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位於何處

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位於何處

隸屬於: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

山丹縣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東臨武威,西接張掖,南鄰青海,北接內蒙古,總面積5402平方公裏,總人口20萬人,地域遼闊,山川秀美,物華天寶,歷史悠久。早在西漢時期,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為蘭州通往敦煌的必經之地。縣城緊鄰312國道、蘭新鐵路,312國道橫貫全境,有5條181公裏長的省道,8條地方公路通往全縣各鄉鎮和軍馬場,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縣內通訊設施較為完備,現代化通訊手段應用廣泛。

這裏文化遺產眾多,旅遊資源豐富。不僅以其地處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自西漢以來,歷代皇室就在這裏從軍養馬,為古今軍事樞紐載入史冊;以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新西蘭著名社會活動家路易-艾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此建立工業合作事業長達十年而蜚聲海內外,更以擁有眾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獨特的自然景觀而聞名於世。境內有文物古跡 155 處(其中 141 處被列為省級和縣級保護單位)。其中,以中國保存最完好的歷史古跡、被專家譽為 "露天博物館 "的漢長城和明長城、20 世紀 30 年代西路軍血戰河西的沙場遺址、被國內外佛教徒譽為 "天下第壹佛"、高 35 米的山丹大佛寺為代表的宗教勝地。高 35 米、被國內外佛教徒譽為 "天下第壹佛 "的山丹大佛寺,是吸引人們目光的宗教勝地。同時,這裏還有壹個地域遼闊、風光獨特、充滿神奇傳說,適合避暑、度假旅遊的不可多得的自然風光旅遊景點--山丹馬場草原和焉支山森林公園。此外,位於山丹縣城內的艾黎故居、艾黎與何克陵、裴黎圖書館和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展出的5000多件歷史文物也都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再加上工藝考究、屢獲國家和省級旅遊商品評比大獎的山丹烙畫和陶瓷、文物復制品、根雕、石雕、民間藝術剪紙等十大系列270余種旅遊紀念品以及具有獨特風味的地方小吃的制作,構成了山丹旅遊產業發展的基礎和依托,創造了山丹旅遊經濟蓬勃發展的優勢。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山丹人民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其綜合經濟實力有了很大提高,縣域環境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在象征山丹經濟騰飛的山丹花城標準下,縣城中心的雕塑和彩色噴泉,平坦整潔的道路,豐富多彩的燈箱廣告,形態各異、規模錯落有致的商住服務設施,以及路邊枝繁葉茂的國槐的烘托下,縣城洋溢著濃郁的現代氣息,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加之堅持不懈地狠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了同步和諧的思想氛圍。全縣綜合輻射能力大大增強,投資環境大為改善,旅遊景點和古跡大量修繕,並推出了特色旅遊線路、旅遊節慶活動,使絲路古城更增添了現代旅遊的魅力。目前,已開放各類旅遊景點10處,年接待中外遊客20萬人次。遊客來到這裏,無論是徒步跋涉,還是驅車采風,都可以領略絲路古道蒼勁之美,壹睹錦繡西部山水之勝。

好山好水出英傑,絲路風情說不盡。山丹人民熱情好客。淳樸的民風,蘊含著古老而獨特的民族風情。到山丹旅遊,壹定會給妳帶來美好的享受。

歷史

焉支山,壹名刪丹山,又名刪丹嶺,漢置刪丹縣。後刪丹黑為山丹,山丹河出縣南祁連山麓,即 "禹貢 "中的弱水。北魏改為山丹縣。

2000年,山丹縣轄4個鎮、7個鄉。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全縣總人口191158人,其中鄉、鎮人口(人):城關鎮 26095 清泉鎮 30949 位奇鎮 23744 霍城鎮 19829 東樂鎮 13820 紅石湖鎮 899 陳頭鎮 21797 老君鎮 7543 李橋鎮 9397 花寨子鎮 8777 大馬營鎮 10634 馬寨虛鎮 17674

