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中藥炮制與歸經的關系

中藥炮制與歸經的關系

經絡學說與藥物歸經

中醫學的藥物“歸經”,是歷代醫家長期用藥實踐的經驗總結。按學科類別,是中藥學的壹部分。但是,藥物“歸經”涉及“經”和臟腑,可以體現“經”和臟腑組織器官的關系,也可以體現經絡學說的作用。通過藥物“歸經”的具體方法和具體內容,可以充分說明,藥物“歸經”和臟腑組織器官“歸經”都是以“經”為論理工具,經絡學說不僅是對人體生理和病理進行研究的具體科學方法論,也可用於藥物學研究。在藥物學的研究領域,把藥物“歸經”,完全是根據藥物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而不是藥物對“經”本身有治療作用,經絡學說純粹是為藥物學研究提供論理工具和方法論。

在經絡學說指導下,中醫學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都歸了“經”,每壹“經”都有所屬的臟腑或組織器官,所以,根據藥物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可以確定藥物的“歸經”。其具體方法,是把臨床常用藥物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進行總結和歸納,然後,按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確定藥物的歸“經”,從而更加明確藥物作用的定位和趨向,突出藥物治療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便於臨床應用。若某種藥物對某臟腑組織器官的病癥具有針對性或選擇性,療效顯著,便可依照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確定藥物的歸“經”。比如,麻黃、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歸肺經;蒼術、厚樸、砂仁善調脾胃,既歸脾經又歸胃經。再如,復盆子能治遺尿,病在膀胱,屬腎失氣化,故歸腎經。每壹種藥物的“歸經”,都是根據藥物對臟腑或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總結出來的。這說明,必須先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歸“經”,然後,才能根據藥物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確定藥物的歸經。並且,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和藥物的“歸經”,都是以“經”為論理工具。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歸經”,主要是為了闡釋生理和病理,指導診斷和治療。把臨床常用的藥物“歸經”,是為了更加明確藥物作用的定位和趨向,突出藥物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便於臨床應用。所以,經絡學說對中醫學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學和中藥學都有指導作用。

壹,藥物歸經的歷史概況

中藥的發現與應用以及中藥學的發展,如同中醫學的發展壹樣,經歷了漫長歷史時期的實踐過程。

藥物歸經的理論,是《內經》以後逐漸形成的,但在《內經》已有萌芽。如《素問·宣明五氣篇》已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的記載。《靈樞·九針論》也有“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的記載。這些記載表明,《內經》雖沒明確提出藥物歸經,但已根據藥物的性味總結用藥規律,為後世形成藥物歸經的理論,奠定了基礎。

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用“六經”概括外感傷寒病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歸納為“六經證”,對每壹“經”的證候,都有治療原則和方藥,已經有了藥物歸經的芻形,為藥物歸經的形成以及在臨床實踐的應用,提供了方法和經驗。

早期的本草著作,如《神農本草經》,論述藥物的性能和治療作用,大多以主治病癥為主,如,常山抗瘧、黃連治痢、苦楝子驅蟲、麻黃定喘、當歸調經、阿膠止血、烏頭止痛等,把藥物作用與臟腑結合起來的論述還很少,如“五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臟”。唐、宋時諸家本草,把藥物性能和治療作用與臟腑相結合的論述日益增多,如某藥“補肺”、某藥“益脾”、某藥“安心”等。北宋的寇宗爽,在論述澤瀉的功效時,已有“引藥歸就腎經”的說法。這說明,北宋時,明確提出了“歸經”的概念。

金元時代,隨著醫學的發展,推動了藥物學的研究。著名醫家張元素對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沈和補瀉等方面,作了全面的闡說。金太宗時(相當於南宋宣和5年--端平3年)撰成《珍珠囊》壹書,書中最早創立藥物歸經學說。該書對每味藥幾乎都有“歸經”和“引經”的記載。並且認為,根據藥物的性能和治療作用而各歸其經,則療效更顯著。若歸經不明,無的放矢,則難以獲得確效。張元素所創的藥物歸經,還有引經、使藥等說法,進壹步豐富了藥物歸經的理論,對處方用藥確有很大幫助。李時珍曾對他高度評價,認為他“大揚醫理,靈素之下,壹人而已。”並且,對張氏的歸經理論,李東垣和王好古都特別推崇。如王好古著《湯液本草》,論述歸經的藥物已達81種。歷史表明,金元時代,盛行藥物歸經之說。

