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魯迅:只有文字和食物才能不辜負。

魯迅:只有文字和食物才能不辜負。

2021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魯迅作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認為是“橫眉冷對千夫指”、“橫刀奪愛怒尋詩”的嚴肅人物。筆直的寸寸,倔強的絡腮胡,匕首長矛之類的文章,充滿了戰鬥氣息。

然而,我又壹次翻開了王老師的書,重讀回味,從點點滴滴中發現,這是壹個生活中非常有趣的人,壹個徹頭徹尾的美食家。

魯迅先生並沒有專門寫過壹本關於美食的書,但是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妳都可以找到美食的痕跡。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是王先生獨特的品味。他對美食毫不含糊。

家的味道

1881 9月25日,魯迅出生在浙江紹興東昌坊新臺門周嘉。在家鄉紹興,他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

魯迅11歲入三潭印月讀書,師從壽吳京。然而,第二年,我的祖父周因犯罪被投進了監獄。當房子漏水時,雨下了壹整夜,他的父親周伯宜得了重病。此後,他的家人不得不在農村避難。

為了給父親治病,孝子魯迅每天都要在當鋪和藥店之間進進出出,冷眼旁觀。1896年,父親周伯宜去世,家庭更加困難。

這是壹段悲喜交織的人生。即使離開這裏,紹興依然是他無法回避的城市。這裏的美食印記深深植根於魯迅的創作中。

《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裏有何首烏的根,吃了可以成仙。懸鉤子酸酸甜甜,色澤和口感都遠勝桑葚。不僅吸引了小時候的魯迅,也打開了他的美食味蕾。童趣又有趣,讓人會心壹笑。

在《早晨的花》中,說“好吧,再來壹塊”的衍太太,被魯迅稱為“善良”。還有荸薺、茭白、哈密瓜等等,都非常好吃。

在江浙鄉村釣蝦,用姜煮收獲的戰利品,加醬油。《社戲》裏的社戲精彩不精彩並不重要。孩子們想的是羅漢豆,晚上偷著煮。用八公船上的鹽和柴火煮。味道很好。

在《故鄉》中,月亮下的年輕人閏土、閻和西瓜,栩栩如生,仿佛就在他們面前。潤土送給魯迅他自己的綠豆幹,不貴,但方便耐用。

在暴風雨中,人們端上了李子幹、糙米和炒豆。梅幹菜是魯迅的最愛。他在文中借趙之口稱贊了幹菜的美味。他還在《蓋華集續》的日記中自豪地提出壹個建議:紹興人如果帶著幹菜去北極探險,恐怕不會得壞血病,還能走得更遠。

《祝福》裏提到復興樓有壹道菜叫燉魚翅,壹元壹盤。《上館子》裏的油豆腐做的很好,但是辣醬太淡了。

人們最熟悉的是茴香豆。在孔乙己,窮困潦倒的孔乙己經常去店裏要壹碟茴香豆作為開胃菜。這是壹顆普通的蠶豆,無數小讀者在課堂上對著課本流口水。後來“茴香”的四種寫法廣為人知。

壹系列熟悉的美食勾起了魯迅無限的鄉愁。紹興的飲食文化是他小說中的鄉土情懷。

魏巡景城

從日本回來後,1912年,在蔡元培的邀請下,魯迅在教育部任職,開始了“北漂”的生活。前七年,我住在位於南板街胡同的紹興會館。後遷至八道灣11號、磚塔胡同61號、宮門口西三條21號。

雖然在教育部工作,但魯迅的公務員生活很無聊。從1920開始,先後在北京大學等八所大學、中學任教,成為廣大革命青年敬仰的導師。

魯迅在北京呆了將近15年。除了工作、教書、寫作、交友,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找好吃的。在魯迅的日記裏,有很大壹部分和吃有關。裏面提到的北京有65家餐廳,他出餐廳的時候幾乎從不選擇素食餐廳。

1912年5月7日,到北京的第三天,魯迅在日記中提到了“廣和居”。這是他經常去的壹家餐廳,在北京“八大住宅”中排名第壹。庭院布局,房間多,很適合魯迅和三五好友去。

剛到北京的時候,魯迅的壹部分工資要寄回老家,還有平時的生活費,所以幾乎不點這個老字號的貴菜,就是普通的炒菜。其中,炒腰花和《空氣球》是魯迅的最愛。有人來家裏做客,魯迅會直接讓廣和居送飯上門,類似於現在的“外賣”。

緊接著,其他餐館進入了魯迅的視野。同和居經營魯菜,魯迅最喜歡這裏的炸蝦球和糖水大饅頭。東興樓的醬雞丁值得細細品嘗。知美樓的廚師技術嫻熟,抓炸雞片、爛魚片、油煎肉絲都是很考驗技術的。

