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加強農業建設,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加強農業建設,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20、20題“建設美麗中國”嚴守三條生態“紅線”,繼續解決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問題

2022年6月30日20:1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張明善胡雲露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影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和內生變量。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在線利用三條紅線。要突破三條紅線,仍然走粗放型增長模式,吃祖宗飯,砸孩子碗,決不能再犯,決不能再犯。”民族地區作為我國的資源富集區、水源區和生態屏障區,同時也是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其生態經濟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生態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基於資源稟賦、發展條件和比較優勢的現實,如何把生態立區、生態富區、生態強區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戰略,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各項工作中,嚴守三條生態“紅線”,在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彰顯責任,把綠水青山變成人們可以享受的金山銀山,是我們需要不斷解決的發展問題。

第壹,保護好生態保護紅線,是構築生態安全屏障的基礎。

生態保護紅線是保護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是國家空間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空間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給可持續發展留下足夠空間,給子孫後代留下藍天碧水的家園”。2011年,《國務院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國家要編制環境功能區劃,在重要生態功能區、陸地和海洋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紅線”,這是我國首次提出“劃定生態紅線”。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了壹系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文件。其中,“生態保護紅線”作為中國特有的理念,作為改革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舉措之壹,已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寫入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和實施方案。為加快劃定和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國土空間規劃三條控制線總體劃定和實施的指導意見》,要求“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海岸防護等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地區, 以及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海岸侵蝕等生態極其敏感和脆弱的地區,應當優先納入生態保護紅線”。

民族地區作為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資源富集區、生態屏障區和自然災害易發區高度重合的特點。據統計,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共有328個縣(旗)分布在22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涵蓋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四大類型,占民族自治地方總面積的48.5%。青藏高原被譽為“地球的世界屋脊”和“亞洲的水塔”,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雅魯藏布江、瀾滄江、金沙江等主要河流都發源於西藏。西藏還把保護高原生態作為重中之重,已將壹半地區納入最嚴格的保護範圍,生態保護紅線面積達60.8萬平方公裏。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中國民族地區有94%的草原,53%的水電,565,438+0%的森林,50%的濕地等。,它們的生態地位特殊而重要,具有最大的價值、責任和潛力。因此,在民族地區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中,應將具有涵養水源、調節大氣、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的河源、水源涵養區、冰川雪山和動植物棲息地整體納入紅線範圍,體現森林、濕地、草原、水域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要緊扣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目標需要,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建立覆蓋各級行政區域的生態資源價值統計參數,開展高等植物、哺乳動物和兩棲動物調查和生物完整性評估,推進“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轉換通道;積極建設森林銀行、濕地銀行、水銀行等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生態資源產權交易平臺,積極融入和加快建設生態產品消費大市場,讓更多的生態資源看得見、摸得著,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生態資源的生產和消費中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第二,守住環境質量底線是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基礎。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環境質量底線方面,要以生態環境質量為底線,在此基礎上持續改善,對生態破壞嚴重、環境質量惡化的地區,要嚴肅問責”。“十三五”期間,我國統籌安排中央財政環境保護專項資金,推動19個援疆省(市)和23個援藏省(市)共投入15.32億元,支持和促進新疆、西藏及涉藏四省空氣、水、土壤等領域突出生態問題的解決。在362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136個國家命名的“碧水青山是無價之寶”實踐創新基地中,中國民族地區示範區和實踐創新基地分別占23.2%和31.6%,有效提升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進壹步增強了人民的生態獲得感和幸福感,“碧水青山是無價之寶”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減碳為重點戰略方向,促進減汙減碳協同推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方位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從量變到質變提升的關鍵時期。“十四五”規劃要求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以“實現減汙減碳協同效應”為總體目標,整體推進綠色低碳發展,這對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態環境的狀況和質量直接影響人民的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我國民族地區必須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遵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以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從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流域的系統性出發,註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 加強森林、濕地、草原、水域等自然生態資源的綜合保護和系統管理,繼續實施生態公益林保護建設和江河湖泊濕地保護。 以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等大江大河為重點,全面開展水環境汙染防治、水生態空間管控、水資源高效利用和水利保障水平提升等工程,不斷加強重要涵養區、重要河源區等水源地環境保護;在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開展“清廢”行動,嚴厲打擊非法轉移和傾倒固體廢物行為,繼續開展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加強環境風險管控和新增汙染物控制;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和汙水處理設施有序有效向基層延伸,完善汙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市場化機制,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將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納入綠色發展政績考核,完善領導幹部生態資源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終身問責制度,構建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第三,在線控制資源使用是構建綠色發展體系的保障。

人類的需求是無限的,但自然資源是稀缺的,甚至是不可再生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犧牲生態環境換取壹時、局部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展示中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中國的地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生態安全是黃河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關系到我國東西部和南北部的協調發展,促進共同繁榮。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他在青海、河南、寧夏、山東考察時,多次強調要保護好、利用好黃河水資源,提出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明確要求。水域、濕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肩負著服務發展、保障民生、改善生態等重要功能。高質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雖然山林遼闊,植被美麗,但禁伐必須有時,適度。高質量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要把握好開發利用的度,統籌考慮人類與當代、自然與後代的需求,不突破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給後代留下足夠的可持續的自然資源。中國民族地區要著眼長遠,堅持高質量發展理念,基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繼續深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城鄉結構調整,著力加快生態旅遊、民族醫藥、數字經濟、現代高原農牧業現代化,依托互聯網+、大數據、5G等現代信息技術,挖掘新功能、新價值。充分發揮風能、太陽能、水能等開發利用潛力巨大的新能源的比較優勢,積極開展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範區建設和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深挖民族文化內涵和品牌價值,推進“民族文化+旅遊”、“民族文化+傳統手工藝”現代化,積極創作民族民間藝術舞蹈、“非物質文化產業”等文學作品,提升民族文化特色產品附加值,推動民族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推進生態城鎮和生態鄉村建設,充分挖掘自然和人文生態資源,大力發展鄉村休閑生態旅遊,積極建設壹批世界級旅遊景區、度假村和國家休閑城市街區,將生態文化建設與人居環境建設相結合,倡導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真正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良性綠色發展體系,實現綠水青山藍天空氣清新。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圍繞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民族地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碧水青山是無價之寶、冰雪也是金山銀山的思想,堅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立足發展新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發展新格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完整準確把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嚴守生態保護、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在線利用三條生態“紅線”,大力推進民族地區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讓民族地區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助力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 上一篇:崖州鎮特色產業
  • 下一篇:脊髓壓迫神經有什麽癥狀?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