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醫學概論》說“藥不如針,必是灸。”
3.《名醫錄》記載“艾葉味苦,微溫,無毒,為百病主灸。”
4.壹旦皮膚疼了,壹施灸,郁結就消了。
5.太醫竇彩在扁鵲的《心經》中說:“妻子的真元是整個身體的主宰。真氣強,人就強。如果真氣虛弱,人就會生病。真氣壹脫,人就死了。艾卓是第壹個救他們性命的。”
6.《孟子》“七年病,當求三年情。”
7.《皇帝內經》“針所為,宜灸也。”
8.老話說“壹家三年情,大夫不必來。”
9.《針灸經典》說:“欲安,丹田(關元)三裏不為。
10.《素描坊》雲:“夫必為人師,其灸必為常人所施。”(晉隋陳)
11.《千金方耀》提出,除非灸不精,否則灸足三裏稱為“長壽穴”。(唐代孫思邈)
12.不要與不灸李三的人同行(日)
13.不灸三裏者不為旅(日本)
14.《針灸易學》壹書甚至強調:“灸瘡必然發生,除病如抓。”
15.《皇帝內經》記載:“大風汗出,灸意愛穴。”
16.宋代救急灸法:“救人之急者,唯燃艾為先。”
17.《宋史_太祖傳》:“太宗病,皇帝看了,親眷皆焚艾。”
18.《莊子》“秋所謂無病自灸。”
19.扁鵲《心經》說:“人晚年陽氣衰,故手腳不能溫,腰背無力,行動困難。以息蓋人,人不死,怒者生陽。”
因此,當陽氣耗盡時,心臟就會死亡。人沒病的時候,經常艾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他們雖然沒有達到長壽,但也可以活到壹百歲。"
20.《神灸經綸》雲:“夫灸取於人,火熱而快,體軟而剛用。能消陰,行而不守,擅入臟腑,以艾之香火為燈芯,通十二經脈,行三陰,調氣血,治百病,功效相同。”
21.《本草從新起》中說:“艾葉味苦,性苦,純陽,能歸禁陽,疏通十二經脈,取三陰,調理氣血,驅寒濕,暖子宮,用其灸通經絡,可治百病。”
22.唐代王韜指出:“是以防禦風邪為基礎,用煎、針、蒸、熨,各法可治。至於火艾,那是絕無僅有的。”
23.李時珍的父親李顏穩《艾葉傳》稱贊艾葉“產於殷珊,端午采集,為治愈艾灸病作出了巨大貢獻”。
24.《養生壹詞》記載艾灸確實是養生的方子,艾灸四十多年了。艾灸不限寒暑,疲勞艾灸為上策。孩子生病了要艾灸,比吃藥好。(日本-八連景山)
25.《東醫保健》說,艾灸臍有“養腹、助兩腎、填精補髓、返老還童、祛病延年”的作用。(朝鮮-Heo君)
26.《鞭瘧鬼》詩說:施艾竹,艾灸大師,涼如獵火。(唐代韓愈)
27.《詩經·汪鋒》:“相愛壹日,如隔三秋。”
28.孔昆《哀府》“艾琦行色匆匆,煙霧繚繞。”
29.俗話說,家有艾草,老少皆宜無病。
30.俗話說“欲安老人,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