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我國政府幹預醫藥市場的重點是什麽,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我國政府幹預醫藥市場的重點是什麽,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我國生物制藥技術發展仍處於研發階段,與先進國家差距約5年,制造業差距約10年,產業化方面與世界差距越來越大。具體表現為“品種少、成交少、價格高”,創新能力嚴重不足,產品尚未走出模仿的陰影,市場競爭激烈,科研與產業脫節嚴重,市場開拓能力低下。生產過剩幾乎是低水平重復的必然結果。但這種過剩註定是低水平的過剩。資料顯示,國內研發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huG-CSF)的公司有18家。但從1996到1998,有10個重組人白細胞介素-2(l-2)和10多個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生產企業有新藥批準文號。小而大的產業結構必然導致資源浪費、競相降價和市場混亂。價格戰反過來造成產品質量下降,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消費者對國產生物技術產品信任度低,更傾向於使用昂貴的進口產品。無論生物制藥的市場需求有多麽巨大,重復生產本身帶來的過剩也只意味著壹種虛假的繁榮。利潤變薄的巨大危險導致企業疲於應付生存壓力,難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戰略。是否應該完全依靠市場供求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解決現有的產業問題?其實,藥品降價、企業自我營銷、科研單位與大型藥企戰略聯盟、企業對高校的資金支持,都是基於自身判斷自發采取的市場化措施。然而,經濟學家指出,市場秩序本身並不完美。將工業問題完全交給市場調節不僅效率低下,而且代價高昂。中國的藥品進口量在逐年增加,外資企業的產品銷售量也在逐年增加。國外壹份研究報告指出:“如果政府不幹預,中國醫藥市場將在5年內完全被國際制藥公司操縱。”相比之下,政府幹預通常更迅速、更有針對性。但這種幹預應該是“高層次”的幹預,或者說是戰略幹預。GMP認證的強制“瘦身”無疑是政府的有效幹預措施之壹,它的實施大大提高了行業的整體水平。政府幹預還應包括加快建立知識產權方面的配套措施,鼓勵生物制藥科研生產單位加大投入,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讓產品盡可能長時間壟斷市場,贏得豐厚利潤,企業再從利潤中拿出巨額資金投入研發具有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形成良性循環。此外,可以引入新的資金投入模式,改變我國生物制藥企業主要通過購買技術實現生產,風險投資機制不足、資金過少,生物技術產業難以形成氣候的現狀。從有價值的理論研究開始到生物制藥的生產,成功率只有10%左右。在這樣壹個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的高科技行業,任何低水平的運營模式都是沒有前途的。無論是市場自發還是政策強制,加快兼並、聯合、重組的步伐幾乎是國內所有中小企業唯壹可行的生存之道。可以預見,在舉步維艱的生物制藥企業背後,壹場“整合潮”正在到來。2007-10-9

勝者為王,敗者為敵。我們太多的藥企已經滿足於模仿和跟隨,享受著巨頭們留下的殘羹剩飯,以為解決了溫飽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前景黯淡其實是壹個不可逆轉的、意料之外的結局,預示著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在市場上消失。我們做什麽呢國際化,中國醫藥企業崛起的必由之路!憑良心說,我們現有的藥企都在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能,也很想開拓國際市場。但是,對比各行業的國際地位,我國醫藥行業在國際化道路上明顯落後。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壹條在FDA正式註冊的成品藥生產線,中國也沒有實現成品藥正式出口歐美的突破。盤點壹下,國內出口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上,而且是生命周期相對較晚的大宗原材料。