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慣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主食是五谷雜糧,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類。產生這種習俗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是中原地區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
熱食和熟食是中國人飲食習慣的主要特征。這與中國早期的文明和烹飪技術的發展有關。
西方國家繼承了遊牧民族和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統,以漁獵養殖為生。傳統飲食習俗主要以動物性食物為主。采植為輔,肉多,衣食用皆取自動物。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結構適應了高緯度地區的地理和氣候。結合生熟,蔬菜經常以沙拉的形式出現。
第二,飲食概念和指南
由於中西哲學的差異,西方人在飲食上重視科學和營養,所以營養是現代西方飲食的最高準則。即使是西方首屈壹指的美食大國法國,雖然其飲食文化在很多方面與我們相似,但在營養方面,雙方已經拉開了距離。
中國的五味調和烹飪技術旨在追求美味。加工過程中的熱炒和長時間的文火攻擊會破壞菜肴的營養成分。法式烹飪雖然也追求美味,但始終不忘“營養”這個前提。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現代烹飪思潮,特別強調養生,所以說西方飲食非常重視營養,這是普世的。
雖然我們註重食療、食補、食補,重視通過飲食養生強身,但我們的烹飪以追求美味為首要要求,導致很多營養成分在加工過程中流失。
我們壹直把追求美食作為吃飯的首要目的。民間有句諺語:“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人們註重“色、香、味”而不提營養搭配,“味”字壹直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