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校友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校友

錢學森,著名科學家,1911年生,1934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力學系,是我國現代力學的奠基人之壹。他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和其他技術科學領域做出了許多開創性貢獻。他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是中國系統工程理論和應用研究的倡導者。

張德慶(1900.8~1977.10),上海寶山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後赴美留學,獲機械工程碩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兵工廠、電廠工作,曾任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他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和汽車材料的國產化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解決高原地區汽車動力下降的問題,他開展了增壓器的研究,並在青藏高原進行了實地試驗,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關註。為解決南方濕熱氣候下汽車銹蝕問題,他在海南島建立汽車試驗站,開展課題研究。他還主持制定了我國汽車工業和產品的技術標準,使汽車工業的發展逐步走向規範化。

顧崇鑒,1915年3月出生於江蘇松江,1939年獲原中央大學機械系學士學位。他曾任西安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機械制造系統工程 "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帶頭人。兼任全國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領導小組、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顧問,中國機械動力學會模態分析學會、金屬切削研究會顧問,英國國際期刊《機床與制造》審稿專家。曾獲 "陜西省科技精英 "稱號和 "突出貢獻 "特殊津貼,培養博士 19 名、碩士 22 名、博士後 3 名,在國內外期刊雜誌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 80 余篇。在國內外期刊、雜誌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80余篇。

譚浩生(1910.12-2005.9),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1939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系。他長期從事流體力學、稀薄氣體力學和應用數學的研究。他提出了植被流的局部擴散模型,發現了晶格湍流的負二次方功率衰減定律。在自由分子流、轉子邊界層、激波馬赫反射、馬赫波錐相互作用和分離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重視力學學科基礎,積極引導和支持力學基礎研究,率先提出建立兩級研究生培養體系,為我國力學事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了貢獻。

許國誌(1919.4-2001.12)運籌學家、系統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43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力學系。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創始人之壹。長期致力於運籌學、組合優化和系統科學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取得了許多重要研究成果,籌建了我國第壹個運籌學實驗室和系統科學研究所。他培養了壹大批運籌學和系統科學的專門人才,推動了系統工程和運籌學在國民經濟中的應用,是我國運籌學和系統工程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壹。

李天和 1946 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75年當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漢業,江西南昌人,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航空機械系,1946年至1948年赴美國航空基地深造,1949年至1954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空軍航空部器材廠組長。後歷任蘇南工學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液壓與機械控制工程系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工業自動化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陜西省機械工程學會傳動學會第二屆理事長,1980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機械制造自動化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火炮跟蹤仿真系統和珩磨機自運控制處理系統的研究中取得了壹定的成績。著有《機械控制工程》。

陳先林,四川遂寧人,1928年9月生,1949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54年起在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任教,壹直擔任機械系冶金機械專業教學工作。歷任機械系冶金機械教研室主任、機械系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長。現任機械工程學院教授,1995 年作為中國首批博士生導師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壹、二、三、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金屬學會冶金設備學會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設計學會管理委員會委員,中國金屬學會《鋼鐵》雜誌編委。曾被國家科委、冶金部聯合表彰為 "六五 "國家科技攻關 "重大貢獻人物",被冶金部授予 "深化移植引進技術先進科技工作者 "稱號。"1995年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和人民教師獎章。

唐九華(1929.10-2001.10),光學工程總體設計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祖籍浙江紹興,生於上海,1951 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他曾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負責研制成功光學大地測量經緯儀和自動記錄紅外分光光度計,並於 50 年代推廣到工業生產、60 年代負責研制成功多種大型光學跟蹤測量設備和坐標基準傳遞設備,用於飛機的測量和控制,在實際執行任務中取得了成功,達到了國際水平,為我國飛機的測量和控制技術做出了貢獻。70 年代末,他將光學測控系統和光電儀器的設計經驗總結為總體設計的概念、理論和方法。發明了光學補償定向儀的新原理。作為主要領導人之壹,他開辟了光學動態觀測和測試技術領域。

汪應洛是國內外著名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應洛1930年5月出生於安徽省涇縣,1952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系,50年來壹直從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教學、科研和應用工作,作為學科帶頭人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他運用系統工程理論和方法完成了 "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戰略規劃"、"三峽工程綜合經濟論證 "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並較早地將戰略理論和戰略決策研究應用於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建模。建模。曾參與 "陜西經濟發展戰略"、"關中高新技術發展帶發展戰略 "等研究,長期致力於管理工程、系統工程、工業工程等學科在中國的發展與融合。

周永茂,浙江省鎮海縣人,核反應堆工程專家。周永茂 1931 年 5 月出生於浙江省鎮海縣,1955 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系,1958 年畢業於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核能培訓班。現任中原對外工程公司高級工程師。他長期在反應堆工程和科學技術第壹線從事設計、研究和建造工作,承擔並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多項核研究任務:完成了雙流堆芯潛艇核動力堆本體的早期設計方案;主持研制了生產堆、動力堆、泳池堆的燃料元件,以及泳池堆的燃料元件。動力堆、泳池堆燃料元件和氚靶元件的國內首次工藝定型工作;參與了高通量堆的設計建造和工程重大決策,該堆的設計特點,在國外沒有先例;在核工業二次創業期間,主持研制了民用微堆,該堆在國內外建造了四座,贏得了很好的國際聲譽和經濟效益。1995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阮雪榆,壓力加工專家,1933年1月出生,1953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廣東省中山市人。廣東省中山市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塑性與成型工程系主任。中國冷擠壓技術的開拓者。1994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秦裕琨,熱工學和燃燒學專家。1933年5月生,1953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系。曾任中國動力工程學會常務理事。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曹春曉,中國科學院院士,材料學家,1934年出生,1956年畢業於交通大學。現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常委。

李海林,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屬材料專家,1937年7月生,1961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現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國內外發表論文 160 篇。1978 年獲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88 年入選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4年獲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 "孫越崎能源獎",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熊有倫,中國科學院院士,1939年4月出生於湖北棗陽,1962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66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制造自動化專業。1988-1989 年,任英國索爾福德大學航空與機械工程系客座教授。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兼任《中國科學》、《科學通報》、《機械工程學報》、《機器人學》等雜誌編委,湖北省計量測試學會理事長,西安交通大學(制造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蔡瑞賢 1956 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動力機械系,現任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91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院院士)。

  • 上一篇:益生菌適合多大孩子吃起什麽作用
  • 下一篇:如何處理沒有用處的塑料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