歷史概況

山丹舊稱僉丹,歷史悠久。據《山丹縣誌》記載,刪丹古城在焉支谷中山寺附近,"至曉日出映,丹別穿插山丹縣'刪'字,又名刪丹山,縣因此得名。"山丹秦為月氏地,漢初屬匈奴,後由輕騎將軍霍去病收復,為張掖郡轄。隋初改為山丹衛,清朝復置山丹縣,屬甘州府。建國初屬武威專區,1955年後屬張掖專區,2002年屬地級張掖市。

全縣有部隊93922人,山丹培黎學校、中牧公司山丹馬場、山丹農場、山丹煤礦、山丹糧食轉運儲備庫、山丹焦化廠、張掖地區山丹水泥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東水泉煤礦等省、市、駐丹部隊和企業。

人口劃分

全縣轄7鄉4鎮:

清泉鄉、位奇鄉、霍家鄉、東樂鄉、陳土鄉、老君鄉、李橋鄉、大馬營鄉;山丹農場、山丹牧場、中牧公司。轄115個行政村,4.2萬戶,20.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7萬人。有漢、回、藏、滿等12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792人。

經濟資源

礦產資源

全縣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有煤炭(儲量4億噸)、矽石(儲量5838萬噸)、高嶺土(儲量8600萬噸)、鐵礦(儲量80.34萬噸)、白雲石(儲量7300萬噸)、石英砂(儲量50萬噸)等10多種。產品有 10 多種。工業起步較早,已初步形成建材、化工、鑄造、礦山、輕工、加工等六大工業支柱,現有山丹油脂廠、清泉水泥廠、位奇水泥廠、洮泥公司、金冶公司、龍化工公司、高原龍食品有限公司、瑞源釀酒麥芽廠、蘭池酒業有限公司等企業10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1家。主要工業產品有水泥、機制磚、花崗巖板材、耐火材料、石油鉆井泥漿添加劑、腐植酸磁性肥料、炭黑、陶瓷、白酒、植物油等。

農業資源

山丹種植業以糧食、經濟、飼草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小雜糧等,面積約15萬畝;經濟作物有油菜、啤酒大麥、脫毒馬鈴薯、亞麻、瓜類、中草藥等,面積約25萬畝;飼草以毛薺、紫花苜蓿為主,面積約6萬畝。初步形成油料、專用小麥、啤酒大麥、纖維亞麻、脫毒馬鈴薯、中草藥、沙田西瓜等主導產業。林地保存面積 80 萬畝,其中經濟林 6 萬畝。糧油總產量約 8000 萬公斤,水果總產量 400 多萬公斤。畜牧業以養羊為主,牛、羊、豬、雞飼養量分別達到1萬頭、50萬只、6萬口、50萬只。

社會事業

縣內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燕子山森林公園、大馬營草原等自然風光和漢明長城、大佛寺、艾黎捐文物陳列館、艾黎和克陵、長城文物陳列館等人文景觀。

社會事業快速發展。1998年建成全省文化先進縣。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0%和96%。有中小學152所,幼兒園35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在校學生3067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87%。2001 年,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 44%。*** 有衛生(防疫)機構 19 個,縣城有縣醫院、中醫院、防疫站、婦幼保健站,鄉有衛生院,村有衛生室。全民健身活動不斷深入,1997年被國家體委命名為全國群眾體育活動先進集體,1998年建成全國體育先進縣。

2001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11.1億元,其中第壹產業2.61億元,第二產業4.1億元,第三產業4.39億元,農業增加值2.34億元,鄉鎮以上工業增加值0.49億元,財政收入48.2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47元。

旅遊文化

當妳沿著多姿多彩的中國絲綢之路,在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壹座耀眼的旅遊新城出現在妳的眼前,那就是山丹。

山丹縣東鄰永昌,南接青海、肅南,西連民樂、甘州,北接內蒙古,總面積5402平方公裏,轄7鄉4鎮,人口20.33萬人。早在西漢張騫開辟古絲綢之路時,山丹就已成為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驛站,東來西往的朝廷使者和國內外商賈雲集,是絲綢之路旅遊線的必經之地。這裏文化遺產眾多,旅遊資源豐富。這裏不僅因上世紀四十年代新西蘭著名社會活動家路易-艾黎在此創辦了長達十年的工合企業而聞名於世,還因擁有眾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獨特的自然景觀而聞名遐邇。特別是境內保存最為完好的漢明長城、烽燧、古城堡等歷史古跡,擁有國內最大的室內泥花鎏金佛大佛寺、靈秀天下的中山寺等宗教勝地,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地處祁連山脈的世界最大的馬場--山丹賽馬場、"勝似黃山 "的焉支山等,都是理想的自然風光旅遊勝地。山丹交通便利,通訊快捷,連霍高速公路、蘭新鐵路縱貫全縣,城鄉公路四通八達。

