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和茯苓組成。最早的是“八味地黃丸”,見於張仲景《金匱要略》。後來宋代名醫、兒科醫生錢乙將八味地黃丸中的溫補藥附子、桂枝去掉,變成現在的六味地黃丸,用於治療小兒先天不足、發育遲緩等疾病。
後來明代有壹派中醫推崇腎的作用,認為腎是人的“先天之本”。壹時間,很多名醫都提倡補腎。比如明代名醫薛基,最擅長補腎。他主張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腎陽虛用八味地黃丸。雪姬的做法得到了後世眾多醫家的認可,他們的補腎觀點對後世影響很大。
適用於腎陰虛
從歷代醫家的觀點可以看出,六味地黃丸主要是滋補腎陰;另外,從方劑的組成來看,可以達到補三陰(補腎陰、補肝陰、補脾陰)的功效,比如熟地黃可以補腎陰;山茱萸則是肝腎雙補,通過補肝達到補腎的目的;山藥能補脾腎,通過健脾補後天。可見六味地黃丸只適用於陰虛,不適用於陽虛。
如何判斷是陰虛還是陽虛?腎陰虛的典型癥狀除了遺精、夢遺、早泄外,還有潮熱、盜汗、手足心煩、口幹咽燥等。腎陽虛的典型癥狀是腰膝酸軟,疲勞不耐,經常疲勞,四肢冰涼,惡熱惡寒。有些腎陽不足的人還可能出現勃起功能障礙、早泄、遺精等性問題。
那麽,目前中年人是腎陽虛多還是腎陰虛多呢?對於正常人群來說,做這樣的區分毫無意義。陰虛陽虛是指腎虛發展到壹定程度後的癥狀。大部分人可能只是處於腎氣輕度不足的狀態,遠沒有到腎陰虛或腎陽虛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