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李玫瑾教授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育兒方式有效嗎?

李玫瑾教授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育兒方式有效嗎?

這兩天,如果妳是學生家長,妳壹定被這個講座視頻刷屏了。

講座的主角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專家李玫瑾。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經常在博客和微博上分享案例。很多人也在《法制報道》《大家談》等央視節目中見過她。

視頻走紅後,李教授自己也有點驚訝。她在微博中說:“成長心理學從來沒有被當成專業或主業,她的主業是犯罪心理研究和偵查心理分析。沒想到,研究的成功經驗讓我十年後因為壹次公益講座成為了‘育兒專家’。我從來沒有就這個內容發表過論文,寫過書,包括這篇通訊,這不是我所知道的。真是壹句話:有心栽花‘花自容’,無心插柳柳成蔭。”

很快,演講視頻的高清全集也找了出來。完整視頻長達近兩個小時,探討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對策。朋友圈廣為流傳的版本,其實是對“孩子6歲前應該管什麽”的回答

為什麽十年前的視頻突然火了?有家長表示,因為在家長教育中觸碰到了人生大門——如何對孩子說不,幹貨滿滿,值得壹看;壹些家長也覺得壹刀切的做法並不適合所有孩子。

我們為您整理了講座的要點(節選)

1,孩子6歲前關心什麽?

2.如何培養孩子?

3.如何抵制誘惑,學會忍受誘惑?從抑制食欲開始。

4.如何讓孩子學會忍耐?讓孩子不自私。

5.如何讓孩子經歷挫折?讓孩子“受苦”

老師和家長如何看待這個瘋狂的視頻?

杭州市拱墅區青少年宮書記張敏。

為什麽十年後李玫瑾教授的這段視頻突然在網上爆紅?除了信息技術的進步,新媒體的發展,互聯網驚人的傳播力,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當然也更加焦慮。

對於經歷過親子關系惡化和社會高速發展中各種奇怪現象的父母來說,迷茫和焦慮已經成為常態,所以他們渴望像救命稻草壹樣的專家。

李玫瑾教授的很多觀點和做法確實具有可操作性。具體到獨特孩子的具體問題,還是需要家長有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其實對於任何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妳都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否則,遇到觀點完全不同的專家,妳會更加無所適從。

李玫瑾教授的家庭教育講座與眾不同,這是由她的工作特點決定的,可以給家長帶來不同的視角。

杭州鳳凰小學校長苗華良

在我看來,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先嚴後寬。小的時候不循規蹈矩,長大了就更難了,十三四歲就輕松了。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往往缺乏壹個必要的策略。往往簡單粗暴,過分寬容,甚至用溺愛代替正面引導。我媽沒上過學,但她壹直提倡先嚴後寬的方法,在教育我們兩兄弟上以身作則。李教授有切實可行的方法,比如如何等大人吃飯,分享橘子給孩子做榜樣,樹立家庭觀念,但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傳。

家長說:要給家裏老人看。

4歲男孩的父母感謝他們的母親:

12歲女童家長胡媽媽:

看到這個問題,我去尋找李玫瑾教授的四個“不”的來源,以避免斷章取義。

我研究了李玫瑾教授的視頻內容,發現她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是對3-5歲想通過哭鬧達到某種目的的孩子的訓練。

另外,在孩子情緒平復後,要通過溝通給孩子“留條後路”,下次有需要的時候鼓勵TA用語言表達,而不是哭鬧。如果TA的解釋被家長接受,就可以滿足了。

換句話說,李玫瑾教授想告訴妳的是如何處理3-5歲孩子的哭鬧行為,以及情緒處理後如何與孩子進壹步溝通,從而幫助TA明白以後該怎麽做。

壹種教養方式是否有效,取決於哪些因素?

在我看來,有幾個原則可以參考。第壹,這種方法是否符合孩子成長的科學規律,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長需求,如果違背了成長規律,即使短時間內有效,將來也可能產生不良影響;

第二,是否用在正確的場合。比如,如果孩子哭只是為了表達自己不舒服的感覺,那麽采用“不打不罵不走”的方法,傳達給孩子的信息可能是“爸爸媽媽不理解我,不能接受我的情緒”,進而認為“表達情緒是不對的,我不好”,從而壓抑自己的情緒;

第三,是否能堅持使用,孩子的成長是壹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辦法立竿見影。所以,只有用正確的方式,堅持用科學的方法,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李玫瑾教授是心理學教授。

我覺得她“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育兒方式很有效。

這個說法是基於對孩子的尊重、愛、理解和陪伴。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和父母建立親密、信任、友誼的關系,通過這種積極的關系,建立他對世界的認知,建立他的安全感。

這樣做對孩子很有效。

其實這個方法不僅對孩子有用,對大人也有用。

妳想想,如果壹個成年人對另壹個成年人沒有尊重和信任,只是把他打罵走,關系會好嗎?妳們會親近嗎?顯然不是。

所以壹個孩子,他心智不成熟,她的感情不豐富,他的力量有限,所以他對大人的期待更多,完全依賴大人。

所以要聽從李教授的建議,多壹些親近和陪伴,盡力給孩子營造壹個安全健康的心態,幫助孩子成長。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好理解。先不說這種育兒方式是否有效,可以看看如果打罵說教,壹走了之,會有什麽後果。

