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次貸危機真的是美國乃至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嗎?

次貸危機真的是美國乃至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嗎?

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林“委身”美國銀行、AIG告急等壹系列突如其來的“變故”,為美國金融危機震驚了世界各國。華爾街對金融衍生品的“濫用”和對次貸危機的低估最終帶來了苦果。

事實上,早在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的破產就暴露了次貸債券的風險。自2007年8月以來,美聯儲通過向金融系統註入流動性來增加市場信心,美國股市壹直維持在高位。看起來情況並沒有那麽糟糕。然而,2008年8月,美國抵押貸款兩大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價暴跌,持有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債券的金融機構大幅虧損。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被迫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以顯示政府應對危機的決心。但隨之而來的是:總資產高達65438美元+0.5萬億美元的全球兩大頂級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繼爆發。前者被迫申請破產保護,後者被美國銀行收購;總資產高達1萬億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也難以為繼;美國政府在選擇接管AIG穩定市場的同時,對其他金融機構卻“束手無策”。

如果說以上現象只是矛盾的集中爆發,那麽問題的根源就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第壹,美國政府不當的房地產金融政策為危機埋下了伏筆。擁有住房曾經是美國夢的壹部分。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期間,美國國內需求低迷。羅斯福新政的決策之壹是成立房利美,為公民提供住房融資,幫助人們買房,刺激內需。1970年,美國成立了房地美,規模與房利美相當。盡管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私人控股企業,但它們享有政府隱性擔保的特權,因此它們的債券與美國國債具有相同的評級。自上世紀末以來,隨著寬松的貨幣政策、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衍生品的加速創新,“兩房”的隱性擔保規模迅速擴大,其直接持有和擔保的抵押貸款以及抵押貸款抵押的證券從1990年的7400億美元爆炸式增長至2007年底的4.9萬億美元。在業務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兩房”忽視了資產質量,這成為次貸危機的“溫床”。

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濫用”延長了金融交易的鏈條,鼓勵了投機。房利美和房地美通過從商業銀行和抵押貸款公司購買流動性差的貸款,並通過資產證券化將其轉化為債券在市場上出售,吸引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而投資銀行則利用“精致”的金融工程技術對其進行分割、打包、組合和出售。在這個過程中,最初的壹元貸款可以放大成幾元甚至十幾元的金融衍生品,從而拉長了金融交易的鏈條,最終沒有人關心這些金融產品的真實基本價值,這進壹步助長了短期投機行為的發生。但投機只是表象,貪婪才是本質。以雷曼兄弟為例。其研究能力和金融創新能力是世界壹流的。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風險的含義。然而,它註定要崩潰。原因是雷曼兄弟的管理層和員工持有公司約1/3的股份,他們只知道瘋狂投機賺錢,沒有考慮其他股東的利益。

第三,美國的貨幣政策火上澆油。為應對2000年前後互聯網泡沫的破滅,2006年10月5438日至2003年6月,美聯儲連續下調聯邦基金利率13次,從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並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壹年。低利率促使美國人將儲蓄投資於資產,銀行發放過多貸款,直接導致了美國房地產泡沫的不斷膨脹。而且,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還“引誘”市場進入壹種預期:只要市場不景氣,政府就壹定會救市,於是整個華爾街都彌漫著投機情緒。然而,當貨幣政策不斷收緊,房地產泡沫開始破裂,低信用階層的違約率首先上升,隨之而來的違約狂潮開始席卷所有急於賺錢、野心勃勃的金融機構。

幸運的是,由於中國參與全球化的步伐謹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美國金融危機的直接沖擊;不幸的是,美國金融危機在中國也有壹些“成因”,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首先,雖然我國國有大型金融機構改革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鑒於我國的特殊國情,我們可能無法解決大型金融機構的隱性政府擔保問題,但必須繼續加強國有金融機構運營的透明度,有效防止金融機構過度放松信貸標準、涉水國際投機等過度行為。

第二,金融衍生品是壹把雙刃劍,可以起到主動交易和轉移風險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杠桿作用掀起金融波瀾。因此,金融衍生品必須在監管能力範圍內適時推出,絕不能淪為投機者興風作浪的工具。

第三,貨幣政策應該考慮資產價格波動。在宏觀調控過程中,央行往往會表示決心實施某項政策,比如抗通脹,以穩定預期,但貨幣政策的“偏執”必然導致股市、房市價格的劇烈波動。上世紀末的日本經濟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當前的美國金融危機,都是資產價格泡沫急劇破裂造成的。因此,貨幣政策應考慮到資產價格的波動,政府應多管齊下,消除不穩定的制度根源。

[編輯此段]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眾所周知,最近的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了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從華爾街到全世界,從金融領域到實體經濟,世界各國政府都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那麽,從這場危機中我們能看到什麽?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受到了怎樣的影響?對我們來說,中國企業是巨大的機遇還是挑戰?

