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今天,二十四節氣仍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二十四節氣具體包括:立春、雨、蟄、春分、清明、谷雨、長夏、小滿、芒種、夏至日、小暑、立秋、初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嚴寒。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的,即把太陽壹年的運動軌跡分成24等份,每個15為1,每個1為壹個節氣,從立春開始,到嚴寒結束。
保護遺產
“將二十四節氣列入‘非遺’,有利於增強這些節氣的普及性,保護其文化內涵。二十四節氣及其優秀文化,如師法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天人合壹的智慧,中國人對宇宙和自然的獨特認識,都應該認真研究和探討,為當今社會做貢獻。
對於壹些傳承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間文化問題,要積極發掘符合時代的內容,使之與時俱進,與時代產生共鳴。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 165438+10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