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頭葛記》出版於1694,書中選錄了300多個中醫常用方劑,分為補、發表、攻內、嘔吐等20類。用七言歌的形式來概括和總結。每邊附有簡註,方便初學者學習和背誦,是壹部廣為流傳的方劑學著作。
在我國的中醫方劑中,壹個湯劑往往由多種藥材組成,配制方法繁瑣,藥材名稱抽象枯燥,不便於記憶和掌握;所以古人試圖把壹些傳統的有效藥方改成詩詞。
相關背景
在古代,行醫除了艱苦的探索和實踐,主要靠查閱書籍和簡牘。但是把常用的方子編成專書掛在手肘後備查,就很不方便了。於是處方歌應運而生。最早把中醫方劑編成歌曲的人,是沒有概念的。
該方子起初在醫家間流傳,後不斷總結完善成宋方子。明清之際,王昂編撰了壹部《堂頭歌集》,起初被稱為善本。
在此之前,有明朝醫生李端的《醫學概論》。書中除了列傳、保養、運氣、經絡、臟腑、診斷、針灸等內容外,還采用了文學與詩歌混合的方式,在列舉方藥內容時,將藥物名稱簡單地收錄在歌曲中,以幫助記憶。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湯頭歌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