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分 在急風暴雨中成長
內容提要:1922年,正是軍閥混戰的年代。軍閥過來,要錢要物;軍閥過來,搶糧搶夫,民不聊生。今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在山東省博山縣北崮村的壹個貧苦農民家裏。
焦裕祿的少年時代是在罪惡的舊社會度過的。他體會到了世間的苦難。後來,在黨的教育和領導下,他參加了民兵,入了黨,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他經受了戰爭的考驗和鍛煉。
壹、大苦大恨深欲翻身
焦裕祿出生在壹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代飽受苦難的煎熬。7歲上學,學習刻苦認真,考試成績總在前幾名。1932年,家鄉遭遇饑荒,家境十分貧寒,11歲的焦裕祿被迫輟學,跟著貧苦的鄉親們推獨輪車、運煤賣煤。
在黑暗的舊社會,焦裕祿壹家和廣大勞動人民壹樣,受到皇帝、官府、三座大山的殘酷壓迫和剝削,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焦裕祿十幾歲時,日本鬼子侵占了山東博山。為了壹家人的生計,他被迫到黑山煤窯當苦力。每天要幹十幾個小時的重活,得到的只是壹點橡子面,不要說是養家糊口,就連自己的肚子也吃不飽。
焦裕祿的父親因無錢還債,被地主逼死。眼淚還沒流幹,焦裕祿就被日本鬼子抓去撫順的煤窯當苦力。在日本鬼子和漢奸刺刀的威脅下,他被迫每天在煤窯裏工作十五個小時以上,和焦裕祿同誌住在壹個工棚的二十三個人,在兩三個月的時間裏,就有十七個人被折磨致死。每當工友們不幸遇難時,焦裕祿的心裏比針刺還難受。他不忍日本侵略者慘無人道的折磨,和工友們壹起與敵人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冒著生命危險逃出虎口。
焦裕祿逃出虎口,落入狼窩。他逃荒要飯,跑到江蘇蘇州縣,給壹個姓胡的地主當長工。焦裕祿受到了更多的折磨,甚至在他生病的時候,地主還強迫他幹活。
這種階級仇恨和民族仇恨在焦裕祿幼小的心靈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45年,毛主席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焦裕祿的家鄉解放了。他懷著翻身求解放的強烈願望回到了家鄉。
二、走上革命道路
焦裕祿是壹個生於苦水、長於苦水的青年農民,他找到了黨組織,參加了民兵。在地下黨的啟發和教育下懂得:勞動人民要徹底翻身得解放,必須心在**** 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推翻皇帝、政府、三座大山,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焦裕祿很快當上了村裏的民兵班長,他經常帶領民兵打土豪、除漢奸,配合部隊消滅敵人。在鬥爭中,他總是沖在最前面,出色地完成上級交給的每壹項任務。
在黨的教育培養下,焦裕祿同誌於1946年1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成為壹名堅強的革命戰士。
他在入黨申請書上這樣寫道****,黨是人民的救星,沒有****,革命就不能勝利,窮人就不能翻身。我要聽毛主席的話,跟著**** 產黨,為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中國,實現**** 產主義而奮鬥!
