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7年7月至今,惠斷斷續續為海侃寫了近20萬個劇本和雜文,在壞人眼裏還算不錯。雖然文字笨拙,但都來自自己的理解。沒有浮誇,沒有功名,沒有利益,沒有欲望:如果妳遇到壹個聰明伶俐的傻瓜,妳會毫不猶豫地揚起眉毛,幫他睜開眼睛,砸碎桶底,讓他死,啞,聾,瞎!
需要註意的是,這件事應該是壹個懂得說話的人,橫平豎直,順順逆逆的說話都沒有錯。‘粗言軟語為先義’,應該是對法律的舒服。如果妳不回家,我就不炒作妳了。如果妳在說話之前早早吃了壹根棍子,它怎麽能活或死呢?那時候我知道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十年沒看儒家經典了,佛法早就忘了,亂塗亂畫也沒什麽意義。
世界理論的第壹系列
東方八景
東陰,位於福建三都澳入海口,孤立於東海,風浪大,四周懸崖峭壁,舊時代無港灣。所以這裏因為市民貧窮,成為了海盜的聚集地。
島上有許多古老的奇觀,它們被人工裝飾成‘東方八景’。我被行業牽著鼻子走了兩年半。雖然我有‘離別’的痛苦,也喜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每次偷偷摸摸的時候,我都會忘記自己身在何處,所以我用我的心靈做向導:
雲歌關超
島的壹角,海拔數千尺,又高又陡,劈成壹條小溪,石階曲折,可上可下;峰上有亭,額為‘忠’,白雲圍峰,亭中飄。每到黃昏,潮水洶湧,沖向山石,化為霧珠,夕陽斜映,造成萬道彩虹,壹時成為奇觀。於之的《觀潮隨筆》每次都在這裏。
燕範超場
壹峰傍海,中空如管,寬達十尺,直達海底,周圍掛有鐘乳石,水流迂回,波濤隱密;北巖又苦又冷,冬天要來這裏,壹起在窩裏紮營,過著簡樸的生活,爭著飛的聲音,伴著潮的聲音,仿佛梵天在歌唱。
老和尚的面壁
對著壹個島,叫西入門,有兩塊奇石,奇形怪狀,像老和尚的臉,入那迦。壹個是絕壁的石屏,危巖天然,日夜遙望,猶如老僧對墻,讓人贊嘆先賢的赤誠,努力出塵。
中流砥柱
東西之間,巨礁聳立,挺立狂浪,中流砥柱。如果妳勇敢,妳就會越過邊界,越過河流。像鎮海裏的壹個寶杵,引人入勝,無形無狀。看到這壹點,駐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才能從自然奇觀的每壹聲嘆息中受益。
海賢龍雀
在島的南角,有許多奇怪的巖石,裏面有石門,就像壹個龍的闕。秋冬之際,有柔雲繞旋,遊龍翻身,疑是馬疾速。下面是壹個深潭,巨大的鱗片隱隱約約。雨初,銀尾斜飛,徐映成光華,迸成霞光。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其實壹點也不假。
絮凝雙珠
春夏之際,陰霾蒸起,婆娑成雲,縹緲峰腰,風起,雙珠浮現,流欲去。登上山頂,行雲隨鞋,彩虹如塵。徐濤心情不錯,也是滋養大自然的聖地。
列女儀坑
以前沿海不太平,土匪雲集。每當壹個女孩被俘虜,她就被迫按照石頭通奸。其中有仕女、青年學者,以蘭芝為質,以冰玉為骨,嚼舌根,口吐鮮血,寧死不屈,情義凜然,風起雲湧,浪飛至峰,石崩,賊亡,殺之。至今巨石掩映,又是壹個春秋美好的日子。島民每次爭奪祭品,都會念禱文,如敲鐘。旁邊有個義坑,深不可測。相傳良民被盜賊挾持,被迫入夥,不服死,碎在坑底。多有義魂,碧波白骨,英氣長存。作者敬之,祈食,求佛慈悲,拔苦。
太白天盛
島上有座燈塔,最高峰,在浩瀚的海天中,給人以啟迪和指引,若太白金色。有壹個靈石和壹個天然的鼓形。每時每刻陽光燦爛,海浪拍打,聲音如雷,鏗鏘,如同置身戰場,讓人熱血沸騰!
