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少年時就富有文才。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官至大樂丞。後因故貶謫濟州,後回長安。後回長安。二十二年,張九齡任侍中。王維升任右拾遺。當時,王維寫了壹首《獻始興公》的詩,贊揚張九齡反對結黨營私、濫施封賞的政治主張,反映了他當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 年),張九齡被罷官。次年,他被貶為荊州刺史。李林甫被任命為中書侍郎,這是玄宗時期的轉折點,政治變得更加黑暗和明朗。張九齡被罷官,王維十分沮喪,但他並沒有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他以河西節度副使的身份出使崔希逸處,後又被任命為殿中侍禦史知南選,天寶中期,王維的官職逐漸提升。安史之亂前,官至給事中,壹方面,他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憂慮,另壹方面,又對懷廬情有獨鐘,不能決然離去。於是,他隨俗飄零,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他本是佛教徒,此時隨著思想的日趨消極,佛教信仰也日漸發達。他年輕時常隱居山林,中年後曾在終南山安家壹段時間,後又得宋之問在藍田的輞川房產,遂與友人裴迪結伴而遊,互相賦詩為樂。天寶十五年(756) 安史叛軍陷長安,玄宗入蜀,王維被叛軍俘虜。他服藥裝病,仍被發配洛陽,任偽政府官員。兩京收復後,偽官獲罪,他懷念唐代 "凝碧池 "詩為肅宗歌頌,而其兄王縉已為高官,請削官為兄贖罪,於是只貶為太子中書舍人,後遷尚書右仆射。
王維的詩不到400首。其中,最能代表王維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川田園等自然景觀的詩歌,以及歌詠隱士生活的詩歌。王維在描繪自然景物方面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詩壇獨樹壹幟,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寫山水詩的傳統,吸取了陶淵明田園詩清新自然的特點,將山水田園詩的成就推向了高峰,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舊唐書-王維傳》稱戴宗王縉編王維詩四百余首。而王縉《進右丞王集表》雲纂王維詩凡十卷。古堂原藏南宋麻沙本《王元澄集》10卷,後歸陸心源□曲樓。北京圖書館藏宋書刻本《王摩詰文集》10 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據以影印出版。元刻本有劉叔錫評點《王元澄集》(詩)6卷,《四部叢刊》據影印本,其中已夾雜錢玄同、陸象、崔興宗等人的作品。明顧起敬有《類註堂王元澄詩集》10 卷,附《文集》4 卷,這是現存最早的王維詩鈔。清代趙殿成《王右臣集註》是迄今為止較好的註本。除註釋全部詩文外,附有評語,為作者釋疑解惑,間有考訂;並輯錄有關王維生平和詩畫評論的資料,作為附錄。1961 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室重新校訂了趙本,並付梓出版。鄭振鐸也以《四庫全書》為底本,用趙丹誠註本和其他四種版本校勘,收入《世界文庫》。新舊版《唐書》中都有他的作品。顧起敬版和趙登誠版都有註釋者編撰的王維年表。陳逸魯有《王維生平事跡初探》壹文,後有《王維年表略》(載《唐詩別裁叢書》)。
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唐代大詩人,有 "詩聖 "之稱。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他是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至左拾遺。入川時,友人嚴武推薦他為劍南節度使參軍,加工部尚書。故後人又稱他為杜拾、杜工部。
杜甫與李白並稱 "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 "使王者堯舜,然後使風俗淳 "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錦繡山河。他憤世嫉俗,疾惡如仇,批判和揭露朝廷的腐敗和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為解除人民的苦難而自我犧牲。
杜甫是壹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壹生寫了 1400 多首詩。他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分為四個時期。
劉禹錫(772-842)
字孟德,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匈奴後裔。他是唐代中期的詩人和哲學家。他的家族是世代儒學的書香門第。在政治上,他主張革新,是王叔文學派政治革新活動的核心人物之壹。
在劉禹錫的影響下,加上他天資聰穎、好學上進,從小就才華橫溢、氣質非凡。十九歲時,他前往長安,上書朝廷。二十壹歲時,與柳宗元同考中進士。同年,他還考中了博學宏詞科。
後來,他在政治上不得人心,被貶為閬州司馬。但他並沒有就此沈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寫作,學習民歌,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的詩歌。
奉詔回京後,劉禹錫因 "玄都關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攜 "的詩句觸怒新貴,被貶為涼州刺史。後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江州創作了大量竹枝詞。824 年夏,他寫下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縉船下益州去,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沈江底,壹片降幡出石中。昔人已悲世,山色依舊寒。如今四海為家在,故壘蘆荻秋"。這首詩深受後世文學評論家的贊賞,被譽為寓意無窮的唐詩傑作。
後來,幾經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洪水泛濫,民不聊生。他上任後,開倉賑饑,免除賦稅,減輕徭役,很快使百姓走出了災難,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百姓對他十分愛戴和感激,稱魏應物、曾任蘇州刺史的白居易和他為 "三傑",並建立了三賢堂。皇帝也稱贊他的政績,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擔任太子賓客,與朋友和詩人壹起過著悠閑的生活。他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