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哲學的第六章

哲學的第六章

第12講?魏晉梁時期的非主流思潮與佛教“緣起性空”含義的哲學境遇和問題

壹、內容梳理

1,魏晉梁時期的非主流思想

(1)仁義性情

宋明儒學繼承了先秦儒家學說,主張性本善,人人皆可為聖人。即“正義的本質”是普世的,每個人都是壹樣的。

而人格,區別是從“氣”上看的,落實到人身上的是人格和天賦。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多彩的,先天的。即“性情之性”

魏晉繼承了兩漢的觀點,直到隋唐都不註重義理之性,只註重氣。其實成聖的本質在於德,其次涉及到能完善德的“才”。大部分人都卡在了“天賦”上。這是從“氣”來的。

大義凜然,人人皆可成佛。正義的這種普遍性需要受到“氣”的限制。天賦壹方面限制了對理性的理解,另壹方面又是用動量實現理性的工具。

(2)裴頠的崇君論,嵇康的聲無哀樂論,範真的神明滅論,都是非常規的觀點。不標新立異。而是分別接近西方的現實主義、形式美和唯物主義。

2.空的起源及其新的理論環境。

緣起是從“空”的角度看因果律,自然的空就是本質不真實。有自性,自性不虛。無常,無我,無我,無實,無空。壹切獨立不變的實體,都隨業力而流,即緣起性空。

這個概念的妙處在於,如果從原點看,不增不減,符合中道,即性空。沈迷於共同利益;完全的虛無被破壞和削弱。常見的判斷都是惡,不增不減都不符合中道。原點為空。

與基督教由上帝創造以確保壹切法的存在不同,佛教以涅槃法身(大自在、真我)的“常態”來維持壹切緣起法。所有的路都通向同壹個目標。

(1)西方哲學是為是而戰,儒家是為德而戰,佛教是為去是而戰,道家是以“物與非物之間”的形式存在的。

(2)康德認為現象只是關系,關系是由時空和範疇保存的。這個解釋可以解釋科學知識。

(3)布拉德利認為現象是沖突和矛盾,然後矛盾被“當下”融化,這叫融化的辯證法。但是這個解釋不能解釋科學知識。

莊子也有利益相關者自身無法阻止的思想。利益相關者無法停止無休止的分裂,不打破二元性原則就無法達到絕對性。但莊子是從齊平、是非、美醜、善惡等方面突破二元性,而不是從知識層面。

其實什麽情況下保持二元性,什麽情況下打破二元性,這是壹個我們如何看待佛教解釋科學的問題。按照康德的思路,佛教中相應的處事方式與其是壹致的,肯定有壹些堅持,比如科學是真的,庸俗的。

第十三講?兩真三性:如何整理科學知識?是主觀主義嗎?

1,兩真三性

空教派講真假。從“緣起”,即俗諦;從性空看是真意。真與俗是壹回事,即“緣起性空”

唯識宗講三性:“從他人出發”是本源,對應於普遍真理;“圓實”即空,對應真意;也正面表達了“執著”,而空門在講二真的時候預設了執著的存在,所以二真三性表達的是同壹個意思。

2.現代兩真三性觀。

(1)?真正的庸俗是兩個:

傳統佛教認為真與俗是兩回事,對佛菩薩來說是真與俗,對普通人來說是真與俗是兩回事?

對普通人來說,真的是“在真理中”,對佛菩薩來說,真的是“在真理中”。世俗的人認為是真的,佛菩薩確認是堅持。比如科學知識是“庸俗的真理”,世俗的人認為是真理。

在現代,“在真”和“在俗”是二而非壹。普遍真理有相當的獨立性,科學知識代表的堅持也有相當的真理性。

(2)三性:知識變化的起源。

就像法律的起源取決於他壹樣,去掉“全時計劃”會讓圈子變成現實。

按照他性的對立面來說,就是“生命中沒有自性”,即壹切緣起法的表象中沒有自性;全面實行的反面理論是“無自性”;現實是“勝義無自性”