平的
壹場激蕩人心的運動,開始於默默無聞,結束於默默無聞。
洶湧的瀑布始於平靜,終於平靜。
五彩斑斕的畫軸,始於本質,止於本質。
華麗的詩篇始於無聲,終於無聲。
威望的力量始於孤獨,終於孤獨。
慷慨悲歌的激情始於冷漠,終於冷漠。
甚至波濤洶湧,可怕的巨浪掀天,咆哮咆哮,風沙吹地,電閃雷鳴,雨雹交加,地裂山崩,火紅的黃金,險象環生的疑惑和詭譎的形勢...都只是自然律動中十六分音符的短變調,天空中依舊清澈,萬裏,海燕,鶴慶,壹切都很平靜。
宇宙人生,唯有平淡,才是真實不變的。此外,“富貴是風前燭,功名是瓦上霜”,讓妳多愁善感,忠厚輝煌,任俠的豪情,都像過眼煙雲,夢壹般。只有淡泊寧靜,才能無憂無慮。我忘了我的機器,我頭腦清醒。我天真爛漫,敞開胸懷,光芒璀璨無暇,坐著看白雲翻滾,看風箏飛跳。這種淡然,才是生活的真正味道。
碩聯
我小的時候喜歡和長輩壹起去廟裏拜神。入校後,假期總是在廟裏度過,慶祝它的寧靜、莊嚴、肅穆、安心。
我還記得有壹天,我和我的祖母張太太壹起參觀了景榮大教堂,當時她是壹個善良的俗人。當時老師不敢打擾上課,就向金像和各種裝飾品致敬。奶奶說:‘妳知道嗎?為什麽佛寺都是荷花圖案?
剩余率應該是:‘很簡單,伊拉克出淤泥而不染不是很貴嗎’?
奶奶笑而不語。當初說‘錯誠為善,義不竭’。請說,壹開始,我們以後再說。他壹直纏著他,說:‘蓮花生於蓮藕,蓮藕生於水下淤泥。‘這泥裏的藕怎麽能結出藕和清水?’應該說:‘我不知道’。說:‘此端依其心耳。要不,試試在水下泥裏種紅薯,看能不能長出來?知道壹定不是。佛教徒也要像蓮藕壹樣空,開始用心發明東西,也就是生命升華的時候。妳不能空著壹顆心學佛,但是妳往南走卻面向北,這是很左很錯誤的!"
後說:‘空有什麽難的?人們拒絕傾聽。如果妳願意空心,妳就能成佛。會嗎?就是事情明擺著,做事講道理……’
語言還沒說完。莫問·景榮大師笑著說:‘過去佛祖摸花,今天俗人說蓮,華南沒有妙法蓮華經!’不知道什麽時候老師已經站在了他的身後。
童年瑣事,唯有這記憶常新。它仍然像昨天壹樣。
新區
清新雋永的味道,是我們生活中滋養靈魂的源泉。沒有這壹點,生活就會平淡無奇。
細雨初起,晴空如洗,秋日庭院清,壹掃塵垢。尤喜倫種的秋菊開了,新黃突然吐了,絕對好看,清新撩人。這時候精神感受的深度真的是無以言表。突然回想起圓明裏“采菊東籬下”的那句話,四番琢磨,更覺親切。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少點點,無心對應,壹切都會充滿新的趣味,壹切都會是新的。忘詞者,得不到此利;如果妳得不到這個利息,那就忘了妳說過的話。
心純則精,鏡痕則深。
宗教和科學
有人認為宗教和科學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同壹個人不可能同時接受宗教和科學。看來宗教是不科學的,科學是壹定反精神的。事實上,這種觀點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必然的,事實上也不完全正確。如果因為哥白尼和蘇格拉底之死,就把宗教看成是反科學、反理性的,那就是“以壹面概括全體”;如果我們基於對崇拜者、對火的崇拜者、對物的崇拜者和做夢者的印象而認為宗教是不科學的,那也是‘樣本選擇錯誤’。這樣的權威所崇拜的外來迷信和原始的、殘余的本土迷信,自然無法通過科學的選擇。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宗教。真正的宗教升華人的價值,不貶低人的自尊;解放人的心靈而不束縛人的精神;有‘死到臨頭’的意願,沒有威脅利誘等欺騙行為;是自由、平等、慈悲,不存在信徒贖罪、崇拜、得救的問題。科學家必須善於選擇這壹點,才不會美醜不分,才不會壹起丟棄。
