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文帝、景帝時期對天下的治理。
漢初社會經濟薄弱,朝廷對黃老的統治技巧大加贊賞,采取了“輕賦”、“與民同息”的政策。
文帝第二、十二年,地租減半,文帝十三年,地租也全部免除。同時,也不容易派兵到周邊敵對國家維持和平,以免消耗國力。這是輕佻大方的政策。
漢文帝過著節儉的生活。宮裏沒加衣服,衣服沒拖地,車也沒加。窗簾未繡,縣內禁止貢獻珍奇外物。因此,國家的支出受到抑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是休養政策。
漢文帝、漢景帝也非常重視農業,多次下令勸說農民修農桑課,並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田麗等若幹人,並給予獎勵,鼓勵農民生產。獎勵辛勤工作的農民,說服官員關心農業和桑樹。每年春天,他們親自下田,為人民樹立榜樣。
文景時期講究“以德教化百姓”,當時社會相對穩定,百姓富裕。到了景帝末年,國家的糧倉已經滿了,國庫裏大量的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都爛了,散落的錢更是數不清。
隨著生產的恢復和快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見的穩定繁榮景象。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這是封建社會的第壹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文景的統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服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