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中醫中的作用,中國酒是壹種保健酒,以純糧食酒為關鍵原料。酒文化在中國很受歡迎,對人體也有養生作用。很多人都很喜歡葡萄酒,那麽就來分享壹下葡萄酒在古巴和中醫中的作用吧。
酒在中醫中的作用1中醫和酒的關系特別密切。在酒出現之前,人們生病了,經常會找“巫師”來治病。後來隨著中醫的發展,酒逐漸退而成為中醫的輔助材料。我國最早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有壹句話:“自古以來,聖人之湯,發酵以備耳用”。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酒這種發酵產物是最早的中藥。
說到酒文化,中國人喝酒的歷史很長。無論古今,但凡有大事,中國人的餐桌上必然少不了酒!眾所周知,酒在中國早期是作為壹種藥物使用的。後來把藥直接泡在酒裏,形成了獨特的療法。而藥酒在中國各個朝代都得到了有效的發展。
中醫和酒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歷史上有“藥源於酒”的說法。“壹”字寫為“壹”,下半部的“有”字在古漢語中代表酒。而且,酒本身就是壹味中藥。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藥物之壹,中醫用酒治病歷史悠久。我國最早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有壹句話:“自古以來,聖人之湯,發酵以備耳用”。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酒這種發酵產物是最早的中藥。
在酒出現之前,人們生病了,經常會找“巫師”來治病。由於酒的釀造和飲用,我們的祖先發現這種液體可以疏通血管,散濕,暖胃禦寒,開胃進食,祛風降氣,甚至可以止腰膝疼痛,鍛煉醫學,殺死各種邪氣,於是酒在醫療中的作用迅速取代了巫術。後來隨著中醫的發展,酒逐漸退而成為中醫的輔助材料。
在中醫裏,有很多藥方都是用酒的。如張仲景《傷寒論》所載炙甘草湯,將炙甘草等九味中藥用清酒加水煎煮,是治療心悸、生脈的名方。《金匱要略》中還有壹個方子,叫做栝樓。它的成分是栝樓和白酒,壹起煮,在不同的溫度下服用。其作用主要是擴張血管,抗缺氧,抑制心律失常,對缺血心肌有保護作用。除此之外,還有紅蘭酒,通過“將紅蘭酒、白酒煎至白酒壹半,去渣待溫”達到活血止痛的效果。
酒燒開後,醉人的成分會揮發,留下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的物質。在煎藥的過程中,酒容易變性。所以煎藥的時候,把藥熬成酒是壹回事,把酒加到藥裏又是另壹回事。壹般來說,在中藥炮制過程中,酒起著萬能藥的作用。酒精淡,中藥用酒煎後,能帶動藥性上升,如黃芩;酒煎後藥性集中在人體上部。相反,如果把藥鹽炒壹下,藥性就集中在下面,起到腎經的作用。要入肝經,用醋煎。這是中藥加工的過程,使用不同的物質,使藥性在人體的不同部位發揮作用。
酒在中藥中的作用。藥方裏有多少種酒?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涉及的“酒”有四種,分別是苦酒、清酒、白酒和葡萄酒。對於苦酒,目前中醫界比較壹致,大多認為是今天的醋。關於白酒和清酒,郝萬山教授在《中醫雜誌》1991第5期發表的《經方中的白酒和清酒》壹文中,認為白酒是冬季釀造,春季成熟的陳年米酒,又稱“老酒”。清酒是冬天釀造,夏天成熟的米酒,比白酒更老更純。換句話說,白酒和清酒在漢代都是米酒,只是釀造時間不同。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除了苦酒、清酒、白酒有明確註明外,還有條文僅指“酒”。對於沒有特別註明的“酒”,多數專家認為可以酌情使用清酒或白酒。但也有醫生認為經方中的“酒”也是有針對性的。比如《紅藍花酒》、《夏雨雪湯》中的“酒”,並沒有具體說明用什麽酒,應該是現在的“黃酒”。
第二,藥方裏的酒是多少度?