科學的使命是探索、發現和論證客觀規律,使之與生命宗教的目的相結合並為之服務。就是揭開萬物的現實(真相),找出生命的本源,探索生、死、苦、樂的問題,進而證明生命的永恒——真、樂、真、純。
沒有宗教的科學就像沒有身體的有用,就像無根之樹、無源之水,不僅無益於人類福祉,還會導致人性的幹涸和人類的毀滅;宗教,而不是科學,顯然是迷信而不是智慧,只能愚弄信徒,很難給人精神上的解脫。
所以我們知道,科學和宗教,如果分裂,就是缺而不圓,如果倒退,就會陷入自我停滯。只有賦予科學以悲天憫人的救世精神,才能擺脫其功利之弊,擺脫其唯物主義之失,發揮其建設性功能,美化生活,莊嚴世界,要求宗教通過科學的鑒定,從而擺脫迷信,樹立正確的信仰,啟迪正確的意識。所以,只有把宗教和科學的兩面結合起來,合作分工,才能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善,人盡其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大同理想的實現和人間凈土的完善中受益。
大混亂
翻譯文字,除了信、達、雅,首先要判斷自己的作品是否能被自己接受。如果還是不能接受,可見原著本身離信達雅還差得遠。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去翻譯和傳播嗎?這應該是壹個優先事項。
說到佛教,雖然是“不入數”,但並不輕視關於時間、空間和相關條件的“時運因緣”問題。從這點來說,它的質量遠遠高於印度。善於品鑒的人也會認同,日本蘋果雖然最好的品種是從中國山東煙臺移植過來的,但無論是色、香、潤、脆、甜、酸,都比原產地區差很多。好像佛教到了日本就變了。誠然,‘失禮’還不如‘尋野’。就佛教而言。中國的大乘佛教遠比移植到任何國家都要純粹;也可以突出信仰、意願、行為、證據的精神或特征。只是令人費解:為什麽妳要熱衷於東方‘法’字的翻譯,盡管妳自己對高僧大德的文章也是小心翼翼,壹絲不茍的解讀?此外,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外行人翻譯的文章遠沒有他或她自己寫的那麽純粹和深入。真的很混亂。
我訂閱《菩提樹》雜誌已經快二十年了。最近看了幾個譯本,幾次搖頭嘆息。裏面有個譯名叫‘祖師’,很多地方真的讓壹個持正見的三寶弟子承受了彌留之痛。尤其是273期《創始人》壹文的內容,讓人感到痛心和憤慨。榮還是那些聞所未聞的敘述都有其考證的依據,總讓人直觀地覺得這位介紹的創始人太不像大師了,何況是壹個中國人,無論從那個角度。所謂的‘柏楊世界’聽起來似乎很耳熟,但絕對不是諸佛主宰的凈土之壹。如果從頭到尾都引用譯文,那對‘海刊’來說就太貴了。總之是壹篇任何國內法師和正統俗人都不忍心看的文章。雖然沒有標註原作者。我敢相信,除了日本居士之外,那些名詞,那些描寫,那些重教化,重人格的描寫,對中國人或者其他外國同行來說,都是不可想象,不可思議的。
我提出這個問題來討論,可能是因為我太註重出版物對讀者的影響。但既不是“小題大做”,也不是跟誰過不去。佛教徒沒有足夠的功德可以下地獄,但不能視‘如來家業’為無關緊要。所以我敢直言:請盡可能少下功夫,不要在沒有任何選擇的情況下,去爭搶日本變態佛字的翻譯,那麽讀者會很幸運,佛家也會很幸運!如果作者的動機和知識有偏差,不正確,他就會生在地獄。福肯龍天護法,蘇大德為證。
自然
大家都知道消滅三大門派是佛教的嚴重挫折,但很少有人註意到,當時在道教加持、有時和尚加冕的過程中,也給了佛教和道教互相繞過的機會。奇怪的是,很多古德壹方面喜歡用道家的詞匯,另壹方面又很不小心,把道家說成是印度天然的異端。是不是沒必要討論了?