中國移動、電信、聯通、鐵通通信網絡遍布城鄉。加之工藝精湛,屢獲國家級、省級旅遊商品大獎的山丹烙畫、山丹四寶(黃參、香菇、地耳、沙棘)--剪紙、刺繡、文物復制品、根雕、石雕、民間藝術等旅遊紀念品和獨特的地方風味小吃如羊肉粉卷、雞腸、搓魚、油糕、米黃兒、糕卷、炸揪等,構成了山丹旅遊產業發展的基礎和依托,創造了山丹旅遊經濟發展的優勢。近年來,全縣人民實施 "工業強縣、產業富民、旅遊推動、加快城鎮化 "戰略,縣域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城市綜合輻射能力大大增強,開發建設了馬場草原、焉支山、漢明長城、大佛寺等、愛來捐贈文物展、長城博物館、南湖公園等十多個旅遊景點,推出了富有特色的東路古文物遊、南路自然風光遊、西路人文景觀遊三條旅遊線路,年接待遊客 20 多萬人(次)。通過舉辦佛山民俗旅遊文化節(農歷四月初四)、焉支山旅遊觀光節(農歷六月初六)、新和義長城旅遊文化節、山丹賽馬節等旅遊節慶活動,展示了當地旅遊新形象,使絲路明珠增添了現代魅力和無窮魅力。遊客來到這裏,無論是徒步跋涉,還是驅車采風,都能領略到絲綢之路古樸雄渾之美,盡情遊覽西域邊陲的秀美山川勝景。

山丹佛教文化源遠流長。位於縣城西5公裏處的大佛寺,舊名佛光寺,始建於北魏,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寺廟坐西朝東,依山而建,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寺院分為前院和後院,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為全木結構、琉璃瓦頂的樓閣式建築,高39米,飛檐鬥拱,金碧輝煌,富麗堂皇。塑釋迦牟尼講經法像坐像,高35米,造型逼真,姿態優美,栩栩如生。特別是佛像用60萬張價值240萬元的金箔裝裱而成,更使佛像流光溢彩,氣質非凡,被海內外佛教界譽為 "天下第壹佛"。每年農歷四月初四,為山丹佛寺廟會。春夏之交,遊人如織,盛況空前。如今,這裏已成為絲綢之路旅遊線上壹道不可或缺的風景線。

宗教勝地吸引著人們,但迷人的草原風光更讓人流連忘返。山丹賽馬場位於祁連山冷龍嶺北麓,距山丹縣城50多公裏。這裏地勢平坦,牧草茂盛,自西漢以來就成為皇家屯田養馬之地,現為世界第壹大馬場。它培育的山丹馬歷史悠久,是騎、拉、馱性能兼備的新品種軍馬,1984 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壹等獎,它以其堅韌強健的體魄和優良的性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並贏得了眾多中外影視廠商的青睞。在上海森林公園、西安遊樂園和蘭州等地的壹些公園裏都有山丹馬供遊人騎乘。2000年4月,"雄鷹馬術團 "曾代表甘肅省參加四川省成都市舉辦的中國西部少數民族賽馬節表演,獲得了800米壹等獎、1600米競速賽二等獎和團體壹等獎等榮譽,為甘肅和山丹人民爭了光。

