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正式發布。在這份綱領性文件中,讓公眾用上新藥、用好藥,是令人振奮的亮點。對於生產藥物註射劑的藥企來說,門檻提高了,繩子收緊了,這就更讓人興奮了。這或許既能從源頭上抑制過多的輸液產品,也能倒逼相關企業在創新和細化中精心打磨,為社會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藥品。
就算是普通人,大多也明白壹個道理——藥三分毒,能少用的不會多用。然而,這種觀念近年來在我國醫療實踐中逐漸消亡,輸血成為許多醫療機構診療活動的“標配”。“輸液叢林”“輸液國”等尷尬的帽子,成了我們壹時半會兒抹不掉的標簽。
在這種情況下,不排除有些疾病可以通過輸液治療快速見效。但速效並不是問題的本質,經濟效益才是輸液範圍不斷擴大的最強大動力。同樣的藥物,靜脈輸註的費用可以輕松達到口服的10倍以上,這當然是非常誘人的。
因此,如何將藥物制成註射劑,成為很多藥企尋求更大利益的有效手段。由於之前生產領域對註射劑沒有限制,很多藥品都爭相推出註射劑進行輸液,也就是很多原本用於清熱解毒,針對感冒發燒等“小病”的中藥,也必須提取有效成分,搞出註射劑的品種。輸液怎麽才能不被淹?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衛生計生委在2015年初公布了“53種不需要輸液的疾病”名單。從2015年底開始,北京多家綜合醫院陸續取消門診輸液,從上到下逐漸形成了向不合理輸液宣戰的局面,但過度輸液的局面仍不能說得到根本改變。因為這只是下遊做出的自覺行動,作為上遊生產企業,每年還是有大量註射劑流向市場。在強有力的營銷策略下,仍然難以從根本上扭轉過度輸液的現象。
因此,此次出臺的意見是基於國家戰略的高度,確定“口服制劑能夠滿足臨床需要,註射制劑不批準上市;註射液生產嚴格門檻“肌肉註射能滿足臨床需要,靜脈註射不批準上市”是針對當前蓬勃發展的輸液市場價格的釜底抽薪之舉,輔以“力爭5年至10年對已上市的藥用註射液進行再評價”、禁止醫藥代表直接參與藥品銷售等策略。如果都能真正落地,不合理的灌輸就很難再興風作浪了。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在我國患“輸液依賴”是有壹些客觀的就醫需求的。通過控制輸液,推動醫療服務價格走向合理,對於醫療服務的健康發展,與減少輸液同樣重要。如果能借鑒國外的經驗,比如像美國壹樣成立靜脈輸液協會,制定輸液標準,通過商業規範加大管理,也是促進醫療健康發展的重要推手。
無論如何,從供給側限制註射液的生產,既顯示了國家層面治療“輸液依賴癥”的決心,也顯示了治療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