如果妳認同道家自然的根本意義是:自性、自我、自身;當然,所以,所以。道家的本質顯然指的是原始——就是這樣。既然如此,道家以自然為道有什麽不好?自然和法爾有什麽區別?如果我們說自然是看不見的,永恒的,那壹定是自然異端,我們相信‘言不達意’。
充分利用
無知者根劣,邪障者唯壹。每羨兩賢壹舟,便能擺脫生死的灑脫優雅。有效往往令人遺憾。至於諸大菩薩,無論是在世間,無論是順從還是叛逆,隱顯還是顯顯,都保證在各種生活中,都能夠‘榮身用身而不損’,實在令人向往。
自從權力在生活中失去了力量,就因為怕賠錢而不得不‘不平’和‘不直’,所以從來沒有占過絲毫便宜。如果能掌握慧能的“心平氣和”、“直截了當”的教義,為什麽不“明辨是非”呢?豈不是省了很多心思,大大的占了便宜?
自然和本能
如果說‘性’是萬物的始因和終因,或者說‘性’是壹切生命的本質。很明顯,儒家的性論和佛教的“視自然為佛”的性論除了《中庸》這本書幾乎雷同,觀點的混亂和粗糙已經到了危險的程度之外,其他的都大相徑庭。其中,最可笑的是孟子的學生狀告他的兒子。除了仁的思想,他表明自己是壹個完整的‘存在決定意識’,說‘食、色、性也’!更具有誤導性和危害性。
單獨來說,水的屬性是濕的,火的屬性是熱的。無非是水的本能,順著正方形的方向,進入圓圈。怎麽能把‘東方會流……’和‘沒有它就沒有水’當成水的本性呢?如果水下不去,人類不都變成堿性人了嗎?
火可以煮食物,燒東西等。,而且只是火的本能。火有不可描述的性質嗎?如果說食物和顏色是人的本性,那豈止是‘人和動物不壹樣,有多大希望’?很明顯,人的本性和動物的本性根本沒有區別。
其實,吃東西和色的沖動只是器官功能的反映,是本能的要求,還不能稱之為“好能量”。怎麽能把感官當成自然或者人性呢?
兩千多年來,這種獸性的謬論,壹直是那些離經叛道、窮奢極欲的人的口頭禪,是弟子的護身符,也是貪吃的漢人的擋箭牌,就像壹句話,“食、色、性也重要”!越過東墻,擁抱他的處女’,變得名正言順;而貪婪好色的人,都是有成就的人,都是肯做事的人,都可以做到狗和男人壹樣的事情而不害臊。妳怎麽敢?寧飛太可笑了!
貿然表態,不觀察所學,幾次就忘了祖宗。如果妳不做,它將永遠流毒,危害無窮。真是太可怕了!
漫談武術
武術比賽的舉辦很有意義,很新鮮,但也引來了很多不同的意見。對此我也有些感觸,因為我記得《五燈會元》:
漢文公問:‘弟子周俊事多,佛法重處,故求教。’老師很久了。公開失敗。當時三平是服務員,敲了三下禪床。老師說,‘做什麽?’平說:‘先用決心去動,再用智慧去拉。’公乃曰:‘僧有高風亮節,弟子得侍者旁之位。’
其實不僅僅是國家大事必須決定和感動,任何事情不決定都無法實現。
集納壹切功德法。它是存在的基礎,是做對的起點,是創造的勢能和力量的象征,永遠與不迷茫、不擔憂、不害怕的人壹起存在;另壹方面,如果最輕微的無知、殘忍和怯懦都不純潔,妳將永遠無法安定下來,妳將永遠無法安下心來——妳將永遠無法保持身心的平衡。總覺得心神不寧,搖搖晃晃,有絆倒的趨勢。
國術,生於中,功夫在決心。剩下的就是動作和技巧了。丐幫創始人傳授的武功,不是壹招壹式就能獲得的。是生成的超意識在他證明了“人在本質上是完美的”和“物如我”被深深地定住之後的自然節奏。所以它雖然重在武術,但實際上結合了宇宙和自然的規律,始終走哲學、科學、心理、生理的最高形式。
雖然分支、門戶眾多,但源頭不是少林、武當的壹個和尚、壹個和尚。至於壯實的交叉訓練,牛氣功,武術,不足以代表中國武術。由此可見,武功發生在專註,但成功在於專註。熱愛武術的人喜歡招式的形式,卻忽略了招式的起源。即使他們強大到對抗千人千面,依然只是脫了肩膀上的皮,得不到人心,得不到形,得不到神。只有通過壹定成就的鑄造,才有生命力的飽和,從而進入遊戲的三昧。敵人的時候,壹個人都沒有,大家都不開心。每當有壹個動作,都是基於對手動作的反映。如果沒有控制人的意圖,人最終是控制不了的。
練太極的,周日不成功。畢竟他們不知道'□'是什麽意思。我頂多能觀察到壹股‘風’。住在少林的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溫潤、動靜、恒心的階段,都和糙民壹樣,沒有見過祖宗。肯定的,不僅僅是武俠的靈魂,還有超出常識的神奇力量,更何況是小技巧?