到明代,藥物歸經已成為本草書籍的專設條目,如劉文泰編著《本草品匯精要》,論述每壹種藥物都設24個條目,其中,專設了“走何經”壹項,明確指出了藥物的歸經。《本草綱目》不僅全部繼承了以前的歸經內容,而且對藥物的“入氣分”、“入血分”都有比較詳細的論述,進壹步體現了藥物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比如,同歸某壹經的藥物,再區分“入氣分”或“入血分”,更能體現藥物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

清代中期,沈金鰲對藥物歸經作了比較全面的總結,把歷代本草書中論述歸經的名稱,如“引經”、“響導”、“行經”、“入”、“走”、“歸”等名詞,統稱為“歸經”。在他編著的《要藥分劑》書中,每壹種藥都列出了“歸經”。因此,後世學者大多采用了他的這壹提法。至此,藥物歸經的理論,基本上趨於完備了。

二,藥物歸經的具體方法

藥物歸經是歷代醫家長期用藥實踐的經驗總結,在藥物歸經逐漸形成理論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按五行的理論歸經

許多藥物的歸經是根據藥物本身的色、味、性能,按五行屬性確定的。《靈樞·九針篇》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按五行屬性確定藥物的歸經,主要依據這種理論。例如,青皮色青、酸棗仁酸,五行皆屬木,故歸肝、膽二經。赤小豆色紅、苦參味苦,五行皆屬火,故歸心、小腸二經。生姜色黃、甘草味甜,五行皆屬土,故歸脾、胃二經。杏仁色白,木香味辛,五行皆屬金,故歸肺、大腸二經。羌活色黑,鹽炒知母味鹹,五行皆屬水,故歸腎、膀胱二經。

當然,按五行理論歸經並不是絕對的,仍需根據藥物的性能和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例如,麻黃色黃,但不歸脾經,而是取其味辛善治肺部病變而歸肺經。白術色白,但不入肺經,而是取其味甘善治脾部病變而歸脾經。總之,五行的理論不是藥物歸經的主要依據,必須根據藥物的性能和治療作用。

2,按藥物的特點歸經

有的藥物歸經是結合藥物本身的特點確定的。例如,結合藥物的形狀,蓮翹外形頗似心臟,故歸心經。再如,結合藥物的質地,燈草輕浮,故歸心、肺二經。磁石沈重,故歸肝、腎二經。但是,這種方法也不是絕對的,只適用於壹小部分藥物。

3,根據臨床實踐經驗歸經

根據臨床實踐確定藥物的歸經,是最常用的歸經方法。它克服了按五行理論和藥物特點歸經方法的不足,完全建立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所以是最主要的歸經方法。比如,杏仁、桔梗能平喘止咳,故歸肺經。柴胡、青皮能疏肝理氣,故歸肝經。生姜、半夏能降逆止嘔,故歸胃經。朱砂、棗仁能安神定誌,故歸心經。麻黃、桂枝善解太陽之表,故歸太陽經。石膏、知母善清陽明之熱,故歸陽明經。總之,這種方法適用範圍最廣,凡臨床常用的藥物,都適用這種歸經方法。

4,病因歸經法

所謂“病因歸經法”,是以藥物所治病證的病因為藥物歸經的依據。如驅蟲藥,具有驅蟲或殺蟲的功效,但中醫認為“蟲因濕生”,“脾主濕”,故將驅蟲藥大多歸入脾經。再如,暑邪傷人,直犯陽明氣分,所以,善祛暑邪的藥物,壹般歸胃經。

