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接種。
在母豬臨產前3周左右,按劑型及新產品說明標簽的要求日期及使用方法,給母豬註射或口服仔豬大腸桿菌腹瀉菌苗,抗體可通過初乳使初生仔豬獲得免疫能力,對預防仔豬黃痢和白痢有重要作用。據報道,疫苗接種後仔豬腹瀉發病率由67%下降到6%,平均死亡率從87%下降到0.7%,總保護率在90%以上,斷奶成活率提高20%,也就是說,每窩仔豬可多成活1~2頭,且仔豬斷乳個體重比對照組提高1千克以上。
由於仔豬必須通過母豬的初乳接受免疫抗體,所以壹定要使仔豬在初生6小時內吃到初乳。對無力吸吮乳頭的弱小仔豬,可將初乳擠出後用吸管或洗眼皮球投服。(2)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
(3)做好消毒工作。
除在場、舍進門處設人員及車輛消毒池外,對豬舍要定期消毒,特別是在母豬產仔前,要預先把產房、產仔籠、育仔箱、褥草等通過物理和化學兩種方式消毒。物理方法是指在陽光下反復曝曬(褥草及保溫箱等)及高溫蒸煮(衣服及用具等)。舍內消毒除可用火焰灼燒法(用火焰噴射器或火焰噴燈)外,常用化學消毒制劑進行消毒,例如氫氧化鈉(燒堿、苛性鈉)1%~2%溶液,熟石灰(氫氧化鈣)10%~20%混懸液(石灰乳),過氧乙酸0.5%溶液,氨水5%溶液等。(4)加強飼養管理。
①在妊娠後期的母豬飼料中添加脂肪可提高乳脂率,有助於提高初生仔豬的抗寒力,減少腹瀉的發生。
②母豬飼料的改變會影響乳汁成分的變化,常引起仔豬消化障礙,故泌乳母豬的飼料不要突然變更,飼料中蛋白質含量不要過高。
③保證仔豬有充足、清潔的飲水。(5)利用好有機酸和微生物制劑。
由於初生仔豬胃底腺不發達,生理上缺乏產生足夠胃酸的能力,胃的酸性環境主要靠乳中的乳糖發酵產生乳酸來形成。仔豬斷乳後,乳酸沒有來源,胃內的氫離子濃度降低(pH升高)。壹般氫離子濃度在316.3~1585納摩爾/升(pH5.8~6.5)之間,而大腸桿菌生存最佳氫離子濃度是10~1000納摩爾/升(pH6~8),當氫離子濃度高於100000納摩爾/升(pH低於4)時,大腸桿菌生長速度降低甚至死亡。據報道,在哺乳仔豬飼料中,加入0.5%~1%檸檬酸後,腸道大腸桿菌、腸球菌明顯減少,乳酸桿菌和酵母菌明顯增加,從而減少了治療腹瀉藥物的使用。
據報道,用益生素微生物制劑給初生仔豬灌服,可明顯降低仔豬黃痢、白痢疾的發病率。現售的各種微生物制劑用以預防仔豬腹瀉的基本原理是活菌進入消化道後進行繁殖,排除有害菌,並促使乳酸菌等有益菌繁殖,保持腸道內正常微生物區系的平衡。目前,我國生產的微生物制劑有上海生物制藥廠的促菌生(又名乳康生、止痢靈)及中國獸藥監察所的嗜酸乳桿菌、雙歧桿菌,還有吉林農業大學的益生素等。這些微生物制劑對預防仔豬腹瀉都有效,且不產生抗藥性,用量應視每克菌劑中的活菌數而定,壹般占飼料的0.02%~0.2%。(6)藥物防治。
對仔豬腹瀉盡量采取預防措施,減少發病。壹旦發病就要采用有效辦法治療,盡量縮短病程。目前,市售治療仔豬腹瀉的藥品很多。為提高療效,減少浪費,應對細菌性腹瀉進行藥敏試驗,從中選擇最適合的藥品使用。現介紹幾種常用藥物預防治療方法:
①抗生素預防。母豬產前1周,按千克體重500毫克的劑量餵精制土黴素,仔豬出生後立即滴餵鏈黴素2滴(約5萬單位),1小時後再進行哺乳。這樣,仔豬從初生至7日齡內幾乎不發病,8~20日齡的發病率比對照群大大降低。
②補液療法。造成仔豬腹瀉死亡的根本原因是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過壹種簡單易行、經濟實用、療效良好的口服液(1000毫升溫開水中加入20克葡萄糖、3.5克氯化鈉、2.5克碳酸氫鈉、1.5克氯化鉀),任腹瀉仔豬自由飲用,或按每千克體重100毫升灌服,每天灌服3~4次,直至痊愈。這種口服液需現配現用,而且早服用效果較好。
③蛋清黴素治療。據高春奇撰文介紹,用雞蛋清與抗生素混合液註射治療小豬腹瀉療效顯著。具體做法:選取新鮮雞蛋,用消毒好的針頭抽取蛋清(每枚蛋可取10~15毫升),加入青黴素40萬單位。在每頭仔豬頸部肌肉或交巢穴(尾根與肛門中間凹隱處)穴位註射4~5毫升,1~2次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