山丹跑馬場不僅以優良的山丹馬而聞名,這裏的草原風光更是迷人,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光遊玩。西河水庫四面環山,宛如壹面鏡子鑲嵌在綠色的草原上,雪山倒映在水中,構成了壹幅絕妙的山水畫卷。若在其中蕩舟逐浪,更讓人心曠神怡。每年七八月間,萬頃油菜花開金黃,壹望無際,微風吹過,花浪澎湃,猶如錢塘江的潮水,壹浪推過壹浪。尤其是充滿神奇傳說,奇石林立,奇峰突起的洞峽自然景觀更令人嘆為觀止。遠處祁連雪峰,銀裝素裹,青青草原,駿馬奔馳,牛羊追逐;近處蒼松翠柏,野花怒放,引吭高歌;山谷間煙霧繚繞,怪石嶙峋,神秘莫測;地下暗流潺潺,若隱若現,給人無限神秘的感覺。每壹次遊客來到這裏,都會流連忘返。如今,這裏已成為全國影視外景拍攝基地。孟根花》、《牧馬人》、《文成公主》、《王昭君》、《麥積煙雨》、《月滿涼州》等影視片,都曾在這裏取景拍攝。

焉支山也是壹處風光旖旎的旅遊勝地。焉支山又名焉支山或胭脂山,祁連山、龍首山屏障南北,海拔2919米,主峰高達3978米,為省級森林公園。這裏水草豐美,自古為天然牧場,是境內主要的水源涵養林。這裏地勢險要,群峰聳立,為古今軍事要塞。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行在焉支山下拜謁西域二十七國使臣,甘、涼州府派女子歌舞隊在路口迎接,史書早有記載。唐代詩人李白曾在此留下 "雖居燕子山,不言雪亦寒 "的詩句。登高望遠,靜聽林海松濤,遙望碧波無涯。山間溝壑縱橫,清泉淙淙,麅、鹿、獾等野生動物出沒。峽谷兩側,崇山峻嶺聳立,氣勢非凡。中山寺、玉虛宮、三佛寺點綴山林。金秋時節,百花齊放,爭奇鬥艷,朝陽初升,雲蒸霞蔚,重霧飄渺,氣象萬千,為河西走廊難得的避暑勝地。

山丹不僅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也不少。縣境內綿延百余公裏的漢明長城,被專家譽為 "露天長城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像這樣在不同歷史時期同時並行修建的長城,在中國絕無僅有。因此,它引起了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新河驛設有長城文物陳列館供遊客參觀。遊客可以在這裏走驛道、登長城、看文物,壹天之內穿越時空,領略古代文明。

山丹還與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路易-艾黎密切相關。路易-艾黎是新西蘭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作家和詩人。他於 1927 年來到上海,在中國生活了六十年。其間,他在山丹生活和工作了近十年,與戰友喬治-歐文-霍克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將陜西雙石鋪的培黎工藝學校遷到山丹,為新中國的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與山丹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甘肅省人民授予他 "甘肅省榮譽市民 "稱號,1980 年 3 月,艾先生將幾十年來在國內收藏的 4000 多件珍貴文物全部捐贈給山丹。為此,甘肅省人民0撥款修建了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陳列館位於縣城文化街,是壹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築群,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在他的關心和倡導下,還修建了山丹培黎圖書館、山丹培黎學校、賀克陵,這壹切都充分體現了艾黎對山丹人民的壹片赤誠之心。艾先生生前曾七次回山丹看望父老鄉親,故居雷臺更是情深意切。現在,每年都有來自新西蘭、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英國等國的外國友人前來參觀紀念館。

好山好水出英傑,絲路風情說不盡。山丹民風淳樸,蘊含著古老而獨特的民族風情,到山丹旅遊壹定會使妳得到很好的享受。歡迎各地遊客來此休閑度假、觀光旅遊、尋古探秘。

特色旅遊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新西蘭著名社會活動家路易-艾黎,1944年在山丹創辦佩裏學校,1954年移居北京,在山丹生活了10年,占他在中國時間的六分之壹。在丹期間,艾黎住在雷臺。在雷臺簡陋的寢室昏暗的煤油燈下,艾黎寫下了《喬治-霍基傳》《從牛津到山丹》《有壹條路》等;在硬邦邦的土炕上,艾黎和收養的孤兒們睡在壹起****,給孩子們講中國的歷史和做人的道理;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艾黎思索著培黎工合社事業的未來。艾黎生前曾七次回到第二故鄉--山丹,看望鄉親,尋訪故居。