焦裕祿入黨不久,領導就把他調到八陡區武裝部當幹事。在武裝部工作期間,他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有壹段時間,民兵缺乏彈藥,他就根據上級指示,帶領大家學習自制地雷,積少成多地埋設雷區。焦裕祿在學習制作地雷和埋設地雷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經常帶領民兵摸黑在敵人據點旁埋雷,埋完雷就放冷槍,罵陣,故意刺激敵軍。敵軍壹出來,就被炸得粉身碎骨。
1947年春,盤踞在淄川、博山、章丘三縣的還鄉團糾集在壹起,準備掃蕩崮上根據地。當時,敵眾我寡,力量懸殊,要增援主力,時不我待。焦裕祿在研究對策時,提出了智退敵人的辦法。派6名同誌在黑山、嶽莊壹帶。在民房門上用粉筆寫上 "八陡×團×營駐紮"、"×團×營×連駐紮 "等字樣。當敵人路過這裏時,看到民房上的粉筆字,大吃壹驚,認為八路軍主力部隊即將開拔,慌忙下令撤退。等敵人摸清虛實,再掉頭回來時,我援軍已到,粉碎了還鄉團的陰謀,保護了崮上根據地。三、隨著大軍南下開辟新區
1947年7月,為了幫助新解放區人民翻身求解放,焦裕祿被調到渤海區南下工作隊,訓練後分配到淮河大隊中隊任中隊長。南下途中,他經常為女同誌和體力不支的隊員背背包、拿口糧袋。最多的時候,他壹個人背了四個人的背包。
為了做好沿途新解放區的宣傳工作,大隊黨委要求壹中隊在較短時間內排演壹部反映國民黨統治下河南農民悲慘生活的大型歌劇《血淚仇》。焦裕祿主動請纓扮演劇中的主要人物王棟材。沒有排練時間,他就邊行軍邊背臺詞。休息宿營時,他擠出時間集中排練,常常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20天後,《血淚仇》在陽谷縣首演。當晚,方圓十幾裏的老百姓,扶老攜幼,趕來觀看,場上人山人海。焦裕祿同誌慷慨激昂的演唱,認真逼真的表演,深深感染了觀眾。臺上聲淚俱下,臺下淚流滿面,全場充滿了哭喊聲和痛罵國民黨反動派的怒吼聲。群眾齊聲高呼:"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國!"演出結束後,許多青年當場報名參軍。
1948年2月13日,南下工作隊到達河南。焦裕祿同誌被分配到尉氏縣彭店區,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他堅持依靠貧苦農民,發動群眾,經常在彭店古會進行政治宣傳。在彭店區委的領導下,群眾很快被發動起來。隨後,他建立了農民協會和民兵組織,沒收了地主的浮財,分了地主的土地。
面對彭店的新形勢,駐紮在彭店邊緣地區的國民黨軍隊聞風喪膽,恨之入骨。1948年3月的壹天,炎陵縣保安團團長、大土匪頭子洪啟龍親自率領四百多名匪兵,殺氣騰騰地撲向彭店村。當時,村幹部、民兵共****,只有十五人,三支短槍,十來支長槍。焦裕祿同誌沈著冷靜,把幹部、民兵分成三組,壹方面組織群眾轉移,壹方面指揮民兵掩護。當敵人離村子只有幾十米遠時,焦裕祿壹聲令下,十幾支槍同時開火,埋伏的群眾壹擁而上,齊聲吶喊:"沖啊!沖啊!"貪生怕死的土匪們以為遇到了八路軍主力,嚇得落荒而逃。
1948年5月,焦裕祿調到尉氏縣委宣傳部當幹事。正當麥子即將開鐮收割時,縣委突然接到情報:敵七十五師準備掃蕩我五分區,搶收麥子。為了保護群眾的勞動成果,焦裕祿迅速趕到彭店區向基層幹部和群眾傳達了敵人和縣委的指示,並帶領群眾壹面搶收麥子,壹面隱蔽轉移。敵人趕到時,田裏的麥子已經收割打完。敵人不僅沒有搶到麥子,還中了埋伏,被迫倉皇逃竄。
1948年冬,淮海戰役打響,隆隆的炮聲敲響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喪鐘。火線上,解放軍戰士英勇殺敵;火線下,人民群眾奮力支援。焦裕祿同誌根據上級指示,組織帶領擔架隊,在尉氏縣支前總隊部的領導下,投入到支援淮海戰役的偉大鬥爭中。
焦裕祿同誌對擔架隊隊員進行階級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激發革命鬥誌。他自己積極帶頭,努力工作,以模範行動影響他人,使運輸工作提前完成,受到上級的表揚。淮海戰役結束時,豫皖蘇第五師授予該旅 "支援前線模範 "錦旗壹面。
1949年春,焦裕祿同誌完成支前任務後,從淮海前線回到尉氏縣,被任命為大營區副區長,負責剿匪反霸工作。根據大營區的實際情況,區委確定了分化敵人、教育多數、孤立少數、打擊頑固分子的對敵策略。黨的政策和策略發揮了巨大威力,惡霸地主黃老三被抓獲並判處死刑。"黃老三被殺後,大英的天放晴了"。1950年夏,焦裕祿同誌升任大營區委副書記、區長。
1950年冬,焦裕祿同誌任****團尉氏縣委副書記。面對新的工作、新的環境,焦裕祿同誌毫不猶豫,力挑重擔,在實踐中摸索,在幹中學。壹上班,他兜裏就多了壹個小本子,專門記黨的大事、記團的業務。
他在工作中,把黨的重大方針政策和團的業務工作記在心上,記在腦中,記在心裏,記在行動上。"我的工作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他說。
焦裕祿同誌善於做青年的知心人。每次下鄉,他總是帶著當年南下陪青年下鄉時帶來的二胡。他就像青年的兄長,青年有什麽困難和想法總要和他拉在壹起。由於工作需要,經常抽調廣大縣、區幹部去做黨的中心工作。有的同誌認為團的工作難做,中心工作不好做,黨委批評,業務不精,上級不依靠,有畏難情緒,不願做團的工作。焦裕祿卻形象地說:"團的工作是黨的工作的壹部分,黨是頭,團是手和腳,壹個人只有頭,沒有手和腳怎麽能行呢?"