6月4日,10,大量網站特別策劃了《看世界》第壹期——《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與業內專家探討上述問題。

首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侯玉成表示,美國的金融動蕩最終演變成危機,是價格泡沫造成的,價格泡沫主要體現在房地產市場。美國把問題轉移到金融衍生品上,混淆概念。根本問題是房地產泡沫過度膨脹,最終導致局面不可控。

近年來,美國的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導致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在某壹階段,其經濟發展是以物價上漲為支撐的。正是因為這種細微的差別,壹旦某個領域出現問題,整個價格體系就會崩潰。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石慧紅博士認為,金融危機的根源在於美國的金融機制,即信用衍生品。普通債券本息可期。衍生之後,本金變了,利率也變了。如果利率可以和匯率掛鉤,那麽利率可以和很多因素掛鉤,這樣會進壹步擴大風險。尤其是期貨,利率高了,虧損的數量就成了天文數字,使得整個經濟分成了兩極,壹個是暴利,壹個是巨虧,經濟系統無法平衡。

面對這種情況,世界各國政府都在想盡辦法挽救金融危機,但是效果如何呢?侯玉成表示,目前歐美所有的註資,包括各種基金的設立,主要是為了穩定市場,總體目的是聯合各國央行給市場信心,穩定金融體系,讓實體經濟正常運行。

談到當前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侯玉成認為,其主要負面影響在於中國的外貿出口和金融領域,但從另壹個角度看,無論是宏觀經濟方面,還是中小企業的發展,這場危機都可能是壹個巨大的機遇——迫使中國出口結構升級,這就需要宏觀決策層為中國的中小企業和大型出口商提供壹個緩沖的機會。

中國銀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管理總部投資經理連潔表示,在目前中國自主動力不足的環境下,生存環境越來越差,更強的企業只能在產業升級和產業結合的過程中誕生。另壹方面,由剛性內需支撐的行業非常值得關註。我們現在的內需增長並不快,但是這種增長基本是剛性的,不會突然變成負增長,比如農業,快速消費品,這些都有很好的投資機會。

侯玉成認為,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我們可以在穩定或盡量減少出口影響的基礎上,更加關註國內需求。從最近的黨代會可以發現,啟動內需或制造內需可能成為中國下壹階段的主要經濟政策方向。對於農業乃至整個與農業相關的領域,可能是未來中國加強內需發展的壹個點。下壹步,中國很可能在科技產業方面給予適當的支持和推動,壹方面發展科技基礎,另壹方面試圖從這壹領域創造新的消費熱點。

什麽樣的行業能在這場危機中發展的很好,企業如何在這場危機中全身而退?專家們為中小企業提出了建議:

侯玉成:中小企業在未來發展的思路上應該有很大的改變和提高。今年乃至未來,依靠過去簡單的集約化、低成本的生產方式將逐漸遭遇發展瓶頸,這就需要對未來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做兩方面的準備。壹方面,中小企業的技術首先需要提高和準備。第二,中國的中小企業,尤其是外向型的中小企業,未來需要配備壹些熟悉經濟金融領域的人才。

連潔:談到中小企業的發展,有壹點要提出來,就是中國的金融環境。在中國整體金融環境滯後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情況下,金融行業是有機會的,未來金融行業會產生很多種類的小企業,可能會活得很好。投資公司在選擇企業時,在實際操作中會考慮幾個因素。首先是行業空間。即使排名第壹,行業內也只有壹百萬的增長空間,不考慮;二是行業壁壘,這是壹個限制競爭的因素。設計壁壘,讓後者追不上,甚至不能輕易進入這個領域,這是非常有價值的。

對於中小企業的轉型,施惠紅認為,壹方面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另壹方面也需要依靠外力,有些政府要對外力負起責任。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中小企業的發展往往需要相應的政府政策,否則在與大企業的競爭中會非常被動。侯玉成認為,中小企業必須從自身發展出發,不能把發展希望完全寄托在國家身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企業優勝劣汰都是正常的。

最後,三位專家在談到中國企業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突圍時表示:在當前形勢下,中小企業應該積極拓展美國以外的其他市場,包括非洲市場、歐洲市場,甚至亞洲市場。通過危機培訓,提高與國際企業的競爭力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前進的腳步不能停,機會終將到來。