除了“八宅”“八樓”,魯迅也不會錯過小平民館。午飯時,他經常帶陳師曾和齊壽山去龍海軒,這是壹家小飯館,他們的特色菜是軟炸肝尖和鍋燒肚片,特別合魯迅的口味。

另壹家小面館是“和記”,價格實惠,以牛羊肉聞名。幾個人來這裏,魯迅總是點壹碗清湯和大牛肉面。

如果去琉璃廠,魯迅會立刻去大柵欄西街,那是壹條京味小吃街。日記中反復出現的“青雲閣”,是在街上喝茶、會友的好去處。在玉壺春茶館,點壹份春卷和蝦面,就能悠閑地度過壹個下午。厚德福以做魚出名,蘿蔔魚和糖醋瓦是壹絕。

家鄉菜壹樣難以割舍。南味齋是江蘇的名店,糖醋黃魚和蝦筋最好吃。杏花村是壹家殷珊餐館,專營紹興菜。最擅長炸鰻魚片。雖然離住處很遠,但魯迅還是經常光顧。

在北京,魯迅也收到過家鄉親友的土特產,他在日記裏壹壹記錄:魚幹、雞肉、醬鴨、爛貨。特別是壹種叫“壞鴨蛋”的食物,其實就是用酒糟腌制的鹹鴨蛋,蛋黃油亮,酒香四溢,屋內思鄉。

江南人特別喜歡吃螃蟹。魯迅先生曾感嘆:“第壹次吃大閘蟹的人,是很值得敬佩的。他們不是勇士誰敢吃?”他喜歡螃蟹。大的用水煮,小的做成小碟。魯迅認為,吃螃蟹既能享受朋友聚會的“樂趣”,又能體會壹個人吃的“獨樂”。

魯迅在9月10日1915的文章中,用“豪飲打譚”四個字寫出了“全民皆大歡喜”的酣暢淋漓之感。9月1918,13,他描述了壹個人吃飯的場景。

魯迅在《論雷峰塔的倒塌》中,揭開螃蟹的後殼,吃下蟹膏,露出圓錐形的薄膜,小心翼翼地切下,取出,變成了壹個類似羅漢的東西。在這位美食家眼裏,此時的螃蟹有頭有臉,身體是坐著的,所以他形容它是“蟹僧”,就是躲在裏面的法海。

螃蟹的用途遠不止這些。魯迅在《雜記》中以此食為喻,說霸道行為如蟹。他尖銳地抨擊它,言辭激烈,特別生動。

上海美食

從1927到1936,魯迅在上海度過了最後的九年。在這裏,他創作了大量的散文和隨筆,翻譯和介紹了許多外國進步書籍。因為被政府聘為特約作家,加上作品版稅,月收入達到724元,約合今天的2萬元,顯然屬於中產階級水平。

但是,他的日常生活很接地氣。上海是美食之都。魯迅到達上海的那天晚上,他在壹家叫“陶樂純”的川菜館吃飯。這裏的名菜有粉蒸魚、大魚頭、公主雞。

魯迅作為壹個文豪,朋友比較多,吃飯是自然的。當然,大部分客人都是魯迅本人,收入很高。據1932年7月3日魯迅日記記載,魯迅在知味觀設宴招待十余位客人。

知味觀經營杭州風味菜肴,是魯迅去得最多的地方。特色菜有叫化雞。1933,10年10月23日,記載了魯迅在知味觀宴請日本友人,席間向來賓推薦叫花雞的由來和做法。這引起了在場客人的極大興趣,他們回到日本後就開始宣傳,讓知味觀和叫化雞在當地小有名氣。

上海有壹家梁園知美樓,主營河南菜。1936年8月25日,魯迅收到好友曹靖華送的四個猴頭菇。烤猴頭是梁園最有名的菜,魯迅平時喜歡吃。曹靖華經常送猴頭菇給魯迅先生,討他喜歡。

魯迅先生曾在信中說:如果妳是植物學家或農學家,也許可以自己研究栽培猴頭菇。

1934年2月9日,魯迅邀請蕭軍夫婦和壹幫朋友在梁園吃飯。同月30日,壹位日本朋友到魯迅家做客。他幹脆把梁園的名廚請到了家裏,做了好吃的。

後來蕭紅回憶:去魯迅家吃飯,“菜很豐盛,魚和肉都裝在大碗裏,少則四五碗,多則七八碗”,這是魯迅家的待客之道。

9月1933,11日,日記記錄了魯迅去曹聚仁家吃飯。在這次晚宴上,魯迅對主人做的“麥鈴”情有獨鐘,這是壹種浦江面食。

其實,早在5438年6月+這壹年的10月,魯迅就為曹聚仁的《海浪聲》寫過壹篇文章,《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寄《海浪聲》編者的壹封信》,後來被收入《南腔北調》,改名為《論去災》和《歸依》。

Kutokuhayashi是壹家素食餐廳,愛吃肉的魯迅不喜歡這裏的“肉”,以豆制品為原料,以假亂真。他把這些素肉、素雞、素魚定義為素食者的虛偽,但實際上他從未忘記吃肉。所以連壹個素菜都逃不過魯迅的文本分析。

小吃的魅力

1912中秋節,魯迅在日記中提到他在稻香村買了三種食物。稻香村是北京有名的糕點店。魯迅兩年內在這裏買了幾十種零食,因為他是個標準的零食控。

魯迅寫過壹篇文章,題目是《點心》。他認為上海人和小吃是分不開的。他對零食的功效也有自己的理解,認為是壹種保健食品。他家的零食從來沒斷過。為了避免斷糧,魯迅總是在外出回來的路上買些零食。

