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中國飲食文化的藝術化傾向

中國飲食文化的藝術化傾向

中國的飲食文化,由於其特定的經濟結構、思維方式和文化環境,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即藝術化傾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卓越的材料選擇

選料精良是中國廚師的第壹技能,是做出壹道好中國菜的基礎。它需要豐富的知識和熟練的應用技能。各菜系所用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輔料、調味料等。,有很大的壓力和壹定的規則。壹言以蔽之,就是“精”和“精”兩個字,也就是孔子說的:“精食不厭,精食不厭”。所謂“精”,是指所選原料,考慮到其品種、產地、季節、生長期等特點,以鮮、嫩、優為上。漢唐時期,習慣上把好吃的東西稱為“八寶”。關於宋代,八珍特指八種珍貴的烹飪材料。清代“八寶”系列眾多,主要指八種名貴原料的宴席。比如“滿漢全席”的“四寶”,就是指四組八寶的宴席。四寶或八寶,即山八寶、海八寶、禽八寶、草八寶,各指32種珍貴原料,具體為:

山八寶:駝峰、熊掌、猴腦、猩紅唇、大象、豹胎、犀牛尾、鹿筋。

海洋八寶:燕窩、魚翅、川烏、魚肚、魚骨、鮑魚、海豹、狗魚(娃娃魚)。

鳥中八寶:紅燕、飛龍、鵪鶉、天鵝、鷓鴣、彩雀、斑鳩、紅頭鷹。

草八寶:猴頭菇、銀耳、竹蓀、湯藥、驢窩、羊肚菌、花菇、黃花菜、雲香馨。

熟練的刀工

刀工,即廚師對原料進行刀工處理,使之成為整齊壹致的形狀進行烹飪,以適應火候,受熱均勻,便於入味,並保持壹定的形狀美感,這是烹飪技術的關鍵之壹。中國早在古代就重視刀法的使用,經過歷代廚師的反復實踐,創造了豐富的刀法,如直刀法、切片刀法、斜刀法(在原料上標出刀痕而不切斷)、雕花刀法等,將原料加工成片、條、絲、塊、丁、粒、絨、泥等形態和丸、球。特別是刀功與手揮相結合,將熟料和食用原料制作成藝術感十足、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花草花式拼盤,如《盛世龍鳳》、《洋洋得意》、《喜鵲入梅》、《蓮花鶴》、《雙鳳花籃》等。比如《驕傲如孔雀》就是用鴨肉、火腿、豬舌、鵪鶉蛋、蟹鉗、黃瓜等十五種原料,經過二十二道精細刀工和組裝工序完成的。

不僅僅是作家把精致的刀工當做完美的藝術欣賞,普通人也經常會壹目了然。古代有人為了開闊眼界,專門組織了壹次刀術表演,引起了轟動。南宋曾三義《同談錄》說,有壹年泰山舉行別開生面的演出,“天下第壹藝”自然包括擅長烹飪的人。“有壹個人,讓壹個人光著背跪拜在地,背上帶著壹斤肉當幾個,用刀挑著。試著撤肉,戰士背壹點傷都沒有。”拿壹個人的背當砧板,切豬肉切絲不傷背,這壹招不能不驚艷。

獨特溫度

溫度是形成菜肴風味特色的關鍵之壹。但是溫度變化很快,沒有多年的實踐經驗很難做到恰到好處。所以掌握合適的溫度是《中國廚師》的絕技。《中國廚師》能準確識別強火、中火、弱火等不同火力,熟悉各種原料的耐熱性,熟練控制用火時間,善於掌握傳熱物體(油、水、氣)的性質,還能根據原料的嫩度、含水量、形狀大小、整塊的厚薄來確定烹調順序,靈活運用,使烹調出的菜肴嫩脆可口。早在古代,《大廚中國》就曾對熱作過專題研究,闡述了熱的變化規律和要點:“五味三料,九沸九變,必與之勝,而不失其理。”北宋大詩人蘇軾不僅是個美食家,還是個廚師。他創造了著名的東坡肉菜肴,這與他善於利用烹飪時間密切相關。他還把這些經歷寫成了燉湯詩:“文火,少水,煮的時候自然美。”後人就用他的經驗,用密封的小火煮肉。肉質原汁原味,油潤鮮紅,爛而不碎,糯而不膩,嫩如豆腐,適口性好,風味突出。

火候是做菜最重要的,也是最難把握和解釋的。真的可以用“道可道,超凡道”來形容,壹個廚師能否成為名廚是關鍵。所以,中國飲食中的廚師們在烹飪時,積累生活經驗,體悟自身靈性,充分發揮自己細微的觀察經驗和豐富的想象力,創造美食藝術,所謂妙手操作,壹心壹意,真的是“知得失”。

