容易遊泳。“闡述的精準細致,真的是知音的話。莊周的夢蝶也栩栩如生,變成了蝴蝶。不知道周是蝴蝶,還是蝴蝶,不是蝴蝶,也是蝴蝶。沒必要執著。莊遊遍濠江,享受著觀魚的樂趣。莊子怎麽知道的?因為它的自我遺忘,所以它被物化了,知識被拋棄了,但是目前悟道的人卻忘記了道的奧秘。莊周在對壹切形式消失、主客交融的直觀觀察中,從自己的心到自己的心,與真理緊密相連、直接相關,最終“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莊子。物論的最高境界。

孔孟崇高的道德境界和老莊超然的自由境界,根植於他們的精神哲學,在頌天地、修持修行的境界中相通融合。孔艷瓊巷的歡樂是什麽?怎麽樣?不完全是。程頤曰:“使燕子樂與陶乎?不是燕姿。”(《河南石成崔言》卷二)以道為樂,樂與道仍斷為二段;音樂即道,音樂與道相合。按照邏輯走,摸到哪裏就開心,走到極致就開心。這與莊周的理論和發明有關。許說,莊周和物是春天的境界,這源於他整個人格的仁。實際上是最高藝術精神與最高道德精神的自然融合與相互吸收,可謂探本論。兩個學派的方式不同,但都必須在人生實踐中實現,才能達到人生的藝術境界,這對於兩個學派來說是壹樣的。

其實孔孟,老莊,儒道,都是可以和中國五千年的文化融合的,都是可以融入到經驗生活和精神體悟中的。許說,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都註重生活,但對藝術不感興趣,他們的藝術精神是從他們偉大而自由的人格中流淌出來的。

儒道美學源於其人生哲學,最終落實到人生實踐中。哲學的追問和安身立命的生命見證,都被生命的藝術精神所融合。命運與生命,覺知與虔誠,心與物都包含在其中,數不勝數。熊十力說,中國的哲學“只觀察整個宇宙,結合宇宙的本質,自始至終貫穿,連接所有點,內外結合,離開他者,達到和諧的境界。”方東美甚至認為儒、釋、道三家思想是趨同的,他們都致力於在整個生命體驗中充分領略整個宇宙的豐富內涵。建立真誠恭敬的仁,表達無限的悲,願做自由的真,無異;藝術生命和人體生物化學的藝術也是原始的。混亂與和諧是中國美學、精神哲學乃至他對人生的理解的最佳狀態。

  • 上一篇:春季保健註意事項(春季保健需要註意哪些問題)
  • 下一篇:昆明,貴陽,南寧,哪個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