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生活的恐懼
張全民
弘毅大師臨終前反復叮囑弟子,要把他的屍體放在壁龕裏,壁龕的每個角落下面都放壹個碗,碗裏盛滿水,防止螞蟻和昆蟲爬到屍體上時被無辜灼傷。讀了幾遍弘毅大師的傳記後,我總是被弘毅大師對生命的深切同情和敬畏所深深打動。
我上高中的時候,我家後院的角落經常有老鼠出來偷吃。不知道為什麽,壹個殘忍的想法湧上心頭,悄悄躲在墻邊,等老鼠出來用開水燙它。結果壹只大老鼠被開水燙了,慘叫壹聲縮進了墻洞裏。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死了,但我當時並沒有意識到我的殘忍,因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在人類眼裏,老鼠似乎有壹千個死的理由。然而,卻是兩個月後,引起了我內心最大的觸動和悔恨:我又看到了後院的那只大老鼠。它還活著,身上卻布滿了燙傷留下的白斑,但最痛苦不安的是,它還懷著壹只小老鼠,挺著大肚子,在地上緩慢地尋找食物。我無法表達我當時的感受。我只是覺得“生活”這個詞突然在我心裏突出來了。我只是覺得我的行為是多麽卑鄙。這種感覺在別人看來可能很可笑,但對我來說,就是在那個時候,我才漸漸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重量。
法國思想家施韋策曾在《對生命的恐懼》中寫道:當他誌願去非洲行醫時,壹天傍晚,他看到幾只河馬在河裏和他們的船並排遊泳,突然意識到生命的可愛和神聖。於是,“敬畏生命”的思想突然出現在他的腦海裏,成為他此後孜孜不倦地倡導和追求的事業。
其實,只有我們對生命有了敬畏之心,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展現出無限的生機,我們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好。地面上活動的小螞蟻,春天枝頭唱歌的小鳥,高原雪山腳下奔跑的羚羊,海裏遊泳的鯨魚等。,都豐富了生活世界的底蘊。我們總會在體驗中獲得人生的頓悟和喜悅。
所以,每當我讀到那些關於生活的故事,總會在心裏感受到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比如在撒哈拉沙漠,母駱駝為了讓幼駝喝到夠不著的水,跳進了水池;老羚羊為了讓小羚羊逃脫,壹個個跳到懸崖上,讓小羚羊在即將墜落的瞬間,以它們為跳板跳到對面的山頭;鱔魚在油鍋裏炸的時候,總是弓著中身,只為保護肚子裏的魚卵;壹只母狼看著死在獵人陷阱裏的小狼,在寒冷的月夜下嗚咽嚎叫...其實並不是只有人類才有生命的神性光輝。
有時候,我們敬畏生命,是為了更愛人類。豐子愷曾勸孩子不要用腳踩螞蟻,不要用火或水殺死螞蟻。他認為自己這麽做不僅僅是因為同情,更是因為害怕孩子小小的殘忍將來會擴大,以至於開飛機去轟炸無辜的平民。
的確,我們恐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同情心,更是因為他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他們都被殺死的時候,人類就像最後壹張多米諾骨牌,然後倒下。
(原《散文》)
夏微在2005年被診斷出患有惡性骨髓瘤。她的丈夫無法接受殘酷的現實,離開了她和女兒。她70歲的母親照顧她。堅強的她,用微笑回報關心她的人。今年8月4日,在社會各界的關懷下,夏微被送往武漢長航總醫院接受治療。在此期間,她簽署了人體器官捐獻誌願書,自願將心、肺、肝、腎、胰腺、角膜、骨骼、皮膚等器官隨身體壹起捐獻。
夏微於2010+017年10月的某壹天突然去世,享年33歲。她的器官和眼角膜很快被用於三名危重患者,8000平方厘米的皮膚得以保存,可以挽救三到五名燒傷患者的生命。夏微走了,她的精神財富永遠留在了人間。最後,讓我們重溫壹下夏微不朽的聲音:
夏微:“我只是簡單地想想這個想法。有時候錢解決不了,這個東西(身體)是活人給不了的。如果有壹天我死了,我可以捐出去幫助別人。”