1952年春,焦裕祿同誌調任陳留團宣傳部長,參加地委工作組到杞縣搞土地復查。他利用壹切機會聯系青年,調查青年思想實際,利用各種空隙找團幹部談心,了解青年工作情況,常常通宵達旦。壹位團幹部說:"團的工作比別人多,比眼睛多。焦裕祿笑著說:"年輕力壯的時候不為黨多做點事,將來老了,恐怕想幹也幹不成了!"
1953年夏天,焦裕祿同誌擔任共青團鄭州地委第二書記,壹批在尉氏縣工作的人來看他,老同誌見面,分外熱情。焦裕祿問:"這次去哪裏?"他說"調到省裏分配工作去了"。焦裕祿說:"是啊,團幹部總要轉業的。但我們做了團的工作不能忘了青年,要時刻把教育青年的任務扛在肩上。"
第二部分 工業戰線上的紅旗手
內容提要:1953年,全國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上邁出了矯健的步伐。此時,黨從各方面抽調了大批優秀幹部,派往工業戰線。
焦裕祿懷著無限的激情,抱著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崇高理想,從農村工作崗位來到洛陽礦山機器廠。
解放前,焦裕祿只讀過幾年小學,文化程度低,科學知識更差,擺在他面前的是壹門全新的、難度很大的課題。如何完成黨交給的任務?他想:"如果壹腔熱血,不懂業務,不懂技術,就不能適應現代化的工業生產。廠黨委深深體諒焦裕祿的心思,把他送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到大連起重機廠實習,在學習和實習的過程中,他刻苦鉆研。辛勤勞動,努力攀登科技高峰。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期間,他是壹名優秀黨員;在大連起重機廠實習時,職工們稱他為 "最優秀的車間主任";在大連起重機廠工作期間,他又被評為 "優秀共產黨員":"在洛陽礦山機械廠任調度科長,大家熱情地稱他為 "政治科長"。終於終於從門外漢變成了內行,成了工業戰線上的紅旗手。
壹、新的課題
1953年,國家開始大規模的工業建設,黨需要大批優秀幹部加強工業建設,同年7月,焦裕祿被調到洛陽礦山機器廠。同年 7 月,焦裕祿調入洛陽礦山機器廠。他擔任籌備處資料室秘書組副組長,負責收集洛陽水文、地質、氣象等歷史資料,為廠址選擇提供科學依據。從農業戰線轉到工業戰線後,焦裕祿決心從頭學起。廠裏修壹條金礦公路,從金谷園車站直達建廠。任務重,時間緊,新組合的班子和調來的幹部都沒有修過橋和路,產生了畏難情緒,為了加快工程進度,焦裕祿吃住在工地,認真幫助解決工程中的困難和問題,督促施工進度,檢查工程質量。
1954年8月,金礦公路剛剛通車,廠黨委決定焦裕祿和部分轉業幹部,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當時,個別幹部由於家庭困難,不敢堅持學習。在焦裕祿的帶動下,強調家庭困難的同誌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他們在哈爾濱復習課程,刻苦鉆研工業管理知識,為由外行變內行奠定了理論知識基礎。
第二,成為工業管理的內行
1955年初,洛陽礦山機器廠決定提前開工生產。焦裕祿同誌又被分配到大連起重機廠機加工車間,當見習車間主任。焦裕祿向起重機廠的同誌們提出了要求:"在廠裏學習管理業務,需要多長時間?"對方說"有壹兩年時間大致能摸到門道"。焦裕祿決心加快步伐,縮短實習時間,整天和工人們壹起勞動。凡是與管理業務有關的問題,他都要刨根問底。有時為了弄清壹個零件的加工過程,他壹連跑了好幾個車間。為了盡快掌握工業管理知識,他向調度員學調度,向計劃員學生產計劃。有壹次,他要求計劃員讓他自己試著安排計劃。計劃員覺得焦裕祿同誌才練了幾個月,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計劃。見他有些猶豫,焦裕祿用商量的口吻說:"妳在旁邊看著,如果我安排錯了,妳馬上改正。"策劃人拗不過他,只好讓他試試。結果,焦裕祿居然很快就編好了計劃,安排得既周密準確,又切合實際。