妳不能按他的本性走,因為壹切法都是因緣而生;圈子的現實是虛是真,更不可能去。需要去掉的只是計劃的執行。因為傳統認為假中無真,三性只是二性。

3,科學知識是執著的,但卻是真實的。

(1)康德認為,範疇的先驗決定所表現出來的階段,都是經驗科學知識中的成就,在佛教中,是“全方位規劃”所持有的階段。那麽,“走過場”不也應該有相當的道理嗎?不是說所有的做法都有道理,而是有些做法確實有相當的道理,比如科學知識。

(2)科學知識是堅持的理由。

屬於知識的是堅持,科學知識按照他的說法屬於“染八識”的範圍,當然是堅持。

執著不僅僅是心理意義上的煩惱,更是階段性的執著。不正確的行為也是持久的,合乎邏輯的。

心:心的狀態或特征,與心相對應並與心融為壹體;

色位:事物所擁有的狀態或特征,與事物相對應,融為壹體;

不對應行為:其實就是康德所說的範疇,只是不能與心靈或事物建立對應關系。如時空,而這屬於科學,所以能達到的科學也是實現。

4.庸俗的真理有辯證的必然性。

佛為了度量眾生,需要科學知識,所以他為了達到科學知識,保證其必然性,自陷自己,是辯證的必然。並以慈悲為其超越的基礎。

5.真與俗的關系:沒有,也沒有。來去自由。

佛教沒有科學知識。是從般若波羅蜜多辯證發展而來的。菩薩如有需要,可吸收學習,即“無所能存”。

之後從成聖成佛的修煉時間來看,科學還是可以替代的,就是“有而無”

佛教講的是化知識為智慧,所以科學可以被淘汰,但如果有必要,佛教可以從智慧降到知識,這就是所謂的“來去自由”

第二,提問

佛教有宗教的壹面,強調儀式和神通,甚至因果報應。但這不是佛教(哲學)的意義。

佛教的因果是邏輯的必然,佛教的緣起是歷史的必然,是因緣結合的結果。歷史必然性的內涵是各種因素的匯合,有形勢的,也有人為的。

因果邏輯的必然性是固定的,緣起性空的歷史必然性強調發展變化。

出身?壹切都是由原因和組合而成的。因緣即環境,即人之行,和諧融合,重入因緣。

講邏輯,我們重視當下的現實,強調實體,佛教講變化。大家都喜歡問,這是怎麽回事?佛教徒說,這都是因果報應和和諧,我們可以來改變,壹切都在改變。

關於生活,不是預定的內涵,而是環境意義。環境是外在於人的,所謂改變人生,我們只能順應潮流,不能改變環境,往往我們只能因地制宜。

佛教的因果報應是什麽意思?不是邏輯上的必然,而是壹種聯系。

性空不是說當下什麽都沒有,而是說不要執著於當下,要有發展變化的意識。

妳知道五十歲的命運。命運是什麽?是妳內心的善良,妳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任何人的命令。這是儒家的說法。

其實佛教告訴我們壹個道理,萬事皆因因緣合而變,不要執著於當下,這也是壹種豁達的人生態度。

我們現在的實體(習慣於關註實際的靜物,受科學主義,或者唯物主義的影響)佛教關註的是它的變化。壹切都在變化,這是空的,不是當下事物的無意義的空。

活在當下,就是活在變化的因緣中,不執著於過去,不執著於未來,順勢而為。

真意是性空,俗真是緣起?。庸俗的真實是執著的執念。

緣起是俗真,空是真義。命運從他開始,具有反復計算的性質。去掉重復計算後,現實出現在前面,即成為現實。我們的觀念和想法都是以它為基礎的,我們也很執著,但其實壹切業障和性都是空的,要現實壹點。

色彩是外在環境中的壹切外在的東西。空即是變,色即是空。這是壹個突破。我見過萬物的可變性,比如壹萬小時理論。每個人都能做到嗎?

