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釣魚時,願者上鉤(拼音:ji ā ng t à ig not ng di à oyú,yu à nzh ě sh à ng not u)是壹個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這個成語的相關典故最早見於《史記·齊太公世家》。類似的故事在《王武評話》和《沈峰宜顏》中也有記載。
《武王傳》中記載,姜太公隱居在渭河邊,經常在河邊釣魚。他的捕魚方法非常特別。魚竿很短,魚線只有三尺長,魚鉤是直的,沒有放魚餌。人們嘲笑他。他說,“願者上鉤”。
後人用“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來比喻願意做可能被騙的事情。這個成語可以在句子中作賓語、從句或獨立句。又說“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成語的用法: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比喻願意做可能被欺騙的事情。這個成語可以在句子中作賓語,也可以作從句,或者獨立成句。又說“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明、葉良標《分金錄·節度》:“自古說得好,釣魚,願者上鉤。如果不願意,怎麽可能強?”
清代,蒙古族第十回“浪漫之夢”:“我在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如果賈老爺愛我,我不留他,他也不走。如果妳不愛我,我再給他留壹些,他不在了。”
毛澤東送別司徒雷登:“美國人在北平、天津、上海撒了些救濟粉,看誰願意彎腰去撿。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來這裏的食物,吃了會傷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