能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的品牌企業並不多見。在這壹點上,印度制藥公司遠遠落後於中國。在過去的65,438+00年中,印度醫藥工業的出口比重從原來的65,438+07%提高到35%以上,出口增長率是全行業的3倍以上,發展了壹批國際品牌。印度制藥業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大宗原料出口;90年代開發特色APIs90年代末,下遊整合,走上仿制藥制劑國際化生產之路。在這個階段,我們已經開始進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研發階段,從而進行品牌建設的過程。而中國藥企的國際化前景如何?事實上,中國很多藥企也在沿著“印度模式”發展,並且做得比印度藥企更好。以印度第二大制藥公司雷迪醫生的成長為例。雷迪博士的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擴大原料藥行業。Reddy's從原料藥布洛芬開始,於1986首次向德國出口甲基杜巴。從1987到1990,散裝原料藥通過FDA檢驗,大量出口俄羅斯等非標市場。第二階段是轉型特色API行業。1992和1993分別在美國和法國設立銷售中心。到2002年,公司* * *擁有26個FDA認證和64個COS認證的專用原料藥產品,其專用原料藥的銷售收入約為6543.8億美元。第三階段,產業全面升級。打造全新的品牌形象,將產業鏈延伸到制劑生產、新藥研發等多個領域。從1994到1998,經過四年的努力,雷迪醫生第壹個仿制藥雷尼替丁的制劑車間獲得美國FDA認證,品牌進壹步升級。此後,該品牌在美國打開了市場。到目前為止,Reddy's博士的品牌已經獲得了23個FDA註冊和9個FDA關於仿制藥產品的註冊。現在國內很多藥企已經成功走出了前兩個階段,處於雷迪博士的第三個階段。90年代中期,很多企業獲得了原料藥的美國DMF文號,而且大部分是特色原料藥。現階段,中國醫藥企業需要明白,企業的國際化過程就是品牌的國際化過程。從時間上來說,中國定位於用特色原料發展品牌,肯定不比印度壹些企業晚。如何全面提升產業,塑造全新形象,是中國醫藥企業企業發展和國際化的核心。但由於品牌競爭力弱,我國醫藥產品出口存在限制。表面上看,中國醫藥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了,品牌實力加強了,但還是不理想。原料藥產品仍是主要出口產品,西藥原料藥出口79.03億美元,同比增長27.55%,占出口總額的57.26%。以生命科學技術和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醫藥產品出口比重較小。以福建省為例。2005年福建省高新醫藥產品出口額為2024.9萬美元,僅占全省藥品出口額的18%,其中生命科技藥物1870.5萬美元,生物技術藥物154.4萬美元。我國醫藥產品自主品牌少,國際競爭力不強。在商務部公布的2005-2006年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名單中,醫藥保健品品牌數量僅占總數的3.7%。其中化學藥品品牌5個,中藥品牌1,保健品品牌1,還有相當壹部分醫藥出口品牌榜上無名。目前國內獲得FDA、COS等國際認證的企業和品種並不多。出口企業中,為其他國家和地區貼牌(委托)的藥品很多,有自己品牌的藥品很少。沒有品牌的國際競爭力,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將無從談起,中國有成為跨國藥企原料供應基地的危險。榮耀與夢想,挑戰與機遇時刻誘惑著我們的眼睛。其中,很多同質化、缺乏差異性、缺乏個性的企業,壹直在紅海中滲透進行血戰。面對流血,他們是脆弱的,很快就會死去。這壹年,聽到聽到周圍壹些企業這壹年活不下去了的無奈和悲慘,是很殘酷的。我們面臨的嚴峻現實是,2004年全球醫藥市場規模超過5000億美元,達到518億美元,而我國醫藥市場規模僅為26543.8億美元,僅占全球醫藥市場的4%左右。國際化意味著中國制藥公司的目標市場擴大了25倍。這個時候,品牌建設就很重要,甚至與企業發展的每個環節都有關系。美國藥企的崛起,造就了巨型藥企的模式。日本藥企的崛起並沒有重復歐美藥企的道路,以色列、印度等藥企的崛起創造了新的模式。歷史會重演,但不會完全重演。未來還會有新的藥企出現,可能是中國藥企。認清品牌與國際化的關系,創造新的崛起模式。選擇最適合自己、最符合市場的品牌發展模式,打造中國藥企品牌國際化新模式。

  • 上一篇:黑曜石有什麽用,應該怎麽佩戴,怎麽保養,價格大概是多少?
  • 下一篇:小葵花益生菌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