為了紀念路易-澤維爾-艾黎,弘揚艾黎精神,促進工合社和培黎教育事業的發展,甘肅省人民政府撥款修復了艾黎故居--山丹培黎學校雷臺、按照艾黎的原貌,展示艾黎當年的工作和生活,介紹艾黎的生平,並展出朱德同誌贈送的艾黎的軍毯、艾黎手稿用過的舊打字機等珍貴文物。

艾黎與賀克陵墓

艾黎與賀克陵墓位於山丹縣城南山丹河北岸,南關小學西北角,占地面積2625.78平方米。艾黎與賀克陵原為賀克陵,始建於1945年7月,1979年重建。艾黎生前為山丹第二故鄉,艾黎逝世後,山丹縣委、山丹縣人民0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於1986年開始擴建陵墓,陵墓為仿西式建築。在公園內原有的賀克先生紀念碑亭上,擴建豎立了艾黎和賀克的兩塊高大墓碑,並將黨和國家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題詞的 "偉大的國際****,永遠的生產主義戰士 "紀念碑立為紀念碑,甘肅省0矗立著介紹 "艾黎和賀克 "生平的大理石碑。"大理石紀念碑的壹生。園內蒼松翠柏,郁郁蔥蔥,莊嚴肅穆。

艾黎與賀克陵是省0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命名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艾黎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新西蘭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甘肅省榮譽市民,在中國工作60年,在山丹工作近10年,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深受中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鄧小平同誌如是評價:"為中國革命事業盡心盡力的國際友人成千上萬。但像艾黎同誌這樣,無論是在困難時期,還是在建國時期,還是在革命勝利後,50 年如壹日,堅持不懈地為我們的革命事業嘔心瀝血,是很不容易的。因此,他理所當然地受到中國人民的尊敬。"賀克是英國出生的進步人士,在中國從事革命活動近7年,同情和支持中國革命,1945年7月在山丹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年僅30歲。

漢、明長城

漢、明長城

山丹縣境內的長城分為兩類:壹類是漢長城,始建於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全長 98.5 公裏,東西走向。由壕溝和天然河道烽燧組成。全線以壕溝代替城墻。雖然年代久遠,但仍清晰可見。另壹種是明長城,建於明隆慶六年(1572 年),距今已有 400 多年的歷史。明長城由黃土夯築的城墻、墩臺和關隘組成。方向和長度與漢長城相同。漢長城在北側,明長城在其中,二者間距在10-80米之間,平行延伸,像這樣不同歷史年代修建同時又平行且至今保存相對完整的壹段長城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這裏還有壹座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約1550年)的古驛站--新河驛。它位於明長城之下,城墻保存完好。驛站內有壹口幹涸了 400 多年的水井。

山丹漢明長城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壹段長城,被專家譽為 "露天博物館"。

山丹大佛寺

山丹大佛寺

山丹縣城西5公裏的響堂山下,坐落著壹座距今1500多年的北魏時期的佛教古剎--山丹大佛寺。

山丹大佛寺,原名土佛寺。該寺歷代興廢,飽受戰亂,幾度重建,幾度興衰。據史料記載,僅在明正統五年(1440年)至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的440多年間,就先後重修六次。明英宗朱祁鎮曾為該寺題 "地藏菩薩 "二字,系額懸間。

《山丹縣誌》載:山丹坐佛 "高十三丈"。該寺現為近年重修。該寺坐西面東,依山而建。占地萬余平方米。山門前有十八級臺階,臺階由大青石條鋪成,拾級而上,給人以威嚴之感。寺廟分為前院和後院,後院點綴著 120 多間古樸典雅的房屋,錯落有致。山門門前,過道上丈余高的哼哈二將和四大天王塑像,形態各異,呼之欲出。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為全木結構、琉璃瓦頂的樓閣式建築,高39米,平面呈長方形,面闊9間,進深7間,重樓七層,飛檐陡壁,金碧輝煌,富麗堂皇。