那為什麽說“空即是色”呢?我們應該以壹顆變化的心關註現實。這類似於道家的“跡本圓”。

21天的好習慣,等待“綻放”,壹萬小時的理論,都可能是堅持。

幫助學生成長是對的;以成績或成績來檢驗,就是堅持。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天賦,不同的成長節奏。

?邏輯意義上的“持有”是什麽意思??有了條件,就應該有結果。邏輯強調推理。佛教不講講道理,講壹切無法解釋的東西。不是莫名其妙,只是難免沒有那麽多邏輯。

講持是指堅持不變,不考慮條件等。

人堅持下來相對容易,堅持下來就難了。為什麽,堅持不需要改變,但堅持需要發展改變,所以這個世界堅持不下去的原因就在這裏?@198274王曉娟(課程負責人)是啊,人在乎經驗,在乎別人的成功,在乎自己的名氣,而自己走自己的路,用空洞改變自己的想法,很少有人只是在盡自己的責任而不造福自己。

專事利己的人多,專事利己的人少?也是強迫癥嗎?@183860李道德上就不用說了。但這確實是壹種執念,但不能說造福他人就不是執念。

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和學習不斷提高的@210068陳曉燕要關註的是能力的範疇,即是否適合個人;同時能力也不能無限提升。橫向對比不好。

關於教育,要積極去做,但不要以成績論,不要橫向比較,要以個人為中心,給人以尊重,引導形勢,成人之美,不要強加於人...

東方哲學關註人的生活,西方哲學關註思維邏輯。朱向學習了西方的東西,學到了知識。就像今天的應試教育,山海無諾貝爾獎。【感謝】終於回歸東方人生哲學了!教育也是如此。回到原點,專註內在成長。

佛教重在變化。知識和能力的變化。知識是在時空的直覺下,在範疇下形成的,這就是堅持。

知識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嗎?論生命作為本體論的確立

這裏所說的知識的持續,是為了進壹步了解空性的本源。

西方哲學重實用,佛教重變化,視角不同。前者成就知識,後者看到變化。

知識包含規律,都是壹種堅持。但是這種堅持有壹定的道理,道理就是道理,在壹定範圍內是正確的。什麽範圍不正確?@183855郭俊雲的《牛頓定律與相對論》;歐幾裏得幾何和非歐幾裏得幾何...

1+1=2在佛教徒眼裏會變嗎?@183860李對數學和科學的堅持自有道理。看客不會用壹個不變的概念來看待事物。

佛家的本源是空,可以遵循道家的無中生有,有中生無,也就是可變性。改變也是堅持的問題嗎?@184225宋變化就是現實。

學習很痛苦,就問。

210068陳曉燕:空和道教的內涵是壹樣的嗎?@210068陳曉燕道教的虛無是壹種主觀的心態。道家不否認萬物的實體,但佛教強調沒有自我。道家講的是有無相似,佛家講的是有無相似,佛家講的是空有相似。

199424楊平原:《大問題》的研究是不是對中國哲學的研究很有好處?@199424楊平原對“我”的探索,比如。

蘇菲的世界比大問題容易嗎?還是《蘇菲的世界》更好的介紹了哲學?@199424楊平原《蘇菲的世界》是壹本西方哲學入門。

傅佩榮和郭繼承都是先學習西方哲學,再學習中國哲學。

視角問題。壹般我們重視的是現實,比如對觀念的執念,但是佛教徒看到的是,壹切都不是不變的,它的產生是因緣和業力的結合,不會改變。這是性的空虛,這是現實。

車孝義說希哲很好。

西方人起源於商業航海,所以喜歡仰望星空——哲學和科學!東方人起源於農耕,紮紮實實地學習四大發明和舉世聞名的道家哲學。“壹個民族有壹些關心天空的人,他們就有希望;壹個民族只關心腳下的東西,那是沒有未來的。”@202173葛占琴之前的說法是環境決定論,不恰當。“歷史必然性”這個概念其實可以更好地解釋這些。

順勢而為,在壹切變化中,不執著

裴頠的《論存在崇拜》針對的是道家的“虛無”,但本質上與西方的“真實存在”相似,不足以對抗道家的“虛無”

在嵇康的養生理論中,有別於儒家的“人人皆可成堯舜”和佛教的“人人皆可成佛”以及並非人人皆可成仙。這就涉及到“先天之才”,也就是氣的問題。

  • 上一篇:520全國學生營養日範文(4篇精選文章)
  • 下一篇:小寒喝什麽茶養生?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