在1965438+2003年5月2日的日記中,魯迅收到了壹位日本朋友送的羊肉湯,這是他在日本留學時喜歡喝的,回國後還念念不忘。但是今天下午吃多了,魯迅開始牙疼。第二天,看完牙醫,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去稻香村買餅幹。吃糖導致牙齒變質的痛苦不等於對甜味的執念。

1913 5月10日,魯迅又看牙了,回家路上路過林佶洋行,忍不住買了餅餌。蛋糕誘餌的魅力在另壹篇日記中更加明顯。這壹次,魯迅在散步的時候,不小心踩到了壹塊破磚,傷了膝蓋。他還是忍著買餅餌的痛苦回家給傷口塗碘酒。

魯迅經常工作到很晚,零食可以抵抗饑餓,緩解緊張和疲勞。魯迅喜歡壹邊寫作壹邊吃飯。除了各種糕點,還有花生、核桃、杏仁等幹果,抽屜裏經常放著蜜餞、糖果、餅幹等。

《蓋華集日記》中,魯迅夜裏吃了壹大半的藏柿霜糖,壹邊吃壹邊安慰自己:“嘴角上的瘡不多,不如現在吃點新鮮的。”沒想到吃的時候吃了壹大半,壹個零食控的形象從紙上跳了出來。

魯迅先生提到過壹種餅:玫瑰白糖倫教餅,是他的最愛之壹。另壹種喜歡的糕點是沙琪瑪。

有壹次,兒子周海嬰去書房玩,看見沙琪瑪,問魯迅能不能吃。結果魯迅說:有道理,只剩壹塊了,不如不吃。可見他對沙琪瑪的愛之深,就像壹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這種保護食物的行為不僅針對他的兒子周海嬰,還包括去他家的訪客。因為零食不僅是自己吃的,還要用來招待客人,有的男遊客吃得太多,經常把魯迅準備的零食都吃光了,他還要再出去買,很煩。

魯迅機智地發明了壹個“花生政策”。他在日記中寫道:如果用花生代替原來的零食,男嘉賓就吃不了多少了。看到對方吃的不多,他又開始催促,有時候會勸不愛吃花生的客人跑路。後來魯迅自豪地說,這個花生政策效果很好,還要繼續實行。

壹個愛吃零食的成年人,內心應該是很浪漫的。

辣味和酒味

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胡適稱之為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為了表示感謝,魯迅邀請胡適到紹興會館吃飯。第壹道菜是梅子紅燒肉。與傳統做法不同,這道菜裏有辣椒。

辛辣的食物很對胡適的胃口,但他不明白的是,這明明是江浙菜,那裏的人嗜甜不嗜辣。魯迅為什麽要放辣椒?

面對質疑,魯迅回答:“我用這個東西來解決我的困難。夜深人靜的時候看書,嘴裏嚼著東西,很困。先生可以試壹試。”胡適聽後,哈哈大笑。

事實上,浙江人魯迅在少年時期就已經表現出對辣椒的喜愛。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的時候,學校因為他的優異表現頒發了壹枚金質獎章,但是魯迅馬上把它賣了,買了幾本書,在菜市場買了壹串紅辣椒。

《不辣不歡》的作者,筆鋒自然犀利潑辣,不經意間的嬉笑怒罵,深刻的思想內容由此而生。

在《吶喊》《仿徨》中,“酒”這個詞出現了93次。除了《孤獨的人》在街上買了瓶燒酒,其他地方都是紹興黃酒。比如孔乙己裏的魯鎮,大部分人都是愛喝酒的。在明天的鹹亨酒店,人們開心地吃喝著。在“西餐廳”裏,呂沒有吃多少菜,只是不停地喝酒。

魯迅更愛紹興菜,更愛紹興黃酒。我喝的不多,但是每頓飯都要喝,但是沒有酒癮,只有半小碗或者壹碗。他用玫瑰泡酒,他所有的朋友都說沒見過。

酒逢知己千杯,郁達夫是他的酒友。因為兩個人都不太會喝酒,所以每次都喝醉了。郁達夫在1933為魯迅寫詩,其中有兩句:“我醉眼朦朧去餐廳,躊躇吶喊兩小時。”

酒能激發人的鬥誌,使人振奮。骨頭最硬的魯迅,是靠酒解悶,是借酒說事。

他在《野草》中說:“每天斟出壹杯微甜的苦酒,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獻給世人,讓飲者哭泣、歌唱、醒來、沈醉。”

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數百萬人麻木如木偶。沈默如酒般厚重,細細品味壹種味道,或芬芳或蒼涼,夾雜著人生。

愛國愛民的魯迅先生用辛辣的筆喚醒了沈睡的世界。批評時事,別忘了食物。食物既是壹種滿足,也是壹種治療。

  • 上一篇:榮成旅遊景點的樂趣在哪裏?
  • 下一篇:酸梅湯的解釋酸梅湯的解釋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