5,定向歸經法

所謂“定向歸法”,是以某些藥物的特異功效為藥物歸經的依據。此類藥物對某壹“經”所屬的臟腑組織器官具有特殊的選擇性,並且,還有特異功效,可以引諸藥直達病所。例如“十二經瀉火藥”,它是針對十二經所屬系統的熱證而使用的藥物。

6,相關歸經法

某些藥物治療的病癥,與某臟或某腑相關,則按相關的臟腑歸經。如續斷,有續筋接骨之功,因“腎主骨”,“肝主筋”,所以,歸肝、腎二經;白芷主散陽明經風濕之邪,因陽明經隸屬於胃,故歸胃經。

三,藥物歸經的實用價值

藥物歸經理論以五行學說和經絡學說為方法論,把臨床常用的藥物都歸屬各“經”,既發展了藥物學的基礎理論,又擴大了經絡學說和藥物的臨床應用。通過藥物歸經,系統歸納藥物的性能和治療作用,進壹步明確了藥物作用對臟腑組織器官的針對性和選擇性,為臨床辨證論治,選擇用藥,合理組方,提高療效,提供了更豐富的藥學理論和實踐經驗。正如《醫學源流論》所說:“治病者,必先分經絡、臟腑之所在……然後擇何經、何臟對病之藥而治之……自然見效矣……不知經絡而用藥,必無捷效。”

在藥物歸經形成理論以前,藥物只有“四氣五味”之分。“四氣”主要反映藥物的陰陽屬性,“五味”主要反映藥物的味別和功效。其治療作用,壹般都是某藥治某癥。如某藥治痢、某藥治瘧、某藥治泄、某藥止嘔吐、某藥止頭痛、某藥止血等,但沒體現藥物對某壹臟或某壹腑以及某種組織或某壹器官的針對性和選擇性。比如,黃芩、黃連、知母、木通均屬苦寒藥物,皆可清熱瀉火。根據藥物歸的理論,才能更明確:黃芩歸肺和大腸經,清肺與大腸之火;黃連歸心和胃經,清心、胃之火;知母歸肺和腎經,瀉肺、腎之火;木通歸心和小腸經,瀉心、小腸之火。因此,通過藥物歸經,更加明確藥物治療作用對臟腑組織器官的針對性和選擇性。

通過藥物歸經,可以指導藥物的加工炮制。藥物炮制,是藥物學的重要內容。加工炮制方法得當,對引藥入經,提高療效,都有很大裨益。比如,香附歸肝經,為增加其疏肝理氣的功效,常常用醋炒。再如,黃芪、甘草都是健脾良經,歸脾經,為加強健脾益氣之功效,常以蜜炙,稱炙黃芪或炙甘草。總之,根據藥物的歸經,經過加工炮制,既能提高功效,又可直達病所,有利於提高藥物的治療作用。

通過藥物歸經,便於臨證選擇用藥。由於藥物歸經進壹步明確了藥物的針對性和選擇性,所以,便於臨證選擇用藥。比如,白芷、羌活、柴胡、吳茱萸皆治頭痛,但白芷入陽明經,故陽明頭痛選白芷;羌活入太陽經,故太陽頭痛選羌活;柴胡入少陽經,故少陽頭痛選柴胡;吳茱萸入厥陰經,故厥陰頭痛選吳茱萸。中醫臨證,有同病異治或病同治,實施這些治則,都離不開選擇不同歸經的藥物,如能在辨證的基礎上加用歸經或引經的藥物,可以進壹步提高治療效果。

通過藥物歸經,進壹步完善了“辨證論治”的診療體系。經絡學說形成以後,在“六經辨證”的基礎上,中醫學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辨證和論治,是中醫理、法、方、藥在臨床上具體運用時的兩個重要環節。其中,論治的精髓是治“證”,而不單是對“癥”治療。“證”即證候。證候不同於癥狀,而是綜合分析了各種癥狀、體征,並對疾病處於壹定階段的病因、病位、病變性質以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等各方面性況的病理概括。因此,對“證”的治療,比對“癥”的治療更進壹步,必須根據藥物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藥物歸經,就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漸總結和歸納藥物作用對臟腑組織器官的針對性和選擇性,然後,根據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確定藥物的“歸經”。所以,通過藥物“歸經”,可以進壹步完善“辨證論治”的診療體系。比如,治療傷寒太陽病的麻黃湯和桂枝湯、治療太陰病的理中湯、和解少陽的小柴胡湯、疏肝理氣的四逆散、滋補腎陰的六味地黃丸等,都是對“證”治療的組方。

