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想了解苗族的歷史

想了解苗族的歷史

苗族有739萬多人,主要居住在貴州省南部和湖南省西部。雲南有苗族89.6萬余人,主要分布在文山、紅河自治州和昭通地區。明朝以後,大多數苗族人從湖南和貴州遷移到雲南。

苗族歷史悠久。2000多年前定居於湖南省洞庭湖和沅江流域,從事漁獵和農業生產。之後,它經過幾代遷徙到了西南部。苗族自稱“孟”,雲南有八個自稱苗族的單位,解放後統壹為苗族。苗族居住分散,支系眾多,有幼苗、花苗、白苗、獨角苗等。

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壹樣。男性多穿布頭短褲,但苗族女性壹般對服飾比較講究,尤其是服飾,極其精致,花也很多。有的裙子有40多層,所以取名“百褶裙”。禮服上繡的各種圖案古色古香,五顏六色。婦女擅長編織、刺繡和蠟染,工藝精湛。

苗族壹直以能歌善舞著稱。苗族歌曲中的曲調很多,有古樸莊重的古歌,有豪邁飛揚的歌,有感人肺腑的情歌,有酒歌,有喪葬歌,各有特色,魅力無窮。每個農歷的五月五日,“走花山”是該省苗族人最大的節日。屆時,青年男女聚在壹起唱歌,挑選情侶,舉行演奏蘆笙、跳蘆笙、踩鼓、爬花桿等活動。

苗族起源於黃帝時期的九裏,堯舜時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生活在黃河中下遊的壹個部落。與黃帝部落交戰後失敗,退入長江中下遊,形成“三苗”部落。四千年前,以堯、舜、禹為首的中國北方部落與三苗交戰,三苗戰敗。從此,“三苗”部落分崩離析。

“三苗”失敗後,壹部分被流放到“三險”,即陜甘交界地區,然後離開“三險”向東南遷徙。時間長了,逐漸進入四川南部、雲南東北部、貴州西北部等地,形成了西部方言中的苗族。留在長江中下遊和中原的“三苗”後裔逐漸與華夏族融合。發展較慢的部分在商周時期統稱為“南蠻”,居住在漢水中下遊的稱為“荊楚蠻夷”。後來荊楚人的高級部分發展為楚族,建立了楚國。落後部分繼續遷入貴州、湖南、廣西、四川、湖北、河南等省毗鄰的山區,成為今天東部和中部方言苗族的祖先。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苗族分布更為廣泛。東至淮河流域,西至四川大部分地區和貴州中西部,也就是當時的巴蜀、夜郎、松谷,綿延數千裏,而今天的湘鄂川黔邊區最多,是當時中國苗族分布的中心。其中以黔中(今川東南、黔北交界)和武陵(今湘西、黔東大部)的縣較多。在武陵縣,元江流域的苗族最多,是當時被稱為“五溪蠻”的主體民族。漢代遷居黔西北的苗族,彜文《夜郎竹王》中有記載,但數量很少。遷移到貴州中南部的苗族人,通過對近年來貴州考古學家在這壹地區發掘的許多苗族洞穴墓葬的研究得知,它大致始於金代。近年來的民族調查發現,該地區部分苗族的家譜追溯到50代以上,與上述考古材料類似。

唐宋時期,苗族的分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壹方面,漢水中下遊的大部分苗族已經逐漸漢化消失;另壹方面,遷入貴州的苗族人數進壹步增加,逐漸成為全國苗族分布中心,同時開始進入雲南(滇東北除外)。據《彜史誌》記載,唐朝長慶、大中、鹹通年間,南詔軍隊數次入侵亳州時,俘虜並擄掠數萬苗族、仡佬族到雲南為奴,說明當時黔北苗族相當多。從桂陽西到鎮寧、關嶺、貞豐,晉代有壹個叫的郡,屬謝管轄。到了唐代,獐分為兩部分,其族人稱為“東謝蠻”和“西謝蠻”,元明時期稱為“東苗”和“Xi苗”。近年來,在貴州南部的惠水、長順和黔桂邊境發現了許多苗族洞穴墓葬。經鑒定,除部分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遺物外,大部分為唐宋明時期的遺物。

