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癥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統適應癥
急性及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水腫、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風門、肺俞、膺窗。
消化系統適應癥
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經痛、消化不良癥、胃酸過多癥。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門。
急性及慢性腸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腸俞、天樞。
循環系統適應癥
高血壓。主穴:肝俞、膽俞、脾俞、腎俞、委中、承山、足三裏。重點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律不齊。主穴:心俞、腎俞、膈俞、脾俞。
心臟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門。
運動系統適應癥
頸椎關節痛、肩關節及肩胛痛、肘關節痛。主穴:壓痛點及其關節周圍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髖痛。主穴:根據疼痛部位及其關節周圍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關節周圍,用小型玻璃火罐,進行拔罐。
神經系統適應癥
神經性頭痛、枕神經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墊)、至陽。
肋間神經痛。主穴:章門、期門、及肋間痛區拔罐。
坐骨神經痛。主穴:秩邊、環跳、委中。
因風濕勞損引起的四肢神經麻痹癥。主穴;大椎、膏盲俞、腎俞、風市,及其麻痹部位。
頸肌痙攣。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腸肌痙攣。主穴:委中、承山及患側腓腸肌部位。
面神經痙攣。主穴:下關、印堂、頰車,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鐘,起罐,再連續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痙攣。主穴:隔俞、京門。
婦科方面的適應癥
痛經。主穴:關元、血海、阿是穴。
閉經。主穴:關元、腎俞。
月經過多。主穴:關元、子宮。
白帶。主穴:關元、子宮、三陰交。
盆腔炎。主穴:秩邊、腰俞、關元俞。
外科瘡瘍方面的適應癥
癤腫。主穴:身柱、及癤腫部位,小型罐面墊拔。
多發性毛囊炎。主穴:至陽、局部小型罐加面墊拔。
下肢潰瘍。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墊拔。
急性乳腺炎。主穴;局部溫開水新毛巾熱敷後,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連續撥5~6次。
壹、火罐療法的源流
火罐療法是我國最古老的治療疾病方法之壹,它屬於中醫外治法範疇,是廣大勞動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追溯它的源流是育著極其悠久的歷史。據有關文獻記載,公元281~361年間,晉代葛洪者的《肘後方》中有角法治病的論述。角法是用獸角為工具,治療疾病的壹種方法。公元755年唐代王燾著的《外臺秘要》中有竹筒治療疾病的記載。其次是宋代的蘇軾與沈括所著《蘇沈良方》有久嗽火筒法。明代劉淵然著《濟急仙方》有竹筒吸毒法,陳實功者《外科正宗》有煮拔筒方。清代的《醫宗金鑒》則有火罐氣治療篇記。隨著人類日益的進步,社會文明的發展。火罐療法與祖國醫學壹起不斷有所創新,火罐的質料也相應的得到改進。以原始的獸角開始,發展成竹罐、陶罐、玻璃罐,以至於煮藥罐、藥水罐、抽氣罐等。在火罐的操作上也由簡而繁的多樣化,如坐罐、走罐、閃罐、刺絡火罐、針罐等。尤其在治病範圍上,日趨廣泛與擴大,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科,均有很大範圍的適應癥。而且實踐證明,它不僅有治療作用,更可貴的是還有預防作用。因此,火罐療法在我固民間享有很高的威信。廣泛流傳著這樣壹句諺語“紮針撥罐子,不好去壹半子。”這足以說明火罐療法的卓越療效,和人們對它的信賴與歡迎。我們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確切地體會到,它的優點是多方面的。如果把它概括起來說,那就是治病廣泛;療效迅速;方法簡便;安全經濟。真是多快好省的治病方法。火罐療法無論是在醫學領域裏,還是在家庭環境中,都是值得推廣應用的。
二、火罐治病機理的認識
火罐治病確切的機理目前尚不太清楚,從臨床實踐中來看,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經絡的調衡作用
