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中國是什麽時候開始種植雙季稻的?它從哪裏來的?

中國是什麽時候開始種植雙季稻的?它從哪裏來的?

雙季稻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最早記載於公元前3世紀的《山海經》。壹般認為,古籍中經常提到的“雙季稻”、“雙季稻”包括再生稻、混作稻、間作稻、連作稻等。,體現了中國稻米缺課制度的多樣性。雙季稻的出現對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提高糧食產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全文/會員/Zeng xs/double % 20 rice.htm

在宋代水稻種植史的研究中,有壹個至關重要且頗有爭議的問題,那就是稻田種植制度。它不僅關系到對宋代稻作農業發展水平的估計,而且關系到對整個宋代農業經濟、技術及其發展水平的估計。有學者認為,宋代江南農業革命或重大變革的標誌之壹,是占城稻的廣泛種植和壹年兩熟制的普及[1]。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雙季稻的發展[①]。然而,這些觀點近年來受到了國內學者的質疑。研究水稻種植史的尤教授認為,宋代糧食單產的提高是由於復種指數的提高,但宋代雙季稻和間作水稻僅限於華南地區,所占比例並不大。福建地區是雙季稻的北界[2]。同時,他還對占城大米提出質疑,認為其作用被歷史學家誇大了[3]。最近又有壹位經濟史學家李伯仲從研究方法入手,全面否定了“宋代江南農業革命”的理論[4]。

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宋代農業革命的人,都沒有人對宋代以稻田為中心的種植制度進行過系統的研究,這就使得利弊得失有些空洞。鑒於稻田耕作制度尤其是雙季稻在宋代稻作史和經濟史中的特殊重要性,以及目前學術界的爭議,有必要對宋代稻田耕作制度進行系統研究。本文將重點研究宋代的雙季稻問題。我們的問題是,宋代雙季稻呢?有多受歡迎?它在食品供應中的地位如何?它和占城大米是什麽關系?

1宋代以前的雙季稻

在回答以上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壹下宋代以前雙季稻的情況。雙季稻是指壹年內同壹塊稻田有兩次收成。雙季稻的種植最早始於秦漢時期的嶺南地區。《漢書·楊府異物錄》記載“夏冬交趾稻熟,農民壹歲再種”[5]。這是嶺南地區雙季稻的最早記載。長江流域雙季稻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期。西晉左思《吳都賦》提到:“經國稅催熟之米”,吳都即今蘇州,證明西晉(265-316)時蘇州有雙季稻。[2]晉代郭曾記載有壹個雙季稻品種“垓下白米”,正月播種,五月收割;當它被收獲的時候,它的莖和根會在九月復蘇和成熟。”[3]東晉張占《養生集》載:“米已割再抽(發芽),謂之米孫。”[4]隋唐時期,嶺南地區仍有“稻歲熟”、“土熱多雨,稻粟皆熟”的記載(舊唐書?南蠻傳,宋史?野蠻人四”)。位於長江下遊的揚州,也有關於淘米和復熟米的報道(唐·?祥瑞尚”)。

宋以前的雙季稻好像主要是再生稻。《廣智》和《保健要點》中的記載顯然屬於再生稻。唐代揚州的糯稻是自生稻,復熟稻可能是再生稻。只有《五度賦》中的“回鍋飯”有爭議。“復熟稻”可以理解為同壹田地種植的早稻和晚稻的復熟,也可以理解為不同田地種植的早稻和晚稻在壹年內的復熟。前者屬於雙季稻,後者還是單季稻。就連雙季稻也對再生稻和連作稻有爭議。宋人以為《五度賦》中的“復熟稻”是再生稻(詳見後文)。據唐歷山(江都,離武都不遠)說,遊視之為連作水稻[6],([6],222頁),但當時還不能確定是同田補種還是異地補種。

我在另壹篇文章中提到,早稻和晚稻的概念甚至在宋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但宋人所說的“早稻”並不是真正的早稻[5],同時早稻和晚稻之間也不存在復種關系[7]。但這並不排除宋代就有真正意義上的早稻品種。第四年(1011),宋真宗從福建引進早熟耐旱的占城稻。據尤估計,占城作為早稻,生育期約100天至110天左右,可在浙、閩、淮南等地推廣,是名副其實的早稻品種[6]。宋代還有壹種著名的早熟水稻品種——黃嫂稻。黃米從種植到收獲的全生育期約為60 ~ 105天,還具有較強的抗水性[8]。其他早稻品種包括小麥競賽田、桂生稻、節澳稻(早稻)、六十天、吳倩早白、宣州早占、阿克斯瑙白和赤芒稻。這些品種有的6月份成熟,如麥田[7];或六月,如早返生;有人汙蔑60天[8],也有人直接以“造”命名。這些品種生育期短,可以算是真正的早稻。真正意義上的早稻的存在,為雙季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代雙季稻有再生、間作、連作三種形式。

  • 上一篇:阿達的經典語錄
  • 下一篇:特殊疾病門診有限制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