[編輯此段]全球應對金融危機

近日,歐盟出臺了總額達2000億歐元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包括擴大公共支出、降低稅收和利率等三項提振實體經濟的措施。

這只是近期全球主要經濟體為應對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而推出的眾多經濟刺激政策之壹。165438+10月,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逐漸顯現,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應對目標也從之前的關註金融市場轉向拯救實體經濟,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救市行動。

“密集型”國家努力保護實體經濟

165438+10月公布的6月份數據顯示,在日本承認其經濟在連續兩個季度下滑後已經陷入衰退後,歐元區進入了誕生以來的首次衰退,而美國的多項經濟指標惡化程度達到了30年來的最高水平,也處於衰退邊緣。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放緩已經成為事實。

從北美到歐洲,再到亞太地區,近幾個月來,為應對金融危機,壹系列全球經濟刺激措施相繼出臺。這些救市措施是繼拯救虛擬經濟之後,各國對實體經濟采取的又壹輪救市措施。

10年10月30日,日本政府宣布了總額為26.9萬億日元(約合273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以防止全球金融危機對日本經濟造成進壹步的負面影響。165438+10月25日,美聯儲宣布投資8000億美元解凍消費信貸市場、住房抵押貸款信貸和小企業信貸市場...

“從6月5438+065438+10月的全球救市措施來看,當前各國對危機的救市已經從註入流動性、提高金融機構償付能力等階段進入了刺激經濟的第三階段。”CICC金融專家黃海洲認為,第三階段救市措施都是為了通過鼓勵投資和消費,刺激就業來刺激經濟,防止實體經濟崩潰。

“危機開始時,各國對金融市場采取的救助措施只能是‘應急’和‘治標’,而不能‘治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孫潔說,“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難以估計,各國經濟增長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可以說,各國政府出臺更多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的具體措施是及時的。”

為了應對危機,中國的監管是堅決的

在國際金融危機向全球實體經濟蔓延的過程中,外貿依存度超過60%的中國受到的影響越來越大。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速已連續五個季度放緩,今年GDP增速也從壹季度的10.6%降至三季度的9.9%。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近日承認,6月份5438+065438+10月份國內部分經濟指標出現加速下滑。

“為了抑制經濟增長的快速下滑,我們必須采取相對有力和有效的措施。”張平說。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自6月165438+10月以來,中國市政府大力度密集出大規模調控“重拳”,展開了與時間和金融危機不利影響賽跑的旋風行動,向外界發出了迎接挑戰、克服困難、保增長的強烈信號。

165438+10月9日,中國政府宣布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出臺十項措施擴大內需、促進增長,投資規模4萬億元;165438+10月12、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出臺四項擴內需促增長實施措施;6月165438+10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促進紡織行業健康發展的六項政策措施,進壹步加大扶持力度,幫助紡織企業克服困難、渡過難關;壹周後,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大幅降息,調整幅度為11年來最大;165438+10月28日,中國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各界人士表示,如此慷慨高效的舉措,既是對中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經濟挑戰的應對,也是加強國際合作、確保世界經濟增長的具體行動。

國際社會也給予了積極評價。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認為,中國約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促進計劃“非同尋常”,不僅對中國經濟,對東亞經濟和世界經濟都是“非常好”的消息。

加強合作* * *世界正處於困難時期。

所有國家的領導人都認識到,全球危機需要全球應對。在主要經濟體相繼出臺刺激經濟、穩定市場措施的同時,全球合作得到加強,抵禦國際金融危機逐漸成為各國的共識,並召開了壹系列會議,尋求應對危機的對話與合作:

165438+10月8日,2008年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年會在巴西聖保羅開幕。165438+10月15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在華盛頓舉行。165438+10月22日、23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十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秘魯利馬舉行。

G20金融峰會在宣言中再次強調了“與會各國決心加強合作,努力恢復全球增長”的重要性。會議最重要的成果是,與會者就應對金融危機的下壹步措施達成壹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承諾共同行動,運用貨幣和財政政策應對全球宏觀經濟挑戰。

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發表了專門針對金融危機的聯合聲明,承諾密切合作,進壹步采取全面和協調的行動來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他說,他將采取壹切必要的經濟和金融行動,在18個月內克服金融危機。

"這些會議都強調,世界應該加強合作,抵禦金融危機."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專家張明認為,在全球化的今天,危機對經濟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危機的處理也需要全球性的手段。

  • 上一篇:深圳寶安區婦幼保健院怎麽走?
  • 下一篇:九年級化學復習提綱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