這孩子犯了壹個錯誤。

1如果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地打孩子,不僅會在身體上傷害孩子,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如果孩子害怕了,以後不壹定會犯同樣的錯誤,但是這樣的孩子會因為不敢犯錯而膽小,做事沒有信心。雖然古語有雲,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現在“孝子”這個詞有點貶義了。因為這樣的人只聽父母的話,沒有自己的主見。如果孩子不怕,越打越反抗。他可能看起來很聽話,但實際上他並不相信。時間長了,他要麽爆發,要麽生病。

家長用惡毒的語言罵孩子是不可取的,因為有時候家長在著急的時候會不假思索的說很多傷人的話,有時候自己也感覺不到,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孩子會記在心裏。這樣的孩子也會自卑,覺得自己什麽都做不好,在父母眼裏是那麽的不好。

3說教就是講壹些沒有意義的道理。道理大家都會講,但是有多少人會聽,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恐怕很難。如果父母總是在孩子耳邊嘮叨,孩子只會感到心煩意亂,脾氣暴躁。

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沒有過問就走開了,那麽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錯,或者說沒有錯,那麽他以後可能會再犯錯誤,而且錯誤會越來越大,導致嚴重的後果。

因此,如果上述做法不可取,那麽李玫瑾教授的育兒方式仍然可取。聽起來很簡單,但家長真正做到並不容易。因為孩子犯錯,家長有時很難平復情緒,容易失控。所以,教育孩子不是那麽容易的,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

那麽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家長該如何有效地實施這種方法呢?

首先,家長壹定要先冷靜下來,不能急躁。他們可以問孩子為什麽要這樣做,然後用簡單的話告訴孩子哪裏不對,應該怎麽做。壹定要讓他知道錯在哪裏。不要重復,只說壹次,然後告訴孩子如果以後再犯同樣的錯誤會受到什麽樣的懲罰。懲罰是必須要做的,因為父母要守信,不能只是嚇唬。最後,母親必須表達對孩子的原諒、信任和愛。

有些話可能有點嚴重,有些人會覺得自己被父母這樣教育過,沒有問題。但有時候,有些影響已經存在,只是我們無法真正了解自己,因為我們都是普通的大多數,這就是我們無法優秀的原因。

我非常喜歡李玫瑾教授,同意她的許多觀點。

打壹頓罵壹頓說教壹走了之會管用嗎?

孩子會從妳“打、罵、說教、走開”的四種反應中學到什麽?

妳會學習以下技能嗎?

(1)以暴制暴

——他軟弱的時候,也學會用武力解決問題;或者,等他長大了,他會用武力反抗妳。

(2)語言暴力

——妳罵他,他罵比他弱的同學。妳罵妳的孩子,妳的孩子長大為人父母,然後再罵自己的孩子。《起源家族》中有鏡像神經元,教育模式也會有壹定的繼承性。

(3)嘮叨

(4)冷漠

孩子長大了,妳出了問題,孩子就走開了?學會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

當妳發現這四種方法對孩子的長期效果都不好的時候,妳還用嗎?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

這四種方法短期內可能有效。

“打、罵、傳、走”,當妳這樣對待孩子的時候,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而不去做,但是壹旦他長大了,有了反抗的力量,妳的“打、罵、傳、走”還會對他有作用嗎?

壹旦妳明白了這壹點,妳就該學習其他更有效、更科學的育兒方法了!

比如李玫瑾教授建議的方法,比如正面管教。

作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的教養方式很實用,但任何問題都不能壹刀切。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要看父母當時的具體情況。

任何理論都有其局限性。我們也知道李教授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是為3-5歲的孩子設計的。3-5歲的孩子正處於成長的敏感期,他們也懂得觀察周圍的世界。當他們想要什麽的時候,哭是最方便的方式,也是父母最有效的方式。爺爺奶奶在場,立馬心軟,“成全”孩子。

李玫瑾教授的建議是針對這種情況,訓練孩子“克制自己的任性”,類似於心理學實驗中的“延遲滿足”,但更實用,值得家長借鑒。

而且,最重要的不是在孩子的哭鬧要求得到滿足時,用“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而是在孩子情緒平復後,下次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不是哭鬧。

3-5歲是壹個非常具體的數字,也是壹個非常明確的應用場景。但是我們還是需要註意壹點,也是家長最難的壹點,就是判斷孩子的哭鬧是真誠的需要還是不合理的需要,只是想通過哭鬧來達到目的。這兩者之間有壹個非常微妙的區別。

比如逛書店,4歲的兒子很喜歡那套恐龍繪本,但是妳覺得貴,而且妳剛買了很多新的繪本不想買,或者在網上抄書名也能省不少錢。

結果孩子哭了,甚至發脾氣坐在地上打滾。此時此刻妳會怎麽做?妥協買還是遵循“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原則

其實父母做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重要的是此時此刻妳打算怎麽和孩子溝通。在公共場所哭是不合適的,所以“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是原則,但如何讓孩子不哭才是最大的需求。畢竟這不是在家裏。

接下來就是問孩子為什麽喜歡這本繪本,以此來判斷繪本在他心目中是真的重要還是壹時興起想買。如果他真的喜歡,可能是從同學那裏聽說的。我聽說了許多關於妳的事情。他買繪本,給他提個小要求,回家整理他的書架,或者看完這本繪本給自己復述故事,等等,妳能滿足他嗎?