1956年7月至10月,《起重機廠報》連續發表了焦裕祿同誌題為《減速機工段黨小組是怎樣保證計劃完成的》、《關於工段長工作方法的幾點體會》、《談談前進競賽中的問題和意見》等署名文章。文章強調了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提出了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動群眾、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等意見。
同年11月11日,《起重機廠報》刊登了 "機械車間被評為爭先創優前後臺單位 "的消息,並整版刊登了焦裕祿撰寫的《機械車間三季度競賽總結》12月,焦裕祿為車間基層幹部總結了十條工作經驗。這十條工作經驗是(1)依靠群眾;(2)發揚民主;(3)經常總結工作;(4)學習政治;(5)利用積極分子做工作;(6)了解群眾思想,關心群眾生活;(7)依靠黨的領導;(8)搞好團結;(9)學習黨的政策;(10)主動向上級匯報工作。工廠黨委采納了這十條經驗,改進了管理方法,調整了生產。
1956年底,焦裕祿同誌滿載學習成果回到洛陽礦山機器廠,擔任金工車間主任,帶領職工投入到緊張的設備安裝工作中。
1958年春,壹金車間設備安裝工作雖然沒有完全結束,但廠黨委卻下達了試制兩米五雙滾筒絞車的任務。當時,設備不全,人員不齊,缺乏經驗。為了突破難關,完成任務,焦裕祿日夜不離車間,始終和工人們壹起勞動,打水、送飯、遞工具、喊吊車。實在困了,就把大衣鋪在板凳上閉上眼睛,經過兩個月的奮戰,我國第壹臺新型兩米五雙筒絞車制成了。由於生產成績顯著,1958年底,壹金車間被命名為廠裏的紅旗車間。
1959年春,洛陽礦山機械廠全面投產,焦裕祿被任命為廠調度科科長,擔負起全廠的生產調度任務。他工作起來壹絲不茍,腳踏實地,經常深入車間了解情況,幫助車間解決困難和問題。在他隨身攜帶的口袋裏,常常裝著好幾種工作本,分門別類,記錄著車間的情況。大到生產任務、設備狀況、勞動力情況,小到哪個職工有什麽思想問題、家庭困難等,他都記得清清楚楚,如數家珍。工人們說:"焦科長不僅熟悉業務,還善於抓政治、抓人心,跟著他再重再難的任務,我們都樂意接受。
就這樣,焦裕祿同誌在黨的培養下,很快成為管理工業的行家裏手。
第三部分 壹個縣委書記的榜樣(壹)
內容提要:1962年冬,焦裕祿受黨的委派來到蘭考,當時,正是我國國民經濟處於暫時困難時期,蘭考風沙、內澇、鹽堿等自然災害十分嚴重,農業產量很低,群眾生活十分困苦.......焦裕祿同誌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對幹部群眾進行思想教育、階級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激起了縣委領導和人民群眾抗災自救的鬥誌,掀起了挖河排澇、封閉沙丘、根治鹽堿除 "三害 "的鬥爭高潮。
在除 "三害 "鬥爭和各項工作中,焦裕祿以身作則,帶病實幹,嚴守紀律,關心群眾,後因積勞成疾,以身殉職。
壹、激勵蘭考人民抗災自救
1962年冬,焦裕祿同誌懷著改變災區面貌的雄心壯誌,來到蘭考。
擺在焦裕祿面前的蘭考大地,災情嚴重。橫貫境內的兩條黃河故道,是壹眼望不到邊的黃沙;成片的澇坑,結著青冰;白色的鹽堿地上,枯草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今年,春季沙毀小麥20萬畝,秋季淹死莊稼30萬畝,鹽堿地10萬畝秧苗被堿死,全縣糧食產量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面對重重困難,在貧農出身的**** 產黨員認為,有三十六萬艱苦奮鬥的人民,有烈士流血犧牲解放出來的九十多萬畝土地。只要加強黨的領導,有再大的困難,也壹定能殺出壹條血路來。
焦裕祿同誌說:"感謝黨派我到最艱苦的地方去,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請組織放心,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決不離開這裏。"
第二天,當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任縣委書記時,他已深入農機調查走訪。他拜群眾為師,虛心向群眾學習。開座談會,全面了解災情及原因,尋找救災辦法。同時,焦裕祿同誌教育幹部要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深入各家各戶,了解情況,宣傳政策,進行思想動員,開展社會主義教育。