——《生命的大愛》
4劉煒,“斷臂鋼琴師”,音樂人,中國達人第壹季冠軍。壹句人生感悟:“我這輩子只有兩條路,要麽死得快,要麽活得精彩!”廣受好評,堅持不懈、積極樂觀的精神感動了全世界,國外媒體爭相報道,成為世人心中新壹代的“精神偶像”。65,438+00歲,觸電失去雙臂;65,438+02歲,學會了遊泳;14歲,全國遊泳冠軍;65,438+06歲,學會了打字;65,438+09歲,自學彈鋼琴;並且在短短的壹年時間裏,他就能演奏出相當於專業鋼琴演奏者7級水平的鋼琴曲《夢中的婚禮》。2008年和劉德華壹起為奧運加油,合作歌曲《天意》。2010獲得東方衛視第壹季《中國達人秀》冠軍。
——《斷臂青年的人生交響曲》
5野生動物
田雷
曾經,我被電視上的《動物世界》深深吸引,雖然我並不那麽喜歡看電視(而且它還是壹個經久不衰的熱門節目)。我喜歡它,不是因為很少能看到這些兇猛的大型野生動物的新鮮,而是因為在荒野中馳騁於天地之間的自由與兇猛,生命捍衛生命和艱苦覓食的意誌,以及那種生命在我身上的獨立、自尊和自信。
我曾經看過壹張照片,被它深深地打動了。那是壹雙雪狼的眼睛,專註地盯著我,堅定,深邃,豪邁,攝人心魄。它積蓄著強大的力量,隨時準備著為了食物而攻擊或者回應攻擊,捍衛自己的存在和尊嚴。
我也看過壹張照片,是兩只斑馬在沙漠中馳騁,地上揚起的塵土凸顯了它們昂首尖叫的無拘無束的向上氣勢;它氣勢磅礴,英姿颯爽,在鉛灰色烏雲的映襯下,越來越激蕩人心,猶如塵封古道上壹曲驚心動魄的戰歌。
這是壹個海拔5000多米的寒冷缺氧地帶。任何動物都可能因缺氧衰竭而死亡,生命的存在異常艱難。然而,它們憑著強烈的生存欲望和不屈的求生意誌,依然大規模遷徙,艱難地尋找水源和草原,頑強地生活在危險的寂靜中,形成了在遼闊草原上跳動的生命旋律,成為美麗草原上的壹道生命風景線。
欣賞,是有的。畢竟在城市裏,生活在壹個鋼筋水泥的空間裏,妳需要面對和應對工作中的壓力和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有機會看到野生動物是極其難得的。特別是大型野生動物;更不用說親眼目睹和親身感受在大山、草原、荒野自由馳騁的英雄氣概了。
但更多的時候,往往是被這種狂野的激情所感染;渴望像他們壹樣充滿活力和激情;聆聽他們強烈的生命節奏和旋律,在靈魂深處蕩起強烈的回應和信仰,可以追溯到原始人類時期誕生的對生命的真誠信仰,最終實現了生命。
正是因為自然界其他生物(尤其是野生動物)的存在,人類在這個世界上不再孤獨。野生動物不僅是人類的朋友,也是世界上和人類壹樣的平等生命,有個性,有靈魂,有張揚的激情——對自己生命尊嚴的激情,對奮鬥的追求。
自由,自信,奔放,激情,生活就應該是這樣。沒有了野生動物,我們就被文明與大自然隔絕了。怎樣才能體會到生活的精彩,理解生活的真諦?
對於自然來說,每壹個生物都是平等自由的,生命充滿激情。自然界充滿了殘酷的競爭:有驕傲的勝利,有悲慘的失敗,更有無情的死亡;有甜蜜,更多的是艱辛和苦難;但無論如何,妳不能也不會沒有激情的生活。
自然的競爭是殘酷而狂野的,但整個大自然是和諧而完美的。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也是大自然的壹個組成部分。向往野性,回歸自然,這是埋藏在人類內心深處的天性。
克制自己,善待生物,尊重生命,保護自然。地球上不可能只剩下人類,地球也不僅僅是為了人類而存在。
生活是壹張美麗的網。
易通
當人類的眼睛伸向宇宙時,發現看到的是無盡的蒼涼。當我們回首我們所居住的星球時,那是壹片五彩繽紛、生機勃勃的景象。對於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來說,我們被壹個綠色的世界包圍著,而構成這個綠色世界的是無盡的億萬種生命——植物、動物、微生物。他們就像壹張美麗的網,裝飾著這個荒涼的宇宙。
然而,在全球60億公民中,有多少人經常意識到這壹點呢?有多少人在吃飯、穿衣、工作、休閑的間隙,領略過這個大自然提供的美麗花園?妳有沒有想過尊重生命,珍惜自然,維護生命之網的長治久安?
