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副諺語對聯。選自石的《傳家寶》和的《座右銘》。第壹副對聯的意思是懂得知足常樂的人,往往會感到幸福。這裏有壹個心態問題。宋代詩人林逋說:“知足者貧樂,不知足者富憂”(《心安錄》)。怎樣才能讓人感到滿足?關鍵是要“少壹點自私,少壹點欲望”,“少壹點欲望很容易,身心健康也很容易”(馮晴·班的《沈悶的家庭頌》)。對於老年人的保健,有壹個知足的心態尤為重要。72歲的孟凡利寫了壹首順口溜寫得好:“不必憂慮,無所求,何必憂慮呢?”明月清風隨取,青山綠水任徜徉;知足者常樂,克己者甘為孺子牛;長不看舒,夢穩慢。”(書法,2號,1983)。第二副對聯的意思是,能忍則事,心平氣和。自古以來,中國人似乎都很重視隱忍:比如“必有隱忍,其事有益”(《尚書·陳俊》);”不忍小而為之,必有大謀”(《論語·衛靈公》);小人不忍害其義”(漢司馬遷《史記·梁孝王世家》)。還有民間諺語“忍能生百福,和能生千吉”“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至於以張湯鞏義名義寫的《百忍歌》,在舊社會廣為流傳。《百忍歌》雲:“仁者忍人所不能忍,智者忍人所不能忍。仔細想想以後再忍,裝聾作啞再忍。忍字可遍天下,忍可鄰。忍受冷漠滋養心靈,忍受饑寒才能站起來。忍著辛苦,忍著放蕩,沒病。“當然,“忍”也要具體分析,不能不分場合、不分對象,不分是非曲直,壹味地屈從、忍氣吞聲。
上一篇:威海什麽時候聽海林居送?下一篇:什麽生意最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