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復養有六大雷區和難點、四大難點
養殖戶如果考慮復養,要把關鍵風險點控制好,同時,壹些成功案例的**** 部分可以借鑒。飼養中有六個雷區需要特別註意:
壹是大環境差,周邊有疫情,病毒汙染普遍,不適合飼養;
二是豬場選址存在較大缺陷,如豬場離交通幹道、屠宰場、糞汙處理廠、動物交易市場等太近、不利於飼養;
三是養殖場不願投資建設必要的設施設備,如生豬調運專用車輛(最好有空氣過濾系統)、檢測中心、出豬臺、凈化中心、消毒通道、物資中轉站、人員隔離中心等,難以阻斷非洲豬瘟;
四是決策者、執行者盲目樂觀,導致前期補欄準備工作不充分、不細致,導致補欄不成功;
五是樣品采集和檢測不全面、不到位(包括生產區、生活區、辦公區的環境都要全面采樣,要建立專業的檢測實驗室,采用靈敏、特異的檢測方法);
六是修復工作不系統、不紮實,抓不住重點,導致修復中很多環節存在漏洞,如硬件設施不符合非洲豬瘟防控生物安全要求、配套操作流程不合理(最好能進行專家論證)或落實不到位(建立完善監管機制和獎懲制度)等問題。
豬場飼養的難點歸納如下:
豬場決策者和主要管理者對非洲豬瘟缺乏足夠的重視和科學的認識;豬場決策者和主要管理者缺乏科學系統的豬場生物安全知識和文化;相應的制度和規範不能得到有效的執行和監督;對員工缺乏績效管理和人文關懷。缺乏對員工的績效管理和人文關懷。
以上因素會使豬場轉產前的準備工作大打折扣,不能有效地查缺補漏,任何壹個小的失誤都會導致轉產難以成功。
育雛過程包括十個關鍵環節
養殖場在開始育雛前要進行大量細致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包括疫病原因分析(疫情回顧)、豬場全面凈化與評估、硬件提升(即廣西揚翔倡導的結構防非)、操作流程優化與規範、哨兵豬飼養、人員培訓與考核、進豬前疫病監測等。豬場修復過程包括十大關鍵環節。豬場飼養環節歸納如下:
第壹,大環境評估(如:豬場是否符合 PIC 的要求、豬場的飼養環境是否符合 PIC 的要求、豬場的飼養環境是否符合 PIC 的要求等)。場址是否符合 PIC1000 積分要求,近期周邊是否有疫情發生);二是飼養前的深刻反思和全面排查(分析非洲豬瘟發生原因,評估場內外主要風險點);三是查缺補漏(升級改造設施設備,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四是全面凈化(消毒+清洗+消毒+熏蒸+烘幹);五是凈化後評估(全面采樣和專業檢測);六是定點飼養,持續動態監測;七是上崗前對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和考核,完善應急預案和模擬演練;八是對擬引進生豬進行健康檢查和病原監測;九是做好生豬調運前的充分準備(制定詳細調運方案)和生豬調運全過程監控。豬運輸全過程監控;十是制定應急預案並進行演練。
以上每個環節都非常關鍵,只要有壹個環節出現漏洞,飼養工作就可能失敗。硬件是基礎,軟件(嚴格的管理制度、完善的操作流程和養殖人員的綜合素質)是保障。
三、四招在各環節找漏洞
如何在各環節找漏洞?有以下四點建議:
1、自查自糾:
設立生物安全專職人員,建立生物安全自查清單,定期核查完善。
2、外部審核:
由於本地工作人員不易從常識上發現現場存在的問題,可邀請外部生物安全專家進行現場審核。
3、激發內生動力:
建立獎勵激勵制度,鼓勵員工主動查找隱患和漏洞。
4、借助智能化設備:
有條件的豬場,可以在主要風險點和關鍵操作節點設置監控或智能化系統,定期復查分析,發現問題並加以改進。
相關閱讀:非洲豬瘟有哪些癥狀?人吃了會怎樣?附治療措施