四,臨床常用藥物的歸經

臨床常用藥物的歸經,是歷代醫家在長期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來的。由於各家的用藥習慣和臨床經驗有所不同,對藥物歸經的認識也有壹定差別。現將臨床常用藥物的“歸經”綜合、整理如下,供臨床參考。

-=-=-=-=- 以下內容由 哲醫 在 2006年05月15日 03:05am 時添加 -=-=-=-=-

1,手太陰肺經

桔梗、杏仁、半夏、貝母、白芨、白前、百合、百部、天冬、麥冬、前胡、紫苑、紫蘇、蘇子、皂莢、銀杏、馬勃、射幹、麻黃、麻黃根、瓜蔞、天花粉、旋復花、白芥子、天南星、膽南星、桑白皮、款冬花、枇杷葉、馬兜鈴、辛荑、生姜、幹姜、蔥白、細辛、升麻、白芷、荊芥、桂枝、桑葉、菊花、薄荷、蟬蛻、山藥、粳米、阿膠、芍藥、胡荽、檉柳、香薷、牛蒡子、淡豆豉、浮萍、木賊、瓜蒂、食鹽、常山、藜蘆、牽牛子、甘遂、大戟、芫花、商陸、石膏、知母、梔子、黃芩、蘆根、生地、玄參、地骨皮、絲瓜、銀花、板蘭根、魚腥草、山豆根、橄欖、厚樸、白豆蔻、砂仁、白茯苓、車前子、苡仁、藿香、冬瓜子、防己、木通、通草、燈芯草、石葦、椒目、澤漆、半邊蓮、蒼耳子、花椒、丁香、冰片、遠誌、僵蠶、陳皮、木香、烏藥、檀香、香緣、薤白、仙鶴草、茅根、側柏葉、百草霜、藕節、棕櫚、郁金、延胡索、瓦楞子、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黃精、飴糖、蜂蜜、蛤蚧、紫河車、冬蟲夏草、胡桃、沙參、西洋參、石斛、玉竹、胡麻仁、萊菔子、葶藶子、益智仁、猴棗、礞石、胖大海、浮海石、海蛤殼、荸薺、榧子、大蒜、、烏梅、訶子、五味子、五倍子、罌粟殼。

2,手陽明大腸經:

白芷、升麻、葛根、麻黃、大黃、芒硝、番瀉葉、蘆薈、大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生首烏、牽牛子、巴豆、石膏、黃芩、黃連、黃柏、苦參、胡黃連、秦皮、連翹、紅藤、敗醬草、白頭翁、馬齒莧、鴉膽子、厚樸、砂仁、肉豆蔻、冬瓜子、冬葵子、澤漆、秦艽、胡椒、蓽撥、大腹皮、木香、薤白、地榆、槐實、槐花、側柏葉、百草霜、伏龍肝、棕櫚、桃仁、甘草、蜂蜜、肉蓯蓉、皂莢、旋復花、、瓜蔞、胖大海、荸薺、杏仁、馬兜鈴、赤石脂、禹余糧、烏梅、訶子、蓮子肉、金櫻子、五倍子、罌粟殼、剌猬皮、檳榔、雷丸、榧子、大蒜、石榴皮。

3,足陽明胃經:

白芷、升麻、葛根、防風、辛荑、生姜、蔥白、胡荽、檉柳、香薷、牛蒡子、蔓荊子、淡豆豉、瓜蒂、食鹽、藜蘆、人參蘆、大黃、芒硝、蘆薈、大麻仁、巴豆、石膏、知母、寒水石、梔子、竹葉、蘆根、谷精草、犀角、玄參、白薇、銀柴胡、絲瓜、黃連、苦參、胡黃連、金銀花、大青葉、板蘭根、蒲公英、敗醬草、紅藤、白頭翁、白蘚皮、土茯苓、白蘞、漏蘆、山慈姑、橄欖、西瓜、荷葉、綠豆、藿香、蒼術、厚樸、砂仁、草豆蔻、白豆蔻、白茯苓、茵陳蒿、滑石、冬瓜子、通草、萆薢、木瓜、秦艽、蠶砂、幹姜、肉桂、吳茱萸、花椒、胡椒、丁香、蓽撥、蓽登茄、高良姜、小茴香、代赭石、地龍、陳皮、大腹皮、枳實、木香、烏藥、沈香、檀香、甘松、薤白、三七、柿蒂、白芨、百草霜、茅根、藕節、伏龍肝、血余、瓦楞子、穿山甲、皂剌、王不留行、幹漆、白術、扁豆、粳米、飴糖、生地、沙參、西洋參、麥冬、石斛、玉竹、萊菔子、山楂、麥芽、谷芽、雞內金、阿魏、半夏、白附子、旋復花、瓜蔞、天花粉、竹瀝、竹茹、昆布、海藻、枇杷葉、赤石脂、禹余糧、烏梅、肉豆蔻、剌猬皮、使君子、蕪荑、檳榔、雷丸、榧子、大蒜、石榴皮、苦楝根皮。

4,足太陰脾經:

紫蘇、防風、生姜、幹姜、葛根、柴胡、升麻、大黃、火麻仁、郁李仁、甘遂、大戟、芫花、商陸、白蘚皮、荷葉、藿香、佩蘭、茵陳蒿、蒼術、厚樸、白豆蔻、砂仁、草豆蔻、白茯苓、赤茯苓、苡仁、椒目、木瓜、蠶砂、海風藤、附子、肉桂、吳茱萸、花椒、丁香、蓽登茄、高良姜、小茴香、麝香、冰片、蘇合香、酸棗仁、合歡、代赭石、地龍、陳皮、大腹皮、枳實、木香、烏藥、沈香、檀香、香椽、甘松、仙鶴草、大薊、小薊、艾葉、伏龍肝、乳香、姜黃、三棱、莪術、澤蘭、延胡、瓦楞子、蘇木、劉寄奴、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山藥、白術、當歸、龍眼肉、胡麻仁、鱉甲、萊菔子、山楂、肉豆蔻、欠實、蓮子、明礬、使君子、蕪荑、貫眾、大蒜、馬錢子。

5,手少陰心經:

麻黃、桂心、細辛、檉柳、常山、梔子、竹葉、熊膽、犀角、牛黃、生地、熟地、丹皮、紫草、黃芩、黃連、苦參、金銀花、連翹、大青葉、紫花地丁、馬齒莧、白蘞、山豆根、西瓜、綠豆、白茯苓、赤茯苓、茯神、木通、澤瀉、燈芯草、矍麥、赤小豆、獨活、葫蘆、半邊蓮、絡石藤、附子、幹姜、麝香、冰片、蘇合香、石菖蒲、朱砂、磁石、虎珀、珍珠、龍骨、牡蠣、遠誌、酸棗仁、柏子仁、合歡、夜交藤、玳瑁、代赭石、薤白、乳香、郁金、丹參、紅花、蘇木、劉寄奴、桃仁、人參、黨參、黃芪、甘草、紫河車、骨碎補、白芍、當歸、阿膠、龍眼肉、桑椹子、麥冬、百合、龜板、貝母、竹瀝、猴棗、五味子、蓮心、蓮須、蓮子肉、浮小麥、紫石英。

6,手太陽小腸經:

羌活、防風、蒿本、蔓荊子、郁李仁、生地、黃芩、黃柏、苦參、砂仁、茴香、赤茯苓、車前子、冬瓜子、木通、燈芯草、矍麥、冬葵子、海金砂、赤小豆、澤漆、葫蘆、半邊蓮、大腹皮、金鈴子、白術、甘草、雞內金、赤石脂。

