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是壹項長跑運動項目,它起源於希臘壹個戰士是個長跑能手,為了向首都雅典報告勝利的消息,不顧身上有傷不卸戎裝,從馬拉松鎮跑回雅典,以致於累斃,這種愛國主義的壯舉,壹直感動著後來的人們。1895年法國壹位科學家寫信給現代奧運會發起人建議用馬拉松命名壹種長跑比賽:於是在1896年於雅典舉行的第壹屆現代奧運會上,首次出現馬拉松賽跑這個新項目,賽跑距離就是當年戰士從馬拉松跑回雅典的實際距離:40公裏200米,當屆的冠軍是希臘壹名運動員。成績是2小時58分50秒。1924年,人們重新測量了這段距離,把以前的距離修正為42公裏195米,以後壹直未變。
所謂奧運聖火,是每屆奧運會開幕式上,點燃的火炬。聖火熊熊,日夜不熄,直到閉幕。點燃奧運聖火的火炬,是在古代奧運會舉辦地希臘古代竟技場奧林匹亞點燃,然後由各國運動員輪流傳遞到本屆奧運會舉辦地的。點燃聖火起始於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當時奧運會主辦國德國派運動員到希臘古代奧林匹亞赫拉神殿前,按照古代希臘點燃聖火的方式點燃第壹支火炬,然後運動員持火炬傳給前往柏林路經國家的運動員,依次傳到柏林奧運會場,點燃聖火。從那以後,每屆奧運會都要依法點燃聖火,祝福人類永遠和平和幸福。
現代奧運會是1896年4月6日在希臘的雅典舉行,並且成立了國際奧運會。這壹屆***有13個國家311名男運動員參加了100米、400米、800米、馬拉松等12個項目的比賽。現代奧運會是每4年舉行壹次,因為是在夏天,所以又叫“夏季奧運會”。
古代奧運會的創始人是伊菲圖斯。
1894年6月23日,在法國巴黎舉辦的"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大會"上,正式成立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顧拜旦在第五屆奧運會上發表了他的著名詩作《體育頌》。
奧林匹克憲章明文規定,奧林匹克運動宗旨的內容是:使體育運動為人類的和諧發展服務,以提高人類尊嚴;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競賽的精神,促進青年之間的相互理解,從而有助於建立壹個更加美好的和平的世界;使世界運動員在每4年壹次的盛大的體育節日--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聚會在壹起。
《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國際奧委會的正式語言是法文和英文,因此要求國際奧委會委員必須能講英語或法語。近年來,又增加了西班牙語、俄語和德語,這5種語言為公用語,在會議上同聲傳出。國際奧委會的文件包括奧林匹克憲法章在內的重要文件,如遇英文本法文本有出入之處, 則以法文本為準
奧林匹克運動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強"。這個格言是顧拜旦的壹位老朋友亨利-馬丁·狄東1895年提出的。
現代三級跳遠是田徑運動中發展較晚的壹個項目。盡管在公元前200多年的時候,在克爾特人的運動會上就出現過用同壹只腳連續三次跳躍的三級跳遠比賽。中世紀的歐洲也有壹些國家出現過三級跳遠比賽。公元1465年和1472年在蘇黎世舉行過三級跳遠比賽,對獲勝者頒發了獎品,但直到此時還沒有正式的比賽規則。
現代三級跳遠運動,18世紀起源於愛爾蘭和蘇格蘭,仍然采用單腳三級跳;但在德國出現了交換腿的跳躍方法(左腳-右腳-左腳或右腳-左腳-右腳)。
1896年第壹屆奧運會上,男子三級跳遠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並成為首屆奧運會上的第壹個決賽項目。冠軍被美國選手康諾利獲得,成績是13.71米。
第二屆奧運會上,三級跳遠的成績就突破了14米。但是從第二屆開始,直到第九屆奧運會,三級跳遠的成績發展極為緩慢。
1960年,波蘭選手施密特第壹次在比賽中突破17米,盡管他在1960年、1964年連續兩屆奧運會上都獲得了金牌,但在奧運會上他從未超過17米。這個榮譽被前蘇聯選手薩涅耶夫得到,在此後的連續三屆奧運會上,他以17.39米、17.35米、17.29米的成績確保了自己的冠軍地位。
17米紀錄在奧運會上壹直保持了六屆,直到1992年巴塞羅那第二十五屆奧運會上,美國選手康利首次突破了18米
壹次不缺席參加了各屆夏季奧運會的國家只有4個:澳大利亞、希臘、英國和瑞士。
1920年,第7屆奧運會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舉行。力了紀念在第壹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協約國將士,經組委會討論通過,在會場中點燃焰火,以象征和平。當絢麗的焰火燃起時,場面極為壯觀莊嚴。力了發揚奧林匹克的精神,傳播友誼與和平,1928年奧委會通過決議,正式規定在開幕式上耍舉行隆重的儀式,點燃聖火臺上的火炬,以火炬燃燒與熄滅象征開幕與閉幕。同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舉行的第9屆奧運會上即執行了這壹決議。當時按照古代奧運會的傳統在希臘奧林匹克山上用凸鏡點燃聖火火炬,途經希臘、南斯拉夫、奧地利、德國而進入荷蘭,最後在開幕式上按規定的時間進入阿姆斯特丹的會場,點燃了聖火塔上的火焰。在第11屆德國柏林奧運會時,正式用人進行接力傳遞的方式來迎送火炬,人們認為運動員用接力跑的方式來迎送火炬,有利於擴大奧運會的影響,傳播奧林匹克的精神,以後的奧運會壹直沿用此法。
現代奧運聖火傳遞是從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開始設置的。
早在古代奧運會上,持火炬賽跑就是希臘人祭祀儀式的壹個不可或缺的項目。1934年,國際奧委會雅典會議決定,恢復古代奧運會的聖火儀式。從那以後,在每屆奧運會期間,從開幕日期到閉幕式為止,在主辦城市的主體育場都將燃起奧林匹克聖火。該會議還規定,奧運火種必須來自古希臘奧運遺址———奧林匹亞,采取火炬接力方式從奧林匹亞傳到主辦國,以此來象征現代奧運對古希臘奧運精神的承傳。
1936年7月20日,在奧林匹亞舉行了隆重的火炬點燃儀式,12名身著希臘民族服裝的少女,在樂曲伴奏聲中點燃了第壹支火炬,隨後正式開始了每人手持火炬跑1公裏的火炬接力。火炬由希臘開始,整個行程***3075公裏,於8月1日抵達柏林運動場的開幕儀式,它成為古代奧運理想傳播的象征。從這屆奧運會開始,火炬接力便成為奧運開幕式前和開幕式上的傳統習俗。
1948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第14屆奧運會上,已有兩個孩子的荷蘭“媽媽選手”法蘭西娜·布拉克爾斯·科英創造了奇跡,壹舉奪得4枚金牌,使參加本屆奧運會的其他運動員黯然失色,許多體育史學家甚至把本屆奧運會稱為“科英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的會旗上有壹組五環標誌,5個圓環分別為紅、黃、藍、綠、黑5種顏色。這個標誌是第壹屆現代奧運會上,由顧拜旦提議設計的,5種顏色分別代表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州五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