通過教育動員,蘭考人民明確了前進的方向,振奮了抗災自救的精神,堅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決心,滿懷信心地改變了多災多難的舊蘭考。
焦裕祿同誌經常住在農民的草庵裏,蹲在牛棚裏,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他以高昂的革命熱情和對群眾的無限信任,在群眾中問、聽、看。他聽到了許多農民要求 "翻身"、要求革命的呼聲,看到了許多鄉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除 "三害 "的革命鬥爭精神,他在群眾中學到了許多治沙、治水、治堿的方法,總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群眾的智慧,使他深受鼓舞,也更加堅定了他戰勝災難的信心。
通過調查,焦裕祿感慨萬千。他說:"蘭考的貧下中農是革命的,他們有改變家鄉面貌、脫貧致富的強烈要求,就像鋪在千八百平方公裏土地上的幹柴,只要撞出星星之火,就能引起熊熊大火。"
第三部分 縣委書記的榜樣(二)
二、統壹縣委領導班子思想
蘭考是壹個老災區。當時,全縣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抗震救災上。全縣壹些幹部被災情壓得喘不過氣來。對改變蘭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眾,自力更生,改變災區面貌,還是兩手壹舉,依靠救災?面對這種情況,焦裕祿同誌感到:改變蘭考面貌,幹部是關鍵。"幹部不帶頭,水牛掉井裏"。群眾在災難面前看著縣委,縣委領導立不起來,群眾的積極性就得不到充分發揮。
1963年1月,焦裕祿在縣委擴大會議上,要求各級領導同誌帶頭到困難村去,和基層幹部同甘苦、共***苦,為改變貧困地區面貌作貢獻,為基層幹部作出表率,真正做到心不離群眾,身不離災區。
在壹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在家裏召集縣委常委開會。人到齊後,他沒有宣布議程,帶頭向火車站走去。
當時,蘭考火車站狂風怒號,大雨傾盆。車站的屋檐下,掛著壹尺多長的冰柱。國家運送蘭考周邊災民前往豐收區的專車正駛過這裏。還有壹些災民,穿著國家救濟的棉衣,依偎在貨車上,擠在候車室裏.......。
焦裕祿指著他們,沈重地對戰友們說:"他們絕大多數是我們的階級兄弟。是災難逼著他們背井離鄉,不能怪他們,我們有責任。黨把全縣三十六萬人民交給了我們,我們不能帶領他們戰勝災難,我們應該感到羞愧和痛......"焦裕祿再也說不出話來。幾位縣委領導低下了頭,同時心中豁然開朗,明白了風雪之夜車站之行的意義。縣委是壹次最實際、最生動的思想教育,增強了領導幹部群眾團結奮鬥、努力改變蘭考面貌的決心。
回到縣委後,焦裕祿同誌組織大家學習《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激發大家的革命幹勁,鼓勵大家像張思德、白求恩那樣工作。
隨後,焦裕祿專門召開常委會,回顧蘭考縣革命鬥爭歷史。焦裕祿說"蘭考這個地方,是烈士們用鮮血換來的,烈士們沒有因為蘭考人民窮困而遭災,就把它送給了敵人,難道我們就不能戰勝這裏的災難嗎"?
就這樣,壹場 "如何戰勝災難,改變蘭考面貌 "的大討論在旬邑全縣展開了。縣委領導幹部,紛紛走出縣委機關,到農村住隊蹲點。焦裕祿到許多重災村調查研究,通過走、看、問、記,獲得了許多第壹手資料,也發現了許多發人深省的問題。他對全縣同誌說:"蘭考是個大有作為的地方,問題只要看準了,幹下去,就要革命。蘭考是災區,窮,難;但災區有災區的好處,可以鍛煉人的意誌,培養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
焦裕祿同誌堅定的革命意誌和樂觀主義精神,感染了縣委領導班子,感染了全縣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