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字子瞻,東坡居士。嘉祐二年(1057),隨弟蘇轍入秘閣科舉,入三等(宋朝)任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先後在鳳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潁州、登州、揚州、定州等地任地方官。他發展生產,搶險治水,鎮壓豪強,整頓軍紀,為官壹任造福壹方,以其卓越的功績造福子孫後代,使他們在史書上熠熠生輝。蘇軾在哪裏做官,在哪裏生活,後人或許可以佇立。
政治上,蘇軾既反對王安石的“激進變法”,也反對司馬光的“廢新法”。被夾在新舊黨之間,蘇軾壹生遭受了許多打擊和波折。但他心胸寬廣,適應性強,愛國愛鄉,倔強豪放,對生活保持樂觀豁達,積極追求,直到去世。他的精神仍然影響著我們無盡的文化創造和傳承。
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藝的作家。他的散文是北宋古文運動的最高成就。詩史稱為“蘇軾”,代表了宋詩的最高水平。詞稱“蘇詞”,開創了中國豪放詞風;他創造了新壹代的散文;開創了明清散文的先河;他的書法開創了“尚意”的風格,史稱“紫蘇”,居宋代四大書法家之首。他是中國“文人畫”的創始人。他的著名繪畫理論,如“有明確的計劃”和“像壹個精神”,影響了壹代又壹代的藝術家。他在水利、醫藥、音樂、養生等領域也有大量著述,創作範圍廣泛。蘇的影響早已跨越時空和地域,成為中國文人的傑出代表。
蘇軾晚年被貶廣東惠州、海南儋州(今海南省丹縣)。三年被赦返北,死於長洲,葬於河南郟縣小峨眉山,後謚號“文仲公”。
蘇哲(1039——1112),名字叫迎賓,是個老頭。蘇軾的弟弟,19歲時是和哥哥同門的秀才,仕途謀略四等。他是翰林學士、知止專利學者、商友誠大臣、侍郎。他和我哥哥葬在同壹個地方,後來被謚號為“文”。他學識淵博,著作甚多,包括《欒季承》、《欒城續》、《欒城後記》等。,而“王博”是他的文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