人類開始了解它們對地球的負面影響,結果令人震驚:地球上沒有凈土,珠穆朗瑪峰上的雪樣含有汞和錳,大西洋海底有鉛和鉻的沈積物,南極企鵝體內含有苯,北極雲層越來越濃,越來越酸——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地球上每天都有數百種生命滅絕...生命之網正面臨壹場巨大的人為災難,地球人的生存岌岌可危。
1914年,蘇格蘭生物學家湯普森首次提出了“生命之網”的概念。密歇根大學的埃文斯說,總有壹天,我們的子孫會明白,動物和人壹樣,有不可剝奪的權利。法國學者施韋策提出了壹種全新的“敬畏生命”的倫理價值觀:當壹個人把動植物的生命看得和自己的生命壹樣重要時,他就是壹個真正有道德的人。在海德格爾看來,人和動植物壹樣,都是從屬於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地球的主人,而是它們的捍衛者。人要學會詩意地生活在地球上。
然而,在生存的壓力下,當貪婪的物欲泛濫時,偉人的聲音顯得那麽微弱。現在每天有100多種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另有145種哺乳動物、437種鳥類、69種兩棲動物、400多種無脊椎動物和250種植物瀕臨滅絕。殘酷的現實讓我們清醒。環境問題的本質不是技術和經濟問題,而是文化和價值取向問題。要看我們有沒有壹種對生命的尊重感,那種“愛同胞,愛護東西”的感覺。
其實正常情況下,自然界新物種的出現和舊物種的衰落大體是壹樣的,只是人為因素加速了物種的滅絕。因為每壹個物種都是大量遺傳信息的儲存庫,每壹個物種的滅絕都是生命之網壹個網眼的開裂,給整個生命世界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因為在復雜的生命系統中,我們很難計算壹個遠離人類效用的物種的消失會給生命之網的最終消失帶來什麽。
壹個叫西雅圖的印第安酋長曾經說過壹句發人深省的話,我願把這句話獻給每壹個鮮活的生命,並作為本文的結尾:人類屬於地球,但地球不屬於人類。世界上的壹切都是相互聯系的,就像血液連接著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生命之網不是人類編織的。人類只是這個網絡中的壹根線,壹個結。但人類所能做的壹切,最終都會影響到這個網絡和人類自身。
(摘自青島環保,有改動)
7禁止虐待所有動物(節選)
芒平
人有很多學習的方法,看自己怎麽看世界。如果妳認為世間萬物皆可為人所用,認為人是壹切生物的中心和主宰,妳就會無視其他生命的價值,想當然地認為自己隨意虐待和傷害其他能力低下的生物。
如果我們把自己看作地球上同壹個生命體中的壹員,就會發現我們的很多做法都值得檢討。比如在中學階段用小動物做所謂的實驗,這是壹種不人道的設計,是對學生心靈的壹種傷害,而不是壹種健康的營養品。甚至有些同學已經意識到了這壹點。但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和成人教師並沒有反映出來。某名牌大學附屬中學的壹名學生,因為反對這種殘酷的實驗班,與學校和老師進行了多次交涉,懇求老師不要傷害青蛙,或者分成小組,壹起解剖壹只青蛙,而不是壹個人。然而,她並沒有說服成功,於是她決定當天拒絕上學。這是她整個學期第壹次休學。
我不知道她的勇氣是引起了關註,還是成為了下壹個類似實驗班真正有意義的障礙,但我真的為這個中學生的愛和勇氣感到驕傲。她不欺負是因為命弱,她不做是因為好小。
目前,許多國家已經取消了中小學的活體動物實驗。這是近幾十年來環境倫理和道德進步的結果。生物學成立多年,寫了幾千本書,現在還有各種模型,地圖,視聽網絡要學。但在“趕超發達國家實驗水平”的口號下,應盡力開設活體動物實驗課。的確,在過去的歷史中,壹些西方國家已經進行了無數次捕殺動物的實驗。但是,在動物保護哲學和生物倫理的強烈沖擊下,動物福利組織實際上已經抵制了。