7,足太陽膀胱經:

羌活、防風、蒿本、蔓荊子、麻黃、桂枝、黃柏、大黃、白術、白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滑石、茵陳蒿、防己、木通、矍麥、扁蓄、萆薢、石葦、地膚子、海金砂、金錢草、椒目、獨活、威靈仙、蓽登茄、虎珀、木香、烏藥、金鈴子、水蛭、甘草、雞內金、葶藶子、金櫻子、桑螵蛸。

8,足少陰腎經:

細辛、獨活、羌活、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商陸、續隨子、知母、寒水石、熟地、玄參、丹皮、地骨皮、黃柏、敗醬草、砂仁、白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苡仁、金錢草、五加皮、海桐皮、豨薟草、絡石藤、千年健、松節、虎骨、附子、幹姜、肉桂、吳茱萸、花椒、丁香、蓽登茄、小茴香、磁石、龍骨、牡蠣、柏子仁、遠誌、合歡、地龍、橘核、烏藥、沈香、檀香、艾葉、地榆、雞血藤、牛膝、黃芪、山藥、白術、甘草、鹿茸、海狗腎、蛤蚧、紫河車、冬蟲夏草、肉蓯蓉、鎖陽、巴戟天、胡桃、補骨脂、葫蘆巴、益智仁、仙茅、淫羊藿、蛇床子、杜仲、狗脊、續斷、骨碎補、兔絲子、韭菜子、沙苑蒺藜、陽起石、何首烏、阿膠、枸杞子、桑椹子、天冬、石斛、胡麻仁、女貞子、旱蓮草、桑寄生、龜板、鱉甲、海蛤殼、桔梗、昆布、海藻、山茱萸、五味子、烏賊骨、欠實、蓮子肉、蓮須、桑螵蛸、復盆子、金櫻子、五倍子、罌粟殼。

9,手厥陰心包經:

柴胡、大黃、丹皮、黃芩、敗醬草、代赭石、勾藤、青皮、金鈴子、白術、甘草、熟地、沙參、蒲黃、川芎、丹參、益母草、淩霄花。

10,手少陽三焦經:

柴胡、細辛、連翹、大黃、芒硝、石膏、附子、青皮、香附、川芎、黃芪、白術、甘草、熟地、砂仁、白豆蔻、地骨皮。

11,足少陽膽經:

柴胡、木賊、膽礬、梔子、夏枯草、決明子、熊膽、黃芩、黃連、龍膽草、苦參、秦皮、連翹、青蒿、茵陳蒿、金錢草、秦艽、牡蠣、酸棗仁、青皮、川芎、郁金、半夏、甘草、猴棗、代赭石。

12,足厥陰經肝經:

柴胡、羌活、荊芥、防風、蔓荊子、薄荷、蟬蛻、桑葉、菊花、木賊、膽礬、常山、大黃、蘆薈、續隨子、梔子、夏枯草、決明子、谷精草、密蒙花、青箱子、夜明砂、熊膽、犀角、牛黃、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地骨皮、白薇、銀柴胡、絲瓜、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苦參、胡黃連、秦皮、青黛、紫花地丁、薄公英、敗醬草、土茯苓、山慈姑、射幹、荷葉、青蒿、車前子、茵陳蒿、矍麥、萆薢、金錢草、半邊蓮、五加皮、木瓜、秦艽、蠶砂、海桐皮、豨薟草、海風藤、絡石藤、桑枝、千年健、松節、虎骨、白花蛇、烏蛸蛇、烏頭、肉桂、吳茱萸、小茴香、石菖蒲、磁石、虎珀、珍珠、龍骨、牡蠣、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羚羊角、玳瑁、石決明、代赭石、天麻、勾藤、白蒺藜、地龍、僵蠶、蜈蚣、橘核、橘葉、青皮、金鈴子、香附、烏藥、香椽、荔枝核、蒲黃、仙鶴草、三七、白芨、大薊、小薊、茜草、地榆、槐實、槐花、側柏葉、艾葉、藕節、降香、花蕊石、血余、棕櫚、川芎、乳香、沒藥、郁金、姜黃、三棱、莪術、丹參、益母草、雞血藤、澤蘭、紅花、月季花、淩霄花、延胡索、五靈脂、瓦楞子、牛膝、蘇木、自然銅、穿山甲、皂角剌、王不留行、桃仁、幹漆、水蛭、虻蟲、白術、甘草、鹿茸、紫河車、鎖陽、淫羊藿、杜仲、狗脊、續斷、兔絲子、韭菜子、沙苑蒺藜、熟地、何首烏、白芍、當歸、阿膠、枸杞、桑椹子、胡麻仁、女貞子、旱蓮草、桑寄生、龜板、鱉甲、山楂、天南星、猴棗、礞石、昆布、海藻、山茱萸、烏梅、烏賊骨、桑螵蛸、復盆子、鶴虱、貫眾、馬錢子、紫石英、苦楝根皮。

