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化沙地草地的生態治理中,我們提出了“以地養地”的模式,主要是利用少量的土地和現代技術手段,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社區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生活質量,騰出大量的土地“休養生息”,借助自然力實現退化草地的恢復[9,10]。它的做法也很簡單,就是在水、電、肥、運、技都有保障的地方,建立少量高效地,調整生產生活方式。大量退化的土地將被釋放出來用於圈地,並進壹步發展成為保護區。使用的土地與自然恢復的土地之比可以是1:100。這是因為退化生態系統的生物生產力目前普遍較低。比如退化草地上的草產量只有30-100斤/畝(鮮重,下同),而飼料產量經過壹定的技術措施可以達到6000斤/畝以上。這樣做的科學依據是,建立在水肥保障上的集約用地不會退化,大陸的農業文明5000年沒有衰落,主要是因為那裏的土地沒有退化。在草原地區,保護土壤免受風吹是非常重要的。其實這方面的知識早在我國西周時期就有了。比如《易經》中就有“萬物以土為基”、“百谷皆美”的結論。可惜在現代化先進的今天,這個簡單的道理很難引起人們的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