這壹時期,“苗”的稱謂開始出現在唐代範綽的《舒曼》、宋代朱復的《Xi滿叢小》和《宋史》中。貴州逐漸形成了中國苗族分布的中心,但由於種種因素,這種情況在當時並不為人所知。

元明至清初,由於封建王朝對西南地區的大力治理,逐漸在民族地區設置官員,進壹步了解各省的具體情況,於是許多關於貴州苗族的事實逐漸向世人揭示。由於湘西、鄂西、川東苗族人數眾多,貴州作為全國苗族分布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根據苗族居住的地理環境,以及苗族服飾的不同顏色和風格,稱為高坡苗、扁擔苗、長裙苗、短裙苗、紅苗、黑苗、花苗、幼苗、白苗,有幾十個名稱,故稱“百苗”。

苗族社會的發展是從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的直接過渡。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這種發展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非常緩慢,而且極不平衡。貴州建立較晚,遠離文化發達的中原。所以苗族社會的發展比湘西、鄂西、川東要慢。秦漢至晉代,湘西桃源、沅陵壹帶開始出現強大的部落首領。南北朝至唐宋時期,在沅陵、辰溪、漵浦以北、漢水流域以西、川東巴夏壹帶的苗族中,出現了許多強大的封建領主,受到封建中央的賞賜,紛紛升官封爵。有些社會經濟與漢族完全壹致。宗族的鼓社制和農村公社的協商制是當時的主要社會組織。對外則被奴隸主和其他民族的封建主所統治或囚禁:黔東北為思南、泗州田主所控制,黔北為亳州陽主所控制,黔西北為羅甸奴隸主所控制,黔南為龍方所控制。這些首領統治下的苗族,有的成為奴隸,有的成為農奴,有的成為依附者。有的雖保持獨立,但在形式上仍依附於外國統治者,被稱為“蠻荒之地”。有的完全保持了獨立性,被稱為“原始野蠻人”。

元明至清朝雍正時期,封建王朝壹方面分封各族首領(包括有立功表現的漢族將領)為土司統治各族;另壹方面直接派流官控制土司,實行土流統治。由於進入苗族地區的漢人增多,漢文化的弘揚加強,苗族社會封建化加速,階級分化開始明顯。這壹時期,苗族中也出現了壹些中小土司,如紫雲、長順的平定部,平嶽羊腸場的金氏,黎平梁寨的氏,八寨(今丹寨)、都勻的堯壩先民等,傳承數百年。在銅仁、黔東松桃和黔北務川、道真的苗族中,當時出現了壹些被稱為“傅渺”的地主。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3-1619),銅仁地區羅金寨苗族地主吳老嫗,財大氣粗,勢力強大,長期稱霸湘黔邊境。湘西、黔東北很多縣都投靠了他。今天,在貴州東部的黃平、凱裏、施秉和鎮遠有許多“富苗”。;其中凱裏的阿喜財大氣粗,到處放高利貸。甚至賄賂省軍總司令,借勢欺人。在貴陽附近的各縣,苗族內部的階級分化也開始明顯,出現了壹些大的部落酋長。泰王二年(公元1325年),今天,貴定苗族大首領的母親帶領十萬家庭歸順元朝。到了明朝,平伐地區有了浮官,但苗寨仍由苗土司統治。隨著社會經濟和市場貿易的發展,土地買賣關系得到了進壹步發展。

雍正時期,苗族地區社會經濟的封建化加強,地主經濟繼續發展。黔東南雷公山區已經出現地主,他們已經完全進入封建社會。如西安同年,太公廳武勝村的歐聖陽,五岔的潘,丹江廳的寡婦,都是當時有名的地主。貴州中南部的貴陽、龍裏、貴定、惠水等地的苗族中也出現了地主。他們購買了大量的土司、屯軍和農民的土地和森林,成為“小康戶”。

