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北海市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14個沿海對外開放港口城市之壹。海城區以改革開放為契機,堅持以改革、開放、振興、發展工業和漁業經濟為主體。工業以街道集體工廠群為主體基礎,實行外引內聯,建立和發展自己的區街工業。漁業體制改革,實行 "三權"(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下放,保本折價承包,分散經營,漁業生產穩步發展,1984年全區有工業企業8家,其中外引內聯企業5家,"三資 "企業2家,民政福利企業和街道企業各1家,主要工業產品有建材、紡織、鞭炮、煙花、兔毛、鋁合金制品、電子元件、傳真機等、其中鞭炮、煙花、兔毛、鋁合金手電筒等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出口創匯。全區 **** 有漁業公司 3 家,漁船 54 艘,總功率 7534 千瓦。1985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974萬元,工業總產值1414萬元,漁業總產量1.6萬噸,總產值964萬元,財政收入240.3萬元。以商貿為主的第三產業也逐步興起,全區有街道商貿公司4家,商店23家,從業人員218人,旅社68家1640張床位。1984年至1989年,經過幾年的發展,工業、漁業生產結構在改革開發中逐步優化,經濟發展有了壹定的基礎,總量明顯增長,全民、集體、內聯",1989年,全區有漁船157艘,總功率12402千瓦,捕撈產量22250噸,產值27.74萬元,分別比1985年增長39.06%和1.88倍;財政收入834.4萬元,比1985年增長2.47倍。財政收入834.4萬元,比1985年增長2.47倍。
1992年至2002年是海城區發展的重要時期。房地產開發如火如荼,城市基礎設施極大改善,城區迅速擴張,人口快速增長。隨著旅遊業、商貿業的迅速崛起,工業向現代化、高科技化快速發展,1994年接管原銀海區潿洲鎮和原銀海區高德鎮、西塘鎮的部分區域,1996年、1998年分別設立靜海鎮、驛馬鎮。經濟結構隨之調整,第壹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1994 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35431 萬元,是 1985 年的 8.9 倍。全區工業企業發展到 13 家。攀鋼北海分公司、銀翔摩托車廠、通海集裝箱廠、北海石化等壹批產值過億元、利稅過千萬的北海市骨幹企業落戶區內,新建了壹大批商品樓、星級賓館和花園小區。短短10年間,海城區已構建起經濟結構合理、體系完整、基礎設施完善、城市服務功能配套的現代化新城區基本框架。
2002年,北海市落實自治區 "富民興桂新跨越 "的決策,全面部署 "樹立新形象、實現新跨越、建設新北海 "的戰略。海城區以發展為主題,以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為重點,以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總量迅速擴大。2002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4234萬元;全區引進項目89個,利用外資506.6萬美元,內資124404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700萬元;各類企業達到2771家,主要工業產品21種;培育了北海國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壹批大企業、實現規模企業產值 35622 萬元。建設占地 206.88 畝的海城區民營工業園區。2005 年,潿洲島申報世界地質公園順利通過國內評審,入選 "中國十大最美海島",潿洲島的開發吸引了國內外客商的目光,壹批項目相繼上馬,成為北海新的投資開發熱點。2005年,全區財政總收入2.1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828元增加到2005年的952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90年的1175元增加到2005年的3215元。
2007年,潿洲島財政總收入150萬元。
2007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38.36億元,同比增長20%,完成全年任務的104%;財政收入完成2.98億元,同比增長18.15%,完成全年任務的107.1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3億元,同比增長45.2%,完成全年任務的109.6%。
2008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5億元,增長20.6%,完成全年任務的103%;財政收入3.55億元,增長19.1%,完成全年任務的100.9%。
2009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8億元,增長15.3%,完成全年任務的102%;財政總收入4.77億元,增長34.39%,完成全年任務的105.87%。
2012年,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4.9億元,增長1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6.3億元,增長16.3%;財政收入6.35億元,增長11.39%;招商引資項目28個,到位內資48.8億元,增長10%,完成年度計劃的109%,實際利用外資3051萬美元,增長86%)。2008年、2009年、2011年連續三年榮獲 "全區招商引資工作先進縣(區)"稱號。 1994 年 12 月以前,海城區只種植水稻、蔬菜和甘蔗等。1994 年 12 月,北海市行政區劃調整,潿洲鎮和高德鎮、西塘鎮的部分地區由原郊區劃歸海城區管轄,農業生產初具規模。1999 年,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全區成立了區域性合作經濟組織,即原來的生產隊主要承擔以下職能:為農村商品生產發展服務,主要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問題,為農業生產發展提供服務。1999 年,全區 264 個合作經濟組織(承包方)與承包戶簽訂土地承包合同 6313 份,占應簽合同戶數的 99.7%。1999年至2002年 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
為了保護耕地,1996年4月,海城區建立了兩個基本農田保護區,壹個是以靜海鎮赤溪村為中心的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24.14公頃;另壹個是潿洲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356.93公頃。保護區周圍設有標誌牌、界碑和寶塔。1999 年,全區耕地面積 2002.6 公頃,其中水田 567 公頃,旱坡地 1435.6 公頃,人均耕地面積 0.038 公頃。截至 2002 年底,該地區的耕地面積保持不變。
1994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8122萬元,是1985年的40倍。