眾所周知,現代禪宗的大師,和尚旭雲,並不習武。他在松野就像壹只孤獨的鶴,看起來很虛弱。然而,在把玉佛從緬甸運到雲南時,他卻輕而易舉地搬走了幾噸巨石,震懾了壹群居心不良的小人。為什麽和尚有這種神力?沒有他,只是意義深遠。更何況他曾經是達摩祖師的孫子。沒有魔法嗎?我就是不重視,也不炫耀。
所以,拳招只是禪定的副產品,就像碾米機裏的糠壹樣,不是物件。
在這壹點上,必須說明作者既不是武俠專家,也不是冒名頂替者。我只是忍不住對那些武術比賽的小夥伴們表示殷切的期望。我希望熱愛武術的朋友們能夠下定決心,過壹段單身的、習慣的生活。他們不僅耐力增加,反應迅速,還能保證充分彰顯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氣質,在明年的賽場上贏得世人的喜愛和優雅。
珍惜中國文化的精髓
看了漢克先生的《中西醫之間》,不僅有同感,就是有些話我也擺脫不了。
中醫不科學嗎?只有不了解和拒絕了解事實、歪曲歷史的人才會說這種主觀武斷的話。如果人除了常識或知識之外,還能說自己不科學,那科學還有什麽意義?如果科學這個詞只能表現主觀意義,那是什麽?
中醫在理論上繼承了《周易》哲學,而對身體衛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黃帝之前。所以中醫的脈象和穴位的方式是微妙的,是有反應的,是表面之外的。“先進”國家的醫學界至今仍無法消化,雖然對其奇效感到驚訝,並渴望研究。例如,針灸在全世界都很流行。雖然中國古代銅像上標註的脈絡、穴位、作用聞所未聞,不可思議,但人們發現它們很有效,於是學以致用,卻沒聽說不科學。如果用草根樹皮是不科學的,那麽西醫不是更早就煮金雞納樹皮給人們治療瘧疾了嗎?而中醫的麻黃、甘草、肉桂、馬錢子、斑蝥為什麽會被列入西醫藥典,並在世界各地使用?中醫從來不反對西醫使用針灸。西醫有什麽理由禁止中醫使用膠囊?日本的“龍卷三”不也是中西合璧嗎?為什麽不禁止進口呢?
如果承認中華民族的不斷繁衍不是無條件的,那絕不是天賜之福。如果不抹殺《傷寒論》的學術價值,以及過去瘟疫盛行時“救水”的巨大作用,那麽很明顯,中醫壹直突出實用主義的科學精神,不能斥之為不科學。尤其是中醫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礎,它所灌註的王道精神,以知五味,辨五色,察五氣而致五行,遵循生抗之理,助其君與右相,導其元氣,絕非頭痛。比如孩子哮喘,西醫除了用鎮靜劑和粘液稀釋劑抑制敏感性,加強呼吸系統的魚肝油,還有什麽更好的辦法嗎?如果沒有,那些藥物會影響孩子的課業嗎?如果用川貝母和杏仁,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沒有副作用。他們會在半個月內體重增加,面色紅潤,自然恢復。胡氏兄弟的虎牌藥不是很受歡迎嗎?為什麽不參考日韓對‘皇漢醫學’的推崇,堅持要窒息中醫?在復興中華文化運動全面展開的時候,這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嗎?