隨著巨大的認可度,中學時野蠻的動物實驗課逐漸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觀察動物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活或者解剖動物屍體來學習。為什麽我們要做正在被別人廢除的殘酷實驗?中學的時候,折磨動物是要學到什麽知識的?或許,我們需要惡補的不是生物課的實驗水平,而是其他的東西,比如對待動物生命的態度。
當香港環保先鋒溫世林回憶起自己是如何走上保護自然之路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生物老師,他大學前的生物教授。這位外教是他第壹個關愛自然的帶頭人。有壹次,他們去香港海岸進行海岸生態調查。退潮時站在泥裏,老師告訴正在找生物樣本的同學:妳們可以帶上去觀察,但做完後要放回原處,因為它們屬於這裏。我們是自然的觀察者,不應該破壞或擾亂自然的平衡。這位赤腳老師站在泥濘中,壹直在引導他的學生過上尊重生命,愛護自然的生活。
我深信這就是教育。要學會善待自然,善待動物。沒有人生來就有這種態度。
(原載於《中國青年報》)
8閱讀畢淑敏的《我害怕生命的過程》
我認識畢淑敏,那時候還不是軍人。我不敢說綠色情結源於畢淑敏的小說,但小說這種藝術形式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叫囂認知的作用,其中當然不能排除畢淑敏的《傷逝昆侖》。之後又陸續看了她的《紅色處方》和《拯救乳房》,很震撼。就像王蒙說的,畢淑敏有壹種把對人的關心和憐憫變成冷靜藥方,集道德、文學、科學於壹體的思維方式、寫作方式和行為方式。讀畢淑敏的時候,震撼總是來自於溫柔,溫柔,有著壹床素色被子的力度和厚度。
《我敬畏生命的過程》不是小說,也不是散文,而是畢淑敏近年來頗具影響力的演講和訪談的合集。書中描寫的大多是對靈魂內壁的觸碰,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在五臺山先鋒書店的文學板塊,我毫不猶豫地選了這本,不僅僅是因為書名,更是因為畢淑敏,壹個曾經很崇拜她的知識女性作家,最近經常想接近她的思想。
大學期間,很難說我的成長沒有受到《昆侖風吟》和《紅方》的影響。我至今還記得這樣壹段大氣的敘述“要不是藏北的雪,要不是那些在冰雪下睡不著的英雄,要不是父親的好眼力……”,還有這樣壹個特別的名字“簡芳寧”。重讀畢淑敏已經十年了。這十年間,她在北師大讀碩士和博士,而我拿著筆參軍,完成了同樣的學習生涯。如果說以前讀的是畢淑敏的小說,那麽今天讀的就是生活本身。畢淑敏不僅是醫生,還是作家。他對人性有很強的理解。手裏拿著妙筆,可以恰如其分地表達,讀起來有嚼勁,無憂無慮。她的書年輕的時候可以看,中年的時候也可以看。至於她老了怎麽讀它們,就看她的理解力了。
閑暇之余讀這本書《我對生命恐懼的過程》不僅僅是壹種精神上的溫暖,更是我思想從鴻蒙系統走向成熟的證明。對於生活和人生,我和畢淑敏有很多相似的理解角度和處理方式。“活在路上”和“關註生活品質”壹直是她的堅持和認同,她對快樂和幸福的理解也是如此。有人問畢淑敏“妳人生的低潮是怎麽度過的?”她的回答只有五個字:靜靜等待。這不就是我意識到之後得出的結論嗎?記得博士論壇畢業的時候,有個弟弟問“寫論文很難。我應該如何度過這個過程?”我只給了他們壹個字:忍。生活中最本質的東西往往是樸實無華的,生活的真實不需要華麗的包裝。同樣,打地板。媽媽總是掛在嘴邊這樣壹句話:不要慌,日子比樹葉還長。小時候,我很好奇壹片葉子有多長。怎麽才能和生活結合起來?當妳積累了有分量的人生過往,明白了生活和做人的艱辛,自然就明白了道理。所以我寧願聽我媽嘮叨,也不願意看郭敬明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