2007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4.48億元,比上年增長9%,完成全年任務的101.4%。
2008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7.34億元,同比增長3.38%,完成全年任務的106.5%。
2009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0.01億元,同比增長4.04%。 海城區1984年建區時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僅有8家區屬工業企業和壹些街道小廠,大部分企業生產漁業配套商品和日用商品,生產技術落後,產品結構單壹,檔次較低,在北海市工業中所占比重較小。北海市規模較大的企業有北海市兔毛廠、北海市第二竹器廠、北海市東風機械廠、北海市針織廠、北海市建築器材廠等。所有企業的員工總數為 1136 人。1984年,全區工業總產值1105.81萬元。
海城區成立後,利用地處北海市中心和北海市被列為我國首批進壹步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的有利條件,對外招商引資,對內橫向聯合,與中心城市各大城市結成友好區,加強經濟合作。1984年9月,北海市東風機械廠與廣西大化化工廠內聯組建北海市鋁制品廠。1985年底,北海市鋁制品廠與香港萬寶建材有限公司投資700多萬元合資組建中外合資北海港鋁業有限公司。 1986年,北海市兔毛廠與香港誌豐針織廠有限公司各投資150萬美元合資組建中外合資北海誌豐毛紡織有限公司。該公司是當時北海市規模較大的中外合資企業。1988年,雲南省昆明市海城區與五華區合資組建北海市卷煙材料廠。
1990年,海城區政府號召各街道辦事處辦企業,並作出每個居委會辦壹個以上企業的決定。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利用各自的有利條件,自辦和聯辦了壹批企業。1990 年 8 月,北海市將原郊區地角鎮劃歸海城區管轄,增加了壹部分企業;教育、民政等部門也相繼辦起了壹部分企業,增強了海城區的工業實力。1992 年,海城區工業總產值達 11491 萬元,首次超過億元,超過 1984 年的總產值。比1984年總產值增長3.3倍,從1983年到1992年,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4%。
1992年後,全區工業企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成為海城區工業的中堅力量;街道工業、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形成支柱產業和最具活力的新增長點;個體私營企業蓬勃發展,成為後起之秀。1994年,全區工業企業達到13家,全區工業總產值23387萬元,比1992年翻壹番,1993年全區工業總產值23387萬元,比1992年翻壹番,1993年全區工業總產值100萬元。1992年翻了壹番,1993年和1994年兩年平均增長率為42.7%。1995年,海城區制定了簡化審批手續、減免部分稅收等優惠政策,積極扶持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同時,進壹步籌措資金,引進人才,對區屬工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進壹步增強了區屬工業企業的實力。同年,北海市行政區劃調整,原郊區的潿洲鎮、西塘鎮和高德鎮的壹部分劃歸海城區管轄,增加了壹部分企業。1996 年,北海市根據屬地統計的有關規定,將落戶海城區的企業劃歸海城區統計,新增加了壹批企業。1996 年,全區工業總產值達 84913 萬元,是 1994 年的 1.8 倍,1995 年、1996 年平均增長率達 91%,全區工業總產值達 84913 萬元,是 1994 年的 1.8 倍,1995 年、1996 年平均增長率達 91%,全區工業總產值達 84913 萬元。1995 年和 1996 年平均增長率達到 91%,實現了海城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1998年,海城區制定《關於進壹步發展城區企業的通知》,要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及有關部門每年發展1至3家企業,各鎮、辦事處每年發展3家以上企業。區委、區政府把發展企業作為考核部門和領導政績的主要依據。1998年全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14019萬元,總量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
2001年,北海市將25家中小企業下放到海城區管理,進壹步夯實了海城區的工業基礎。
2002年,全區國有、集體、私營工業企業發展到2771家,其中年銷售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9家,年銷售1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8家,全區年工業產值149924萬元。產業涵蓋電子信息、機電、建材、有色金屬加工、船舶制造、工藝美術、精細化工、飼料、紡織、水產品加工、食品、制糖、醫藥、農藥、化妝品等眾多行業。主要產品有:蓄電池、鋁型材、燃氣具、焊條、飼料、毛線、罐頭、食糖、醫藥、農藥、葉面肥、珍珠化妝品等。
2007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3.18億元,比上年增長33.5%,完成全年任務的111.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08億元,比上年增長69.1%,完成全年任務的137.5%。
2008年,完成工業總產值55.4億元,同比增長28.6%,完成全年任務的100.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88億元,同比增長41.1%,完成全年任務的100.2%。
2009年,工業經濟逆勢上揚,新培育規模企業3家,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7.27億元,同比增長17.1%,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27.36億元,同比增長22.8%;完成工業增加值7.09億元,增長19.4%;完成工業企業新增貸款7900萬元,技術改造 完成工業企業新增貸款7900萬元,技術改造資金6.88億元。深入開展 "服務企業年 "活動,通過調研走訪、召開座談會、舉辦稅收知識培訓班等形式,幫助協調解決問題;組建了小額貸款公司。繼續推進企業改制,市瓷廠已辦理土地確權手續;已爭取市政府返還市電器廠土地出讓金,並制定企業改制和職工安置方案。海洋產業保持廣西領先地位,全年完成海洋捕撈產量15.36萬噸,產值12.46億元,水產品加工總量12.3萬噸,產值9.56億元。農業穩步發展,特色花卉、無公害蔬菜、香蕉等農產品基地進壹步擴大;林權改革取得突破,完成自治區下達的0.69萬畝林權發證任務,發證率、綜合得分均居廣西第壹。
2012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8.9億元,同比增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