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阿司匹林從何而來?

阿司匹林從何而來?

阿司匹林自發明以來已有壹百年的歷史,在這壹百年裏,它從治療頭痛的藥物變成了 "太陽神10號 "登月飛行的急救藥品之壹。隨著人們不斷發現阿司匹林的新用途,它被稱為 "神奇藥物"。

2300多年前,創立了西方醫學的希臘生理學家和醫生希波克拉底發現,柳樹的葉子和樹皮具有鎮痛和解熱作用,但卻不知道其中的有效成分是什麽。

阿司匹林的發明起源於隨處可見的柳樹。在中國和西方,人們自古以來就知道柳樹皮具有解熱鎮痛的作用,在缺醫少藥的年代,柳樹皮常常被當作治療發燒的廉價 "良藥",在許多偏遠的地方,婦女分娩時,常常讓她咀嚼柳樹皮來鎮痛。

人們壹直無法知道柳樹皮中到底含有什麽物質,以至於有如此神奇的功效,直到1800年,人們才從柳樹皮中提取出具有解熱鎮痛功效的有效成分--水楊酸,從而解開了這個千年之謎。1898 年,德國化學家霍夫曼用水楊酸與乙酸酐反應。1898年,德國化學家霍夫曼用水楊酸與醋酐反應合成了乙酰水楊酸,1899年,德國拜仁制藥廠正式生產這種藥物,取商品名阿司匹林,這就是醫院最常用的藥物--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Aspirin

(歷史)本品是壹種歷史悠久的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作為解熱鎮痛藥有著悠久的歷史,1999 年 3 月 6 日是阿司匹林正式誕生 100 周年紀念日,也是德國拜耳公司為阿司匹林類藥物做出貢獻的日子。早在 1853 年,查爾斯弗雷德裏克。傑勒德(Gerhardt)用水楊酸和乙酸酐合成了乙酰水楊酸,但並未引起人們的註意;1898年,德國化學家費。霍夫曼(Felit Hoffmann)又合成了乙酰水楊酸,並用於他父親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療效極佳;1899 年由德雷澤(Dreser)引入臨床,並命名為阿司匹林(Aspirin)。我國於 1958 年開始生產。迄今已有百年歷史,成為醫學史上三大經典藥物之壹,至今仍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解熱、鎮痛、消炎藥,也被作為比較和評價其他藥物的標準制劑。

(別名)乙酰基水楊酸;乙酰基水楊酸;巴米妥;乙酰基水楊酸-酰基水楊酸)。

(性狀及穩定性)本品為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或略帶醋酸臭,味微酸,溶於乙醇,溶於氯仿和乙醚,微溶於水,性質不穩定,在潮濕空氣中可緩慢分解為水楊酸和醋酸,略帶酸味,故貯存時應置於密閉幹燥處,以防分解。

(體內過程)本品口服後易吸收,在體內迅速分解為遊離水楊酸,分布到全身各組織。其血漿有效消炎濃度為 150-300 微克/毫升,而中毒濃度為 200 微克/毫升以上,因此要防止蓄積中毒。本品主要在肝臟代謝,經腎臟排泄,與碳酸氫鈉同服時,遊離型藥物排泄增加,血漿藥物濃度降低,則藥物作用時間縮短。

(藥物作用)本品有較強的解熱鎮痛作用,能降低發熱者的體溫,對正常體溫幾乎無影響,且只能緩解癥狀,不能治療病因。本品還能減少炎癥部位有痛覺敏化作用的物質--前列腺素的產生,因此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對慢性疼痛效果較好,對劇烈疼痛或壹過性刺痛則無效。

本品消炎抗風濕作用也很強,急性風濕熱服藥後24-48小時可使發熱、關節紅腫疼痛癥狀明顯減輕。

本品還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延長出血時間,防止血栓形成。

(癥狀)廣泛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發熱、頭痛,以及牙痛、肌肉痛、關節痛、腰痛、痛經、術後小傷口疼痛等。

可用於風濕熱、活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幼年關節炎、骨關節炎等疾病的維持治療。

小劑量藥物(每天40-50毫克)可用於預防暫時性缺血性發作、心肌梗塞或其他外科手術後的血栓形成。

(不良反應及註意事項) 1.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胃腸功能紊亂,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大劑量長期服用可引起胃炎、隱性出血,加重潰瘍形成和胃腸道出血。若飯後配合適量碳酸鈣,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但不宜與碳酸氫鈉同服,因後者可加速本品的排泄而降低藥效。

