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立春、雨、匍匐、春分、清明、谷雨、長夏、小滿、芒種、夏至日、小暑、大暑、立秋、初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嚴寒。
立春、長夏、立秋、立冬分別代表四季的開始。“站”是開始的意思。公歷壹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65438+10月7日左右。
夏天的至日和冬天的至日——這意味著夏天和冬天已經到來。“到”的意思是到達。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壹般在每年公歷6月21日和2月22日12日。
擴展數據: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就用土規測量日晷(即在平面上豎起壹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陰影的長度),以確定春分、夏季至日、秋分、冬季至日四個節氣。壹年中,中午土歸陰日最短的是夏季的至日(又稱“短日”、“短日”),最長的是冬季的至日(又稱“長日”、“長日”)。
長度適中的影子就是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尚書》記載了節氣。商朝只有四個節氣,而周朝有八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最早出現在西漢劉安的《淮南田字訓》中,《史記·太史公序》中也提到了陰陽、四時、八地、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中國古代用農歷記錄時間,用陽歷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的祖先把五天稱為1,三天為壹,稱為節氣,全年分為24個節氣中的7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