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章的簡要分析
(1),使用“引君入國”的說法。逼迫王惠“精忠報國”的行為只是壹時的反應,並非真正的愛民,與鄰國政治沒有本質區別;還用“連鎖推理”的形式強調道的實行要從不違反農時、發展生產、解決人民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入手;還指出要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然後對他們進行教育,讓他們懂得“孝”的含義,來解決精神文明問題,這樣才能民心相通,國家興旺。
(2)結構化寫作。孟子的文章表面上看似散漫散漫,實則段落清晰,層次有序,環環相扣,密不可分。在本文三個部分的結尾,依次使用了“人不多”、“不希望比鄰國多”、“世界上的人多”等詞語,既對各部分的內容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反映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全文各部分連接成壹個有機的整體。
3.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289)戰國時期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是子思(孔子之孫,本名紀)的弟子,曾遊說齊、宋、滕、魏等國。當時孟子說“唐禹三代之德”,被執政者認為迂腐,脫離實際,沒有被采納。所以孟子“退與萬章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撰《孟子》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