2.較少見的反應有:(1)對凝血系統的影響:大劑量長期服用,可抑制凝血酶的合成,增加出血傾向。由於本品對血小板凝集有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出血時間延長,正在使用肝素、香豆素類抗凝劑的患者,以及嚴重肝病、出血性病變(如血友病)患者不宜使用。(2)代謝反應:少數異質性體質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蕁麻疹、黏膜充血、哮喘等過敏反應。其中,過敏性哮喘較為常見。其中較常見的過敏性哮喘,表現為服藥幾分鐘後即產生呼吸困難、喘息,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有哮喘病史的患者不宜使用本品。(3)毒性反應:長期大量應用本品可產生頭痛、頭暈、耳鳴、聽力減退、嗜睡、出汗等反應,這是慢性水楊酸鹽中毒的表現,多見於治療風濕病、嚴重精神障礙、酸堿失衡和大出血者,此時應立即停藥,並采取各種對癥治療措施。(4)損害肝腎:幼年關節炎患兒和成年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長期用本品治療,肝功能檢查常有改變,但停藥後仍可恢復。

3.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慎用本品。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慎用本品。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慎用本品。

4.兒童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尤其是感染水痘、流感的患者,應嚴密觀察。

(藥物過量及處理)水楊酸鹽中毒:本品口服劑量每日超過5克可引起水楊酸鹽反應,劑量過大可引起水楊酸鹽中毒,成人口服10-30克可引起死亡。成人最常見的中毒初期表現為可逆性耳鳴、耳脹滿、耳聾等,但對於兒童和部分老年患者來說,並不能作為中毒的可靠指征,即使劑量較大也未必出現耳鳴;原有聽力障礙者也不能作為判斷依據。兒童用藥過量的首發癥狀是呼吸急促、發作性氣短和嗜睡。

起始劑量中毒: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出血性胃炎和中毒性肝炎及重癥病例癥狀。

急性中毒:頭痛、頭暈、耳鳴、耳聾、視力障礙、復視、煩躁不安、語無倫次、恐懼、躁狂譫妄、手足抽搐、震顫、驚厥、高熱、大汗淋漓;伴隨中毒發展,中樞興奮性逐漸抑制,出現僵直、昏迷、喘息、紫紺,最後導致呼吸、循環衰竭。

應立即停藥,靜脈滴註含碳酸氫鈉的葡萄糖溶液,加速藥物排泄;如有出血,應輸血或補充維生素K。嚴重過量的患者可考慮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藥物相互作用)(1) 乙醇會加劇本品對胃黏膜的損害作用。

(2)如果與香豆素類抗凝藥合用,可能會增加出血傾向。

(3)本品可抑制丙磺舒、苯磺隆促進尿酸排泄的作用,大劑量時尤為明顯。

(4)如與其他非甾體抗炎藥同服,胃腸道不良反應增加,抗炎作用減人。

(5)糖皮質激素可刺激胃酸分泌,並降低胃及十二指腸黏膜對胃酸的抗凹陷性,若兩者合用可使消化道出血加劇。

(6)本品可增加甲磺脲類降糖藥、甲氨蝶呤、巴比妥類、苯妥英鈉等的作用和毒性。

(用法與用量)口服。解熱鎮痛,成人壹次300-600毫克,壹日3次或視需要而定。兒童1-2歲,壹次75毫克;2-4歲,壹次150毫克;4-6歲,壹次225毫克;6-9歲,壹次300毫克;9-11歲,壹次375毫克;11-12歲,壹次450毫克,均為壹日3次。

預防血栓和心肌梗塞,75-325 毫克,每天壹次。

(有限劑型)片劑、水溶性片劑、腸溶片劑、栓劑、分散劑、緩釋片劑、復方制劑。

(現有列表制劑)阿司匹林:片劑,每片含 0.3 克阿司匹林,0.5 克阿司匹林,口服,用法同上。密閉室溫保存。

  • 上一篇:給舌尖註入司法保護有什麽效果?
  • 下一篇:內蒙古醫科大學2022年統招高考招生對應專業目錄?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