近代以來,苗族地主經濟不斷發展。在壹些地區,如黔東南、松桃和吳川,苗族地主仍然占據著每年幾千到幾萬米的產量。但是,從總體情況來看,由於歷史、地理、民族等原因,苗族地主經濟的發展並不充分。在許多苗族地區的階級結構中,存在著兩頭小中間大的現象,即地主富農少,中農多,貧雇農少。除少數大地主外,壹般地主每年只擁有200噸左右的糧食(每擔120公斤),經濟實力很弱;大多數地主並沒有完全脫離生產。在苗族雜居區,地主多為漢族和其他民族,苗族幾乎都是貧苦的雇農,地主富農只是少數家庭。

苗族人民有著反對壓迫和剝削的光榮傳統。從商周到民國,幾千年來無休止的鬥爭。唐宋以來,貴州苗族發生了多次有記載的鬥爭。大部分是在湘西、川東苗族鬥爭的影響下爆發的。

元明時期,隨著中央王朝影響的加深和民族壓迫的加劇,貴州苗族起義逐漸增多。僅明朝就有100多次鬥爭,有些規模很大。如正統十三年至景泰二年(1448-1451)全省各族人民起義,被明朝20多萬大軍鎮壓,歷時三年。苗族是這場鬥爭的主力軍。據香爐山說,以魏同烈為首的黔東清水河流域和貴定、福泉地區的苗族農民軍堅持到底。天順元年至三年(公元1457-1459年),龍裏、貴定、八番(惠水)、平嶽(福泉)等地的“十三番”苗族首領領導的起義也曾震動壹時。從嘉靖十七年到三十年(公元1538-1551),由龍領導的黔東北、湘西苗族起義,歷時14年,次年接連起義16萬人。

清代也發生過多次苗族起義。其中規模最大的起義有三次:第壹次是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公元1735-1736年)的“幹勇起義”,以包利、尹紅為首領。起義遍及黔東南各地,抵抗了七省數萬清軍的殘酷鎮壓;第二次是乾隆六十年至嘉慶元年(公元1795-1796年)石、吳八月領導的“甘家起義”,範圍擴大到松桃、銅仁、印江、四川秀山酉陽及整個湘西苗疆地區,抵抗了七省18萬清軍的進攻。第三次是發生在鹹豐五年(公元1855),結束於同治十二年(公元1872),分別由張秀梅、劉天呈、陶信春領導的“鹹通起義”。起義範圍以貴州為中心,波及湘西、川南、桂北、滇東,歷時18年,影響深遠。這三次起義的時間間隔是60年,所以苗族中有“三十年壹小變,六十年壹大變”的說法。

民國時期,貴州苗族配合國家參加了北伐戰爭。當時,貴州軍隊中有許多來自松桃、銅仁、天柱和金平的苗族和侗族官兵,他們被組織為國民革命軍第九軍和第十二軍。他們在戰爭中多次擊敗強敵,戰功卓著。抗日戰爭時期,黔東清水河流域的苗族、侗族在65438年至0942年發動了“黔東事變”,反抗國民黨的暴政。次年,貞豐苗族加入布依族起義,兩次到縣城。在熊的領導下,望謨的苗族和布依族在黨的幫助下,在馬山鄉開展了遊擊戰。解放戰爭期間。當時,滇黔桂邊縱隊第三支隊(以下簡稱邊縱隊)活動在雲貴邊區,邊縱隊第六支隊和威寧遊擊隊活動在雲南宣威和貴州威寧,有不少苗族參加。松桃苗族成立“邊胞支隊”,在松桃、湘西開展革命遊擊戰爭。貴州苗族在推翻國民黨統治的鬥爭中做出了很多貢獻。

  • 上一篇:【防疫崗】專家:嶺南夏季中醫衛生防疫要點
  • 下一篇:2021龍勝溫泉門票多少錢?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