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蛾的形態特征
成蟲翅、體、附肢被鱗,口器為虹吸式或退化式。幼蟲呈蠟燭狀,口器咀嚼式,體節密散剛毛或毛狀體、毛簇、枝刺等,腹足2~5對,以5對居多,具趾鉤,多能吐絲結繭或結網。若蟲為圍蟲。卵多為圓形、半球形或扁圓形。
成蟲
1.頭部
略呈球形或半球形。觸角多節、絲狀、桿狀、櫛狀(羽狀)等,雄性觸角通常比雌性觸角發達。口器通常是虹吸式的,只有小翅蛾等少數低等蛾類保留了上下顎。
2.胸部
胸部發達,胸節趨於融合。低等蛾類的前胸比較發達,而高等蛾類的前胸壹般比較退化,呈頸狀,兩側有小突起,稱為翼狀突起(或領狀突起)。中胸非常大,有盾牌和小盾形板,盾牌前部兩側有壹對發達的肩板(或肩胛骨)。後胸部的背板很小。
2、腹部
腹部呈圓柱形或紡錘形,****10。
2、飛蛾的生活習性
"殘燈壹盞野飛蛾"。在晴朗的夏夜,只要走到路燈下,總能看到許多美麗的飛蛾,它們圍著路燈不停地轉啊轉,身子撞在燈罩、燈桿上,翅膀撞破了,也全然不顧。
1、飛行習性
飛蛾屬於鱗翅目昆蟲,飛蛾大多在夜間活動,飛蛾大多是夜行性動物,也就是說飛蛾不是因為愛慕燈光而圍著燈轉。飛蛾是虹吸式口器,口器上有專門的吸管,飛蛾主要靠吸食植物的汁液為食,它們不會到路燈下捕食小飛蟲,也就排除了人類認為飛蛾是因為食物而趨光的可能性。
2、取食習性
幼蟲有咀嚼口器,以植物葉片為食。成蟲不能咀嚼食物,而是用長吸管狀的口器吸食樹液、花蜜等。
成蟲以花蜜為食,花蜜有助於植物授粉。但吸果液蛾成蟲能刺破果實,吸食汁液導致落果,是柑橘、桃、李、梨等果樹的重要害蟲。
3、趨光性
飛蛾從旁觀者看來,好像顯然是被光所吸引。但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飛蛾在明亮的物體周圍徘徊,"因為它們暈頭轉向,無所適從"。只要光源非常遙遠,比如太陽或月亮,飛蛾眼睛接收到的光的角度就幾乎是均勻平行的,只要飛蛾以近似直線的方式飛行,視覺圖像就不會改變。
三、防治方法
1、誘殺:
用黃色材料制成大小合適的黃板,插在田邊,略高於棉花,板上塗機油,每周塗壹次,可大大降低棉田蟲口密度。
2、藥殺:
可掌握在棉花上、中、下三葉平均單葉蟲量達到16-20頭時,用10%吡蟲啉1500-2000倍液、1.8%阿維菌素1000-1500倍液、25%殺蟲雙1000-1500倍液或25%棉蟲殺1500倍液噴殺。
擴展資料:
。蛾類品種
1、Sapium macrocephalus
(1)該蛾翼展 250 毫米,前翅頂角顯著突出,體翅赤褐色,前翅和後翅內、外線白色;
(2)內線的內側和外線的外側有紫紅色的邊緣和棕褐色的線條,其間夾雜著粉紅色和白色的鱗片;
(3)中鱗片末端有壹三角形透明大斑;
(4)外緣黃褐色,有黑色波狀細線;
(5)頂角粉紅色,內側近前緣有壹半月形黑斑,土黃色,下有紫紅色縱紋,黑斑與紫紋之間有鋸齒狀白紋連接。後翅內側棕黑色,外緣黃褐色,末端有黑色波紋,內側有黃褐色斑點,中心有赤褐色小點。
2.綠斑姬地尺蠖蛾
成蟲前後翅基部和中線有幾個大的深綠色斑塊,前翅端線靠近前緣處有四個小的綠色斑塊。成蟲主要出現在6~7月和9~11月,分布於桃園縣復興鄉、南投縣惠蓀林場和臺東縣蘭嶼。
3.中帶白苔蛾
燈蛾科。成蟲前翅白色表面中央有壹黑色水平寬帶,雌蛾寬帶中央外側微凸,雄蛾明顯外凸。成蟲主要出現在 5 月至 6 月、8 月和 10 月至 11 月,壹年可能出現三代。分布於烏來、北橫公路、梅峰、羅紹、藤街等中低海拔山區。
4、核桃豹紋夜蛾
瘤蛾科。成蟲前翅淺黃褐色,布滿大小不壹的白色斑點,外緣排列著大小不等的黑色斑點。成蟲夏季活動,分布於羅紹、慈恩等地的中海拔山區。
百度百科-蛾類
百度百科-蛾類(昆蟲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