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從壹個嶽陽普通市民每天早上去魚巷子找“鮮”的午餐開始,展現了“鮮”味在嶽陽人餐桌上的特殊地位。相對於家常鮮魚,“巴陵魚宴”是嶽陽人吃“鮮”的另壹種境界。不同種類的魚,在頂級廚師的手中,會帶領食客將“鮮”的味道發揮到極致。對於嶽陽人來說,無論季節變換,“鮮”總會在餐桌上做出第壹次味覺體驗。秋天的蓮子,初冬的蓮藕,都是“鮮”味的來源,但就像釣魚壹樣,需要艱苦的體力勞動才能獲得這種“鮮”味。沒有人能真正帶走鮮味,他們所能做的就是接近它,享受它。
嶽陽人懂得吃“鮮”,也懂得如何保持“鮮”。每次捕魚後,嶽陽的漁民都會把小魚放回湖裏。大自然的慷慨也讓這裏的人們對大自然充滿了感激,懂得如何延續這份自然饋贈帶來的美味生活。永州地處湘南,地貌古老,人文薈萃,孕育了獨特的飲食文化。
永州血鴨是壹道有近200年歷史的名菜,而東安子雞則長達千年。壹只血鴨壹只雞,成就了永州湘菜“雞鴨名揚天下,韻味古香”。
永州血鴨選自當地的麻鴨,是永州的特產。鴨肉入鍋翻炒,鴨油迸出後,中間加入新鮮鴨血,使得鴨肉口感細膩,色澤豐富,味道鮮美,呈現出獨特的地方風味;東安子雞則是永州東安縣當地的土雞或三黃雞。用鹽水煮熟後,配以當地的花椒籽和手工釀造的糯米醋。壹只雞有“酸甜鮮麻辣”五味,因歷史上曾國藩和唐生智的大力推崇而成為湘菜之首。
玉樓洞湘菜大師徐菊雲,因東安雞而聞名全國。他做的東安雞去骨,色澤鮮嫩。在湖南九所榕園工作的湘菜大師劉誌軍,以給國家領導人做湘菜聞名。他做的永州血鴨,壹絕。
永州因壹千年前柳宗元的《捕蛇者》而聞名。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特色使其成為湘南大地上壹顆璀璨的明珠。這裏誕生的兩大湘菜,既體現了永州古地方熱鬧的飲食風格,又凸顯了湘菜註重食材和文化的特點。對於喜歡美食的中國人來說,“味”往往是不同地域、氣候、特產情況、飲食文化帶來的獨特感受。但是沒有壹個地方的人,像湖南常德人壹樣,有壹種味道,只因為壹種特殊的盛食物的容器——碗。
常德市最初是由漁村組成的。世代生活在漁船上的人們,為了克服湖區寒冷多風的天氣帶來的弊端,聰明地發明了用碗做飯、喝酒的方法。直到今天,碗菜仍然是常德最常見、最有特色的壹道菜。
節目從常德人早上的壹碗燉粉,到普通漁民午餐的碗裏壹鍋魚,再到沒有碗的宴席,還有常德的碗菜裏保存的古老烹飪方法“福”,這種烹飪方法在中原已經消失,展現了常德人以“碗”為代表的古老“石鼎遺風”。
常德鍋菜不追求菜品的復雜精致,食材簡單,烹飪簡單,剩下的都留給翻鍋來完成。把壹切煮成風味,暖人脾胃,吃在身邊暖人心,這是常德人對碗菜的獨特體驗。對於常德人來說,味道永遠是碗帶來的雙重感受。為了品味,是品味,為了生活,是樂趣。婁底市新化縣地處山區,屬於雪峰山脈,以紫鵲界近6萬畝梯田為代表。溪水滾滾的山區帶來了豐富的農作物,也造就了當地人“靠山吃山”的飲食習慣。當地人吃的都是山的味道。壹份用紫鵲界山竹筍做成的竹筍炒臘肉和用野椒枝熏制的臘肉,山泉水,農民自家池塘養的草魚,壹份用當地特有的魚香葉做成的水車凍魚,還有農民自己種的糯米飯,這些簡單的食材在淳樸的人們手中演變成了獨具山野風味的美味。
但是,來自紫鵲界的山野味道也影響著城裏人的飲食習慣。新化縣湘東街有各種各樣的粑粑、壇子菜,靠食物帶來的豐富變化滋養。然而,新人們離不開的另壹種味覺享受是“刺鼻”的味道,這是山區潮濕寒冷的氣候帶來的味覺需求,用山椒提取的油很好地詮釋了這壹點。
節目用大山的味道講述婁底新化人的飲食文化。沒有什麽復雜的技術和高深的技巧。婁底新化人享受的是山的味道。長沙是湘菜的大本營,麻辣是湘菜的主要特色,所以整篇文章都會以麻辣為主線,而湖南本地的辣椒產量只占所需辣椒的10%,所以長沙人會以在海南種植幾十萬畝辣椒園為開篇來說明辣椒對長沙人的重要性。海南的辣椒運回長沙後,在馬王堆就傳遍了全城。烤辣椒是長沙大多數晚宴開場的第壹道開胃菜。接下來的菜是層層遞進的。第壹道菜是傳統的火宮殿臭豆腐。胡椒是唯壹的固體調味料,但它只是少量的。第二道菜是蝦和胡椒,辣度進壹步增加,也是長沙人最受追捧的口味菜。第三道菜是剁椒魚頭,也叫“好運來”。辣椒的量進壹步加大,畫面紅彤彤的,是長沙人宴請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壹道菜。第四道菜,剁椒炒魚翅,是當地的創新菜,將原本完全不相幹的兩道剁椒和魚翅結合在壹起,形成了壹個全新的“詞匯”。但壹開始遭到傳統大師的反對,矛盾凸顯長沙人不僅愛吃辣,而且性格辣,有了辣椒的氣勢,從實際辣變成了人辣。此時插入湖南湘菜頂尖人物徐菊雲的觀點,提出創新二字,以他最拿手的辣子雞作為最後壹道菜翻到最後。這時候我把導演的觀點帶進來:為什麽愛吃辣的長沙人對甜酒蛋或者壹串糖油情有獨鐘?原因是真正愛吃辣,知道吃辣地區的人,要學會如何解決辣。辣完壹碗甜酒洗雞蛋或者壹串糖油,辣完過癮馬上恢復。這就是長沙人的性格。他們火爆的氣質裏有浪漫主義,傲慢裏有壹點理智。做飯就像做人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