13,任脈:

蒼術、吳茱萸、香附、木香、川芎、丹參、白術、甘草、當歸、枸杞、龜板、鱉甲、檳榔、鹿茸、鹿銜草、巴戟天、紫河車、白果、山藥、欠實、復盆子、五不留行。

14,督脈:

細辛、蒿本、蒼耳子、附子、肉桂、黃芪、狗脊、羊脊骨、鹿茸、鹿角霜、鹿龜膠、鹿銜草、白果、枸杞、川椒、蛇床子、益智仁、補骨脂。

15,沖脈:

蒼術、吳茱萸、香附、木香、川芎、丹參、白術、甘草、當歸、枸杞、杜仲、肉蓯蓉、紫河車、黃芩、黃柏、山藥、扁豆、蓮子、蘆薈、檳榔、龜板、鱉甲、鹿茸、鹿銜草、巴戟天、紫石英、王不留行。

16,帶脈:

升麻、當歸、熟地、白芍、白術、山藥、甘草、黃芩、黃柏、艾葉、幹姜、龍骨、牡蠣、烏賊骨、續斷、車前子、五味子。

17,維脈:

當歸、川芎、白芍、黃芪、桂枝。

18,蹺脈:

肉桂、防己、虎骨、穿山甲。

以上是歸屬於“十二經”和“奇經八脈”的主要藥物。其中,歸屬於“十二經”的藥物,主要根據臟腑的歸經。若某種藥物對某壹臟或某壹腑以及所屬組織器官具有治療作用,則按臟腑的“歸經”確定藥物的“歸經”。“奇經八脈”不與五臟六腑相配,所以,歸屬於“奇經八脈”的藥物,都是按“奇經”聯結的臟器和組織器官歸經。若某種藥物對“奇經”聯結的臟器和組織器官具有治療作用,則歸奇經。比如,對“女子胞”具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可歸沖脈或任脈。具有強筋壯骨作用的藥物,可歸督脈或蹺脈。歸屬“奇經”的臟器和組織器官相對較少,所以,歸“奇經”的藥物也少。總之,每壹種藥物的“歸經”,都是由藥物的治療作用和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決定的,並不是說藥物對“經”本身有治療作用。比如,歸屬於手太陰肺經的藥物,都是對“肺”和“肺”所屬的組織器官具有治療作用,而不是對“手太陰經”本身具有治療作用。歸屬於“奇經八脈”的藥物,都是對歸屬於“奇經八脈”的臟器或組織器官具有治療作用,而不是對“奇經八脈”本身具有治療作用。凡藥物的“歸經”都是如此。如果把藥物“歸經”誤解為是藥物對“經”本身具有治療作用,就歪曲了藥物的治療作用,根本沒有臨床意義。

  • 上一篇:贊美白楊的五首仿作
  • 下一篇:上海醫保壹個月不能買藥超過六次,包括六次嗎就是說壹個月內買藥六次可以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