中醫有它的起源。我們渴望看到它在煉制藥、改革教育、嚴格資質等方面的成就,卻不忍心看到中醫的國粹在外國大行其道,卻因歧視、打壓、排外而成為傑作。我不是中醫,但我總覺得所有對中國歷史有深厚感情的學者都不希望看到國粹之壹的中醫在我們眼前衰落、消失。
凈土和新思想
這是壹個令人愉快的現象,“但沙鷸在廣闊的,廣闊的世界!”能成為繼‘飄’之後美國最暢銷的新書。這證明人們並沒有沈迷於描繪肉欲的桃色低級趣味,說明大多數人向往和追求精神自由和精神解放。
書的主要精神是表達和堅持壹種向上生活的意誌,以及真善美是天堂地獄罪惡共存的觀點或意境。簡潔清新的風格中閃爍著“人間凈土”的光芒,也宣示著用壹生追求“絕對完美”的決心。雖然它的主角只有歐(作者自創),文字和插圖也是對半,但卻顯示出它清新脫俗的風格,讓人愛不釋手。
雖然它不是哲學著作,也不是壹系列的理論結構,更不是更深刻更完整的人生觀,但對於緊張空虛、煩惱抑郁的人來說,它是消除熱煩的清新劑。
神聖學習的核心
就本體論哲學而言,不是心,不是物;這不是人為的,也沒有主人。
它什麽都不是,它什麽都不想要。
不管是什麽,都迷失在壹個漏洞裏,卡在僵化裏。
宇宙的本體只是壹個大普及——萬物從線中來,又到線中去;壹切現象都只是線條的作用,沒有個體的、永恒的本質。所以線的創作功能總是日新月異,生生不息。因其‘相’與‘實’,壹條線衍生出不同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屬於壹條線;壹切都是壹條線,線外什麽都沒有。
就宇宙法則而言:‘誠則無息,無息則久,久則久’。反之,光休息不行動就會幻滅。
宇宙中有無數無邊無際的星星,每個星系運轉良好——自轉和公轉井然有序,最基本相位的原子無休止地運轉著。壹旦保持運行的電子從原子中消失,質子或中子也會同時消失,永遠無法靜止。因此,這條線中的宇宙充滿了行走的生態和活力,絕對沒有靜止的東西——靜止意味著不存在。
天道健康,君子自強不息。這說明“天人合壹”是中國人生哲學的特色。所謂‘至高無上的人性’,說明宇宙的規律和人生的真諦是壹致的。這說明“做”才是宇宙人生的唯壹真理——唯壹途徑。
在這裏,我們也可以理解生命的實體,它沒有過去或現在,沒有地點,沒有固定的階段,只有‘行動’可以顯示,只有‘行動’可以知道。也說明了“行為”是壹切生命的物質,是宇宙實體,是造物的功能和本體。宇宙只做事,所以‘若為唯壹,則不可測’;只有做事,‘行者常來,做者常成’;只有線是沒有盡頭的,它們之間沒有縫隙。只有“做”,才能探測到生死,才能抓住永恒。
如果有人誠心闡述聖學,發展成“唯行論”,我會為之歡欣鼓舞。蓋堅信此說是三教合壹,易顯,性空。它將打破異端邪說,展示真理,造福世界,糾正人們的思想,鼓勵創造力,拔出腐朽的習慣。毫無疑問會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不到聖人絕不會糊塗。”
代溝
最近“代溝”理論甚囂塵上,似乎擔心我們和下壹代之間因為時間的差距而產生無法彌補的隔閡,這種隔閡不僅包括觀點和生活感受,也影響情感的表達和維系。事實上,從中國文化的特點、倫理關系和社會結構,甚至時代背景來看,這都不應該發生。
因此,“代溝”這個詞不僅不宜強調和誇大,而且有討論的必要。雖然年輕人的共性是感情豐富,沖動而缺乏韌性,充滿理想而不切實際,但容易產生對現實的不滿,導致對無私感情的追求。這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和理智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