不同的技術

廚藝是中國廚師的另壹絕技。常用的手法有:炒、煎、煮、煮、煎、糊、燉、烤、燒、燜、燉、煮、蘸、蒸、烤、拌、煎、熏,還有畫甜菜、蜜汁、蒙砂等。不同的工藝有不同的風味特點。每種技法都有幾道甚至幾十道名菜。著名的“叫花雞”以其泥烤技術聞名於世。相傳古代江蘇常熟有個乞丐偷了壹只雞。因為沒有竈具,他就把雞宰了,取出內臟,放上蔥鹽,縫好,糊上黃泥,放在火上烤,泥熟了,敲著地吃。肉質鮮嫩,香氣四溢。經廚師改良後,用多種調料烤制,味道更佳,成為壹道名菜。雲南的“過橋米線”是技法的傑作。相傳古代有壹位讀書人在書房讀書,他的妻子為了讓他吃上熱湯熱飯,創造了這種方法:將母雞煮成沸騰的雞湯,然後切成薄薄的雞片、魚片、蝦片和米線。由於浮在表面的油,可以保溫烹煮上述食物,過橋後還能保持熱乎乎的鮮嫩,因此創造了這種方法。

五味調和

調味也是做菜的重要技巧,所謂“五味雜陳,百味雜陳”。關於調料的作用,根據烹飪學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

糾正原材料的氣味;味道給了沒有味道的人;確定菜的味道;

增加食物的風味;給菜肴上色;可以消毒。

調味的方法也多種多樣,主要有基礎調味、定型調味和輔助調味,其中定型調味應用最為廣泛。所謂定型調味,是指原料加熱過程中的調味,以決定菜肴的口味。加熱前進行基礎調味,屬於前處理調味。輔助調味是加熱後進行,或者吃的時候調味。

這樣,所謂“五味調和”中的五味,就是壹個大概的參考。我們享用的菜肴壹般都是兩種以上口味的復合口味,而且是多變的。《黃帝內經》說:“五味之美,無與倫比”;《文子》說:“五味之美,不可嘗也”,說的是五味和諧,能給人帶來奇妙的享受。

總之,調料是否恰到好處,取決於品種齊全、質地優良等物質條件,關鍵在於廚師是否搭配得當。對調味比例、下料順序、調味時間(預煮、中煮、後煮)都有嚴格的要求。只要我們壹絲不茍,就能讓菜肴達到預定的風味。

優雅的心情

中國的飲食文化是高雅藝術的,主要表現在美、名、美三個方面。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引用了壹句古話“古人說‘食不如器’,意思是食美器也美,食要配以美器,求美中添彩之效。

中國的食器之美在於質、形、飾以及與食物的和諧。中國古代餐具之美,主要有陶器、瓷器、青銅器、金銀、玉器、漆器、玻璃器皿等。彩陶的粗獷之美,瓷器的典雅之美,青銅的莊重之美,漆器的通透之美,金銀的輝煌之美,玻璃的璀璨之美,都給了使用它的人壹種美的享受,是除了美食之外的另壹種美的享受。

精美的器皿之美,不僅僅局限於器皿本身的質量、造型、裝飾,還在於其組合之美,與菜肴搭配之美。

周代的鼎,漢代的套杯,孔府滿漢宴銀餐具,都體現了壹種組合美。孔府專門為滿漢全席設計的銀質餐具,共404件,可上196道菜。這套餐具壹部分是古董,壹部分是食品。器皿的裝飾也很考究,鑲嵌有玉石、翡翠、瑪瑙、珊瑚等。,刻有各種花卉圖案,有的還刻有詩詞和吉祥話,更是優雅非凡。

孔子滿漢全席餐具按四四制格局設置,分為小餐具、水餐具、火餐具、點心盒。美與食物的和諧是食物美學的最高境界。在杜甫的《兩為道》中,“紅駝峰是玉肉雞給它們帶來的,水晶的盤面是素的;而那把精雕細琢的鳳凰切肉刀卻很少用到”的詩句,同時吟誦著美食與器皿之美,烘托出美食與器皿之美的高雅境界。

在中國,餐桌上沒有叫不出名字的菜。壹個精彩的菜名不僅是菜名生動的廣告詞,也是菜名本身的有機組成部分。壹道菜的名字給人美的享受。通過聽覺或視覺感知傳達到大腦,會產生壹系列的心理效應,起到菜肴的顏色、形狀、味道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編輯這道皇家大餐

清朝是中國最後壹個封建王朝。它總結和吸收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傳統精華,將宮廷食品發展到了頂峰。從歷史檔案中,人們可以看到清代皇家飲食的五個特點:

首先,清朝皇帝壹天只吃兩頓飯。早餐壹般從早上6點開始,有時會推遲到早上8點。

晚餐多在12到下午2點。用現代的話來說,這應該算是午餐吧。兩頓晚飯後,如果餓了,就各加壹份點心。

第二,清宮禦膳主要由三大地方風味菜系組成。滿族料理是壹種民族口味,習慣於小吃,以及各種肉類和野味、粘性食物、醬菜等。都是皇帝妃子們無法割舍的美食;進入中原後,清宮沿襲了明朝宮廷飲食的特點,飲食逐漸以山東風味為主;乾隆年間,由於幾次南巡,蘇杭菜受到賞識,在宮中流行起來。