所以在我看來,孩子有需求,不能完全滿足,但不能因為年齡等框架限制自己。最合適的方式是判斷當時的情況,做出最好的選擇。

我不知道李玫瑾教授是誰。反正我從小就是這麽教育孩子的。孩子們身體健康,聽話,學習好。從小和妳在壹起很重要。今天妳陪他長大,明天他陪妳變老。這是幸福的生活。今天妳被利益迷惑,明天孩子就是傻子。妳不能為了明天不確定的幸福而放棄今天的幸福。這是越走越遠的想法。這本身就是壹個錯誤的想法。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自然的才是健康的。以前總有人拿小樹不修就長不起來的例子來比較。但是我發現自然生長的東西都不是傻子。我會盡力成長到最好。不對稱時間長,肯定是有原因的。哪邊陽光,哪邊強。哪邊水土好,哪邊根系發達。至於沒有朝著人們認為的方向成長。那是因為大自然不是因為人類而存在的。人類的思想是不正確的。

就像妳丟了可以掙錢,房子倒了可以修,但是如果孩子沒有教育好,可能壹輩子都無法彌補,痛苦壹輩子。

但是,李教授的心理學告訴妳,這樣的悲劇是可以預防的。

所以,懂壹點教育,是每個家庭壹輩子的幸福。‘寵孩子就是害孩子’這句話大概流傳了幾千年吧?但是今天,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悲劇正在發生。比如某明星15歲的孩子居然犯了強奸罪。這能是壹輩子痛苦的事嗎?

任性的另壹個說法是:工作,工作的結果會怎樣,朋友都知道。

因此,正因為如此,李玫瑾教授才會如此受人歡迎、尊敬和愛戴。梅津教授的話可謂‘雪中送炭,終身難忘’,因為她救的是孩子,她阻止的是心碎。

梅津教授有壹句非常經典的話值得收藏:不合理的事都有辦法!追根溯源,因果邏輯論證體現了她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梅津教授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是防止孩子任性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只有從小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讓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再膽大妄為,不再尊重,不再珍惜,不再敬畏,不再考慮別人的感受。試想,壹個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的自私孩子,無論是在單位還是在公司,如何才能快樂健康。

所以我們要適度的愛孩子,知道什麽叫溺愛。我們收獲的是十年二十年後悔不當初的腸子。

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具體方法是,當孩子第壹次任性的時候,比如孩子哭著要買車,那就把他抱到壹個單獨安靜的空間,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看著他哭,讓他知道任性沒用,不哭了,然後告訴他可以,但是必須給我壹個合理的理由。

能不能有機會說壹下更具體的操作和背後的道理和空間的關系?

我認為李玫瑾教授“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育兒方式是正確有效的。

孩子小的時候,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哭,因為哭就會得到想要的東西。他們走路的時候會哭著摔東西打滾來抗議。如果父母放棄,滿足孩子的願望,孩子長大後會變得不可控,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我非常贊同李教授的觀點。我們不應該習慣孩子的無理任性。我們要學會說“不”,拒絕不該做的事。當孩子哭到足夠冷靜的時候,我們要告訴他們為什麽不能這樣做。我們決不能盲目地縱容和溺愛他們。

孩子們在我身邊長大,爺爺奶奶也幫助過我。這是大背景。這個方法我用過,孩子兩歲左右的時候大概用了三四次。當他的無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哭了。我把長輩都趕走了,沒人能靠近他。奶奶生氣也沒用。我看著她哭,中間擦了把臉,把她放好以防摔倒,哭了四十多分鐘,漸漸變成抽泣,給他水喝,以防他缺水。在他情緒穩定的時候盡量講道理。妳壹說,他就繼續鬧,我就不咬了。等待下壹次機會。最後他平靜了,但還是泣不成聲,我把他抱起來,摟在懷裏跟他講道理,語氣堅定。讓他看著我的眼睛,然後他會道歉。我告訴他,我接受道歉,我很愛他,吻了他。然後和他玩遊戲。現在我孩子四歲了。如果妳告訴他壹些事情,他就不會再找麻煩了。只是他很喜歡某樣東西,我會給他買,但前提是我給他任務,並且完成。我覺得這個方法特別有效。

  • 上一篇:冬天不能吃的食物有哪些?
  • 下一篇:其實50歲已經屬於老年了。50歲的人學什麽技術比較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