據專家研究,只有蒸餾才能生產高度酒。中國最早的蒸餾酒始於元代,在《本草綱目》中稱為火酒、阿拉吉。張仲景生活在漢末。漢代的清酒和白酒都是壓榨後自然發酵。酒精濃度達到20%後,酵母很難繼續發酵,所以漢代的酒度數在幾度到十幾度之間,不超過20度。所以在使用經方以酒入藥時,要遵循仲景的本意,用低度酒,這樣才安全有效,不宜用高度酒。
3.經方裏的酒怎麽用?
壹是用於藥物的炮制: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朱非湯中的大黃用“酒”洗凈。
二是用作煎藥的溶劑:如炙甘草湯,用七升清酒加八升水煎服;再比如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姜湯,水六升,清酒六升。
第三,作為藥用成分:如苦酒湯。苦酒湯的煎煮方法比較特別。半夏為主藥,苦酒、蛋清為煎藥溶劑,蛋殼放在刀圈上煎三次。可見,苦酒具有化痰、斂瘡、利咽的作用。
酒在中藥中的作用3酒通常作為酒席上的飲品,但在醫學上的應用由來已久。
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十三方中,就有五方以酒治病,如蘇文《湯醪糟論》中的“醪糟”,蘇文《妙慈論》中的“左角醪糟”,蘇文《腹中論》中的“雞矢醪糟”。
“傷寒脈結代,心悸,炙甘草湯”
張仲景在後漢《內經》的基礎上,在《傷寒論》中記載了更多的酒方。如《傷寒論·太陽病辨證》載:“外感熱脈,心悸,甘草湯為主方”。甘草湯用清酒和水煎。清酒是米酒的老香,酒是拿來催脈的。這些年來,我在臨床的時候,對炙甘草湯加酒和不加酒做了很多對比,覺得療效確實不壹樣。
例如,李生旅的姚錦秀患有心悸和脈結。我用的是炙甘草湯。剛開始沒要酒,效果不明顯。後來我讓他煎的時候加點酒,吃了之後效果很明顯。由此可見,組方嚴謹,配伍準確。這個方子如果不加酒,效果就慢了。
適當選擇和使用,不要拘泥於此
又如《傷寒論·厥陰病辨證論治》中說:“手腳冰涼、脈細數者,以當歸四逆湯為主治。若人有久寒,宜加吳茱萸,當歸姜湯。”這個方子,用清酒熬制,長期幫助草藥活血散寒。又如《金匱要略·胸痹心痛脈短證及治法》中說:“胸痹、喘息、咳痰、胸背痛、氣短、口中脈深、閉緊數,包括絞殺等癥,主要由酒湯所致。”“如果因為胸痛心痛不能躺下,以瓜蔞蔥白半夏湯為主。”以上兩方都是以白酒為藥。根據方和臺灣的秘密,白酒是米酒的第壹次催熟,米酒就是今天的醪液。現在市面上賣的白酒,也叫燒酒,臨床應用很不壹致。有些是高粱酒,有些是紹興酒。但在使用上,要根據病情、體質、性質等不同情況,適當選擇使用,不可拘泥。
瓜蔞蔥白半夏湯
我學醫的時候,跟老師臨床見習的時候,有壹天遇到壹個老年患者。突然胸悶,劇烈心痛,氣短,不能躺下,大汗淋漓,手腳發冷,病情嚴重。根據脈象,舌苔是自累的,於是老師馬上問病人會不會喝酒。說“是”。
老師當即開出瓜蔞六元,薤白四元,半夏三錢五分,膽附片五分,幹姜五分,白酒四兩,並指示家屬加些水速服,並教我這也是《金匱要略》所載胸痹心痛之證。
處方為瓜蔞薤白半夏湯。其中白酒是必備藥物,因為它是熱的,可以疏通血管,助藥,血管通暢,所以壹般原理是無痛的。第二天,他的家人邀請他復診。雲的心痛在服藥後逐漸停止,昨晚也能躺下,要求復診。
這樣,我相信老師熟悉經典方劑,深刻理解仲景驗方用藥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