第三,清朝皇帝的飲食偏好不同。比如乾隆皇帝的飲食就很合理。光緒皇帝喜歡海鮮菜肴,每餐必點魚翅、海參、海蜇、海帶等菜肴。慈禧最喜歡的菜有烤豬皮、燉鴨舌鴨腳、西瓜杯等。,還有小籠包、炸三角之類的小吃。溥儀對西餐很感興趣,曾在故宮設立西餐廚房。

第四,清宮宴席種類繁多,從年初吃到年底。除了元旦、萬壽(皇帝的生日)和冬季至日,還有慶祝戰役勝利的凱旋宴會、籠絡臣民的盛大宴會、皇帝的婚宴、公主的婚宴、招待朝鮮使節、西藏貢使和蒙古王子的除夕宴會、皇太後的壽宴、皇後的壽宴、妃子的壽宴、王子的孫子的婚宴。此外,還有各種節日和宴會。

第五,註重養生,追求長生不老。乾隆皇帝經常喝龜陳酒、松陳太平春酒、健脾補腎狀元酒,晚年還經常吃“八珍糕”。慈禧中年以後開始喝如意長生酒。此酒能祛風除濕、止渴、疏通血管、強筋壯骨,是很好的保健品。

編輯這個餐具文化

飲食文化是中國應該引以為豪的東西,也是最容易被世界各國接受的。美味的食物很受歡迎。有沒有研究過中國人什麽時候開始擺脫吃血喝血的生活?妳什麽時候開始在爐子上做飯的?妳經常吃的餃子和餛飩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它是如何從壹個單獨的用餐系統演變成圍著桌子吃飯的?.....在香港舉行的“美食美容器具——中國歷代飲食器具展”中,我們不僅可以得到答案,還可以深入淺出地了解中國飲食偏好與器具之間的變化關系。

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展出了65,438+000多件珍貴文物。該館展覽部副研究員胡說,該館是專門為這次特展準備和組織的。大部分展品是首次在香港展出,其中超過65,438+00件是國家壹級文物,如新石器時代的灰罐和爐,隋代的金足和金杯,北魏的青瓷蓮花。

現場展示的灰罐的鍋和竈,是已知已發現的早期完整的炊具。胡說,新石器時代多堆灰鍋的鍋是三足鍋,黑鍋是最早的蒸鍋,下半部盛水,叫魏,中間有孔,上面盛食物。舊石器時代,人類以燒烤為主,新石器時代,開始煮飯蒸菜,北方吃小米,南方吃大米。現場有壹個新石器時代的“小耳朵尖底瓶”。兩邊的耳洞上掛著繩子,把它放進河裏,陶瓶就會立起來。可見當時的先民也是很明智的打水。

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青銅工藝達到鼎盛,甑甑結合已發展為青銅器體系。春秋晚期出現了餃子,那時候先民就開始懂得吃面食、餛飩、粉面了。由於這壹時期對祭祀的重視,出現了許多酒器。例如,馬背上的銅帶是壹個飲水器。f是用來裝酒的,還有“盜龍前三條腿?”b”是當時的調酒器,最特別的是“青銅冰鑒”,壹種內置盛酒方壇的冰酒用具。現場還展出了同時期常用漆器餐具的仿制品。

漢代有壹個特殊的展品是用壹圈銅片鋪壹個人頭,這在當時是壹個銅爐。此外,漢代的隨葬品陶爐反映了當時人們已經有了完備的爐竈設備。這種船形陶爐在南方很流行,而在北方只使用簡單的長方形爐。

隋唐是中國文化和國力強盛的時期。各民族在飲食文化上進壹步交流融合,菜肴品種大增,建立了不同的美食流派。當時高腳桌椅普及,宴席菜肴豐富。於是,壹套餐具分餐的形式就演變成了多人圍桌吃飯的形式。當時強調的是華麗的生活,金、銀、玻璃器皿相繼出現,做工精致。現場展出的隋唐器物有從東羅馬進口的金足、金杯等。另外,在新疆出土的唐代的餃子和點心中,點心是壹些餅,上面印有花的圖案的面。

漂亮的形狀和圖案,而餃子裏有肉,反映出新疆也受到中原飲食的影響。

至於其他朝代的展品,也有壹些比較特殊的,比如東漢的宴飲雜技畫像磚,北魏的青瓷蓮尊,遼代的蓮瓣柄金杯,南宋的英瓷註暖碗,清道光的粉彩錦荔枝蓋碗。

香河邊把世界三大飲食文化總結為:土耳其烹飪、法國烹飪、中國烹飪,中國烹飪強調刀功、火候、曖昧。中國把食材的選擇作為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飲食文化是對世界飲食文化的巨大貢獻。

中國的飲食文化已經成為世界美食的寶庫。

  • 上一篇:睡寶床墊的作用是什麽?睡寶床墊用哪種材料比較好?
  • 下一篇:春季適宜的保健食品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