山丹佛寺選址幽雅,背靠高山,前接龍首山,左臨七甸水庫,右臨清泉圃田,寺前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水庫在6平方公裏的水面上清流碧波,縈繞四周,潺潺流淌,愈顯佛山勝境之色。加之312國道、蘭新復線並肩而行,交通便利,有山有水,光顧方便,內有釋迦牟尼講經法會泥塑坐像壹尊,高35米。佛身金彩八分之壹彩繪,面部及手、足、胸均為金色,造型逼真,姿態優美,線條流暢,栩栩如生,威嚴、慈祥、莊嚴之感油然而生,被海內外佛教界資深人士譽為 "天下第壹佛"。據考證,世界室內坐佛之最。佛座高達3米的蓮花座中,有壹個高約1.7米、長10米、兩端有出口的通道,稱為 "觀沙洞"。

每年農歷四月初四,為山丹佛寺廟會,春夏之交,風和景明,遊人如織,車馬連屬,盛況空前。如今,這裏已成為中外遊客向往的地方,是絲綢之路旅遊線上必看的著名景區。近年來,先後有新西蘭、英國、美國、法國、日本、臺灣、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名遊客來此觀光旅遊。該點每年接待遊客約 10 萬人次。

焉支山森林公園

焉支山森林公園位於山丹縣城東南45公裏處,隔軍馬草原與祁連山相望,面積680平方公裏,海拔2919米,主峰毛帽山海拔3978米,是省級森林公園。

焉支山又名胭脂山、大黃山,因古時盛產紅蘭,采其汁以添脂,可做胭脂,故名胭脂山。焉支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西漢時期匈奴人發出 "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盛 "的感慨,詩人李白留下 "雖居焉支山,不言朔雪春 "的絕句,隋煬帝在焉支山接見十六國使節,紅軍在焉支山留下戰鬥遺址。中山寺坐落在群山之巔,前寺依山勢建玉皇殿,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清幽雅致;後寺坐落在陡峭的懸崖峭壁之上,藝人多吟詩作對,揮毫潑墨,留嘆賞於松石之間。

這裏,嶂情濃重,松林密布,山勢巍峨,奇石爭秀。登高遠望,山海間林海蒼松,碧波蕩漾;山間溝壑縱橫,清水湍流;林谷腹地,鹿、獾、羊等野生動物出沒;峽谷兩側山勢峭拔,怪石嶙峋。夏秋之交,漫山紅花,競相盛開,爭奇鬥艷;旭日東升,雲興霞蔚,霧氣重重,氣象萬千,素有 "小黃山 "之稱。

每年農歷六月初六為中山廟會,遊人如織,車馬連屬,盛況空前,秦腔演唱、風味小吃、土特產品、信息咨詢,融古今民俗於壹時,聚四海賓朋於壹地,是消夏避暑、度假遊覽不可錯過的勝地。

新河驛

新河驛

位於山丹縣城東南20公裏處的漢明長城腳下,是壹處新開發的旅遊景點。山丹縣境內的長城遺址保存完好,城墻東西綿延。新河驛位於2642號裏程碑以東2.5公裏處,長城與公路交匯處。這裏曾是明清時期的古驛站。現存遺址為方形土堡,邊長 70 米,總面積 4900 平方米,城墻上寬 3 米,下寬 5 米,由黃土夯築而成,墻內有驛井。該遺址目前正在修復和開發中。遊客可在驛站或裏程碑 2642 處下車,騎馬、騎駱駝或乘坐木輪馬車,步行 2.5 公裏長的 "古絲綢之路",體驗古人長途跋涉絲綢之路的苦與樂。新和驛旅遊區為遊客提供吃、住、娛等服務。

特色景點:這裏是明清時期的古驛站。現存遺址為方形土堡,邊長70米,總面積4900平方米,堡墻上寬3米,下寬5米,由黃土夯築而成,墻內有驛井壹口。

龍首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甘肅省山丹縣境內,東經100度55分至101度,北緯38度55分至38度58分之間,面積25.6平方公裏。龍首山屬河西走廊北部山區,海拔在 2100-3439 米之間,屬大陸性荒漠氣候和大陸性草原氣候。其主要保護對象是青海雲杉及其森林生態系統。

景區特色: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巖羊、鵝喉羚、猞猁和草原鷹、金雕、黑腹雪雞、風箏等。

2017年2月21日,山丹縣上榜2016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

2016年5月30日,農業部確定山丹縣為全國首批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 上一篇:滄州在職職工住院醫療保險報銷比例
  • 下一篇:檢查視頻線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