人體的經絡系統似網絡,縱橫交錯,遍布全身,內聯臟腑,外絡體表。承擔著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的氣血運行、輸布、濡養、聯絡、調節作用。因而它不僅把氣血輸送到各個組織器官去,而且使人體內外、上下、左右以及各個組織器官之間,保持著有機的密切合作、協調與平衡。壹旦人體某部位罹患疾病時,勢必打破這壹平衡,火罐的治病作用,則是在相應的穴位或部位上,通過火罐的負壓作用,激發經絡之氣,使其發揮特有的生理作用,從而調節機體平衡。
⒉疏通氣血作用
人體的臟腑器官,賴氣血的濡養而保持著正常發育成長,發揮著各自生理功能。如因某種因素氣血發生障礙時,則出現氣血偏盛偏衰的不同癥候。則可在相應的穴位或部位上拔火罐,使之充血或出血,從而疏通了瘀滯,補益了不足,而趨於平衡。
3。祛邪扶正的作用
凡機體內外的濕熱邪毒癤腫,通過火罐使之相應部位充血或出血,瀉出毒血,調補正氣,使之濕熱以清,邪毒以解,癤腫以消,扶正祛邪之作用。
4.血液流變學的作用
從現代醫學來認識,在正常人體情況下,循環血量壹般保持相對平衡。當在壹定穴位或部位拔火罐使之充血或出血則使血液流出血管外,血管內血量減少,血管內外相對平衡被打破,因此組織間液,勢必向血管內滲透,這樣亦影了細胞內外液相應的變化及離子的變化,同時影響了血液化學式分,如營養素、調理素、幹擾素、酶系統以及pH值的平衡。當然也影響到血管壁上分布的神經,如腎上腺素能神經和膽堿能神經。這些都向有利於機體方面轉化。
5.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
火罐負壓的機械性刺激刺激了皮膚感覺器,或激發了穴位的最佳信息,通過反射作用,傳至大腦皮層,調節興奮和抑制過程,使之趨於平衡。
6.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火罐的機械性刺激與充血出血等作用,使血液中α球蛋與β球蛋明顯增高,從而提高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人體防禦免疫功能,具有保健作用。
拔罐的註意事項
壹.是體位須適宜,應拔的局部皮膚須保持緊張,如有皺褶,松弛,凸凹不平及體位更動等,火罐則易脫落。
二.是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適宜的火罐,如應用投火法時,火焰須旺,動作要敏捷,叩罐時用另壹只手掌擋壹下罐口,或搖動壹下火罐;應用閑火法時,蘸酒精不宜過多,以防滴下;貼棉法時,須防燃著的酒精脫落;用架火法時,叩罐要準確;用煮藥罐時,須甩盡罐內熱水,以免灼傷與燙傷皮膚。
三.是應用刺絡拔罐時,要掌握好針刺的深淺,宜出血多少,應按病情而定,但不宜出血過多。如拔罐後,血如噴泉,則應立即起罐止血。
四.是應用針罐時,須防撞壓,以免針刺過深,出現意外。
五.是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不宜過密,以免互相牽拉,引起疼痛,同時相互排擠,影響拔牢。
六.是在應用走罐時,不能在骨突起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使火罐漏氣脫落。
七.是拔罐留置時間,不宜過長,成人10~15分鐘,小兒5~10分鐘即可,如時間過長易起水泡,但如病情需要者例外。
八.是應用電動拔罐時,首先要註意電源和電動機的保險絲是否規格(應是2.5安培)。機器起動後是否正常,如有噪音時,要及時停止檢修。
九.是起罐時,手法宜輕緩,以壹手指抵住罐口邊的肌肉,按壓壹下,使空氣透人,罐子即行脫落,不可硬拉強搬或旋轉。
十.是在留罐中,有時可發生暈罐。但術者要鎮靜,要診察有否其他病因,要安慰病人不要害怕,安靜片刻,即可緩解。
癥狀:暈罐者出現頭暈、眼花、心慌、惡心或嘔吐、色蒼白等,甚則四肢厥冷、出冷汗、脈微弱、血壓下降。
原因:初診病人有恐懼心理,或饑餓,疲勞,體弱或體位不適,吸力過大等。
處理:暈罐的發生,究其原理多為腦部暫時性搬血所致。如壹旦發生,使患音安臥床上,頭部放低,或給些熱水,壹般即可緩解,對機體毫無不良影響。
預防:對初次接受治療的病人,耐心的作好解釋工作,消除病人顧慮,盡可能采取臥位,操作要敏捷輕柔,在留罐中隨時註意病人的面色表情,應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則可減免暈罐的發生。
十壹,是起罐後,發現皮膚起水泡,壹般不需處理,發生水泡,療效更佳,如水泡過大,可用消毒過的針挑破,排出泡內液體,塗以龍膽紫藥水,以防感染。
五、適應癥與禁忌癥
火罐療法適應癥,極為廣泛,它不僅在臨床各科疾病中均可應用,而且具有預防疾病的作用。分述如下:
內科 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
外科 運動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以及急腹癥及壹般炎癥。
婦產科 月經病、子宮及附件疾病,以及各種炎癥。
兒科 同內外科各系統疾病。
五官科、皮膚科等,都有很大範圍的適應癥。它不僅能治各種慢性疾病,而且對某些急性疾病和較為疑難重癥,亦有很好的療效。此療法極為安全,無絕對禁忌癥,